收藏 分享(赏)

论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光寺文殊殿文殊五尊造像为例_崔元和.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080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光寺文殊殿文殊五尊造像为例_崔元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光寺文殊殿文殊五尊造像为例_崔元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光寺文殊殿文殊五尊造像为例_崔元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佛教艺术55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当心间佛坛上由骑狮文殊、善财童子、于阗王及文殊化现老人、佛陀波利构成的组像,塑绘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是迄今国内外所见最早的“文殊五尊”造像遗存。较为深入地梳理“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背景、过程及意义,对于研究和认识唐代以降文殊信仰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一、五台山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文殊五尊造像经典依据,主要出自唐代印度来华僧人佛陀波利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序言。该序由唐定觉寺沙门志净撰写,时在唐永昌元年(689)。序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676)从西国来此汉土,至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

2、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追寻圣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一切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报言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言:“既不将经来,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得识?师可却向西国取此经,将来流传汉土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僧闻此语,不胜喜跃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诚,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683),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敕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

3、远取经来,情望普济群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西明寺,访得善解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随其情。僧遂对诸大德,共顺贞翻译讫。僧将梵本,遂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1宋延一所撰广清凉传佛陀波利入金刚窟中亦有记此事,只不过增加了若干细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唐来华持明密教僧人译出的重要密教经典,流布广泛,影响深远。此经中土初译,为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阇那耶舍译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念诵功能法,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唐仪凤年论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过程、背景及像教寓意以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文殊五尊造像为例 崔元和简莉

4、2023-01内文.indd 552023/2/12 14:09:22DOI:10.16805/ki.11-1671/b.2023.00092023年 第01期56间佛陀波利返天竺取回并两译此经后,该经便名声大振,以至在其后不太长时间内竟臻有“八译”盛况。一切经音义记载:最初,后周宇文氏武帝保定四年(564)甲申岁,三藏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出 尊胜佛顶陀罗尼并念诵功能法,一卷,五纸,学士鲍永笔授,见开皇三宝录说,第一译也;后至大唐天皇仪凤元年(676),婆罗门僧佛陀波利来至五台山礼谒大圣,见文殊化身,却令归西国,取佛顶尊胜梵本经,至仪凤四年(679)己卯岁西国取得经,却回至长安闻奏具说

5、,敕请日照三藏将梵本经在内翻译,曰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笔授其经,七纸,第二译也佛陀波利得经,将向西州寺,访得解梵语汉僧顺贞共翻,亦是仪凤四年(679),再译一本,八纸,见经前叙说,第三译也永淳元年(682)壬午岁,日照三藏再译此经一遍重译八纸,第四译也又至垂拱元年(685)乙酉岁,地婆诃罗三藏随驾于东都,又译佛顶尊胜名净业障经十四纸,具说善住天子往昔口业感果因缘并说授持法则,则是第五译也;后至中宗景龙四年(710)庚戌岁,义净三藏于长安荐福寺又译一遍,六纸,第六译也;后至玄宗皇帝开元十年(722)壬戌岁,善无畏三藏译出佛顶尊胜瑜伽念诵法两卷,第七译;又至代宗文武皇帝广德二年(764)甲辰岁,三藏

6、大广智不空于长安大兴善寺译出佛顶尊胜供养法一卷,二十纸此第八译也。前后约二百年,已经八度出本。2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广泛传播,是与佛陀波利在五台山前受文殊圣化老人所嘱,返回天竺取回该经梵本并于中土译出的故事一起流传的。唐至宋、金、元、明之际,此经最为流行的版本即为佛陀波利的译本。开元释教录载:“波利得经,不胜喜跃,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共翻译。帝允其请,遂对诸大德共贞翻出,名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前杜令所翻之者,咒韵经文,大同小异比诸众译,此最弘布。”3与其它译本相比,佛陀波利所译佛顶尊胜陀罗经最大特点,就是在经文前面所附序中讲述了译者于唐仪凤元年在五台山前,与文殊圣化老人相遇,并受嘱而重返

7、天竺,取回此经梵本,两度译出并弘布中土的故事。佛陀波利在五台山与文殊化现老人相遇的故事,在唐以来得以广泛流布的载体,除大量刊印的经书外,还有一种特殊载体,即用石头刊刻矗立的经幢。有唐一代,此经幢已广泛刊立。五台山塔苑沟明嘉靖年间刊立的经幢,对唐以来佛顶尊胜陀罗经幢刊立盛况有如下描绘:“夫以塔婆启建,事出佛书唐高宗时,有罽宾僧佛陀波利来游是山,于五台思阳岭,期文殊化仪,嘱取尊胜经咒然支那群生顶戴受持,利益无穷。自此星排棋布,在在有之。”4有唐一代,佛顶尊胜陀罗经幢所刻内容,大多既包括佛顶尊胜陀罗经之经文,亦包括佛陀波利译本前附之序。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857)所刊立“奉为国及法界

8、众生造陀罗尼幢”,在经文前即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此寺文殊殿与普贤殿中间于唐乾符四年(877)所刊立佛顶经幢,亦将佛陀波利所译经文及志净撰序同刻于幢上。清人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唐人喜刻陀罗尼经天宝以前,皆棋子方格,雕写精严,兼刻经序。咒不刻序者,不过十之三;单刻咒者,不过十之一,至唐末尚然。”52023-01内文.indd 562023/2/12 14:09:22佛教艺术57由于佛陀波利译本及其序的广泛传播,早在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法”前,佛陀波利在五台山前受嘱于文殊圣化老人的图像,已在五台山寺院中出现。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行到竹林寺断中。斋后,巡礼寺舍,有般舟道场,曾有法照

9、和尚于此堂念佛,有敕谥为大悟和尚,迁化来二年,今造影安置堂里。又画佛陀波利仪凤元年来到台山见老人时之影。”6因“会昌法难”,五台山及中土大量佛教寺院及造像毁于一旦。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再崇释教,到晚唐、五代时,五台山佛教已再次复兴,并在敦煌等地形成了新的文殊信仰中心,佛陀波利与文珠圣化老人的故事及形象亦在这些地方频繁出现。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绘制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在所绘五台自然环境、寺院宝刹、僧侣香客、灵应圣迹等种种场景画面中,就有两处绘有佛陀波利与文殊圣化老人相见的画面,其一绘佛陀波利第一次至五台山,于山前遇文殊圣化老人,其墨书榜题为“遇见文殊化老人身路问其由”;其二绘佛陀波

10、利返天竺取梵本经至中土译出,返五台山再见文殊化老人的情节,其墨书榜题为“佛陀波利见文殊老人身问西国之地”。榆林窟第19窟两壁南侧文殊变壁画,亦为五代所绘,在骑狮文殊及于阗王、善财童子构成的“新样文殊”上方,绘五台山圣境风光,其中一白衣拄杖老人,与一年轻合十僧人相向而立,亦应为佛陀波利与文殊化老人于五台山前相见之题材;榆林窟第32窟东壁门南骑狮文殊像,亦为五代所绘,此画于阗王下绘一老人与僧人相向而立,亦为文殊化老人与佛陀波利相见之情节。法国吉美艺术馆藏敦煌藏经洞绢画五台山化现图,亦为五代作品,画面中央为骑狮文狮,周围眷属众多,除善财、于阗王外,还有胁侍菩萨数身,画面下侧外绘一长须老人、一合掌僧人

11、,表现的亦是佛陀波利的此次译经情形。至宋、金之际,骑狮文殊、善财童子、于阗王及文殊化老人、佛陀波利等,已演变成为文殊“变相”或“变文”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人物。如延安清凉山三世佛洞开凿于北宋,后壁上部正中为三世佛,左壁为骑狮文殊,右壁为乘象普贤;文殊坐狮背所驮莲台,右侧为于阗王,狮前有善财童子;文殊后上侧为伫立于云朵之上的文殊化老人;老人右侧,则为自在观音。广清凉传续遗载:“朔州慈勇大师天会壬子季(962),复游台山一日,游大华严寺,忽于寺侧见祥云自东而来,五彩毕具。又于云中现文殊,大圣处菡萏之座,据骏猊之上,及善财前导,于阗为御,波离(利)后从,暨龙母、五龙王等执珪而朝。”7但上述文殊“变文”“

12、变相”中的主要人物及场景情节,与其后形成的“文殊五尊”造像相比,仍有较大区别,主要是:或组像中人物构成不稳定,如广清凉传续遗所记大华严寺上空化现图像中,虽有骑狮文殊及于阗王、善财童子,但其他主要人物却只有佛陀波利等跟于文殊身后,并不见文殊化现老人身影;延安清凉山三世佛洞所塑,虽有“新样文殊”及文殊化现老人,但却不见佛陀波利。此外在这些图像中,文殊化老人与佛陀波利多为“背景性”存在,即多在“新样文殊”的背景处绘出或塑置,并未如骑狮文殊及善财童子、于闐王一样走上“前台”;或与普贤对称出现,甚至与普贤、观音等同时出现,并未成为组像中的主尊。因此,此类“新样文殊”加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等人物的组合图

13、像,仍属“文殊五尊”酝酿阶段之雏形。2023-01内文.indd 572023/2/12 14:09:222023年 第01期58金天会十五年(1137),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内所塑文殊组像于“新样文殊”左右又增塑了相向伫立对谈的文殊圣化老人和佛陀波利,才是后世所见“文殊五尊”标准的“定型”格局和样式,其主要特征是:组像中的主要人物确定,骑狮文殊居中,于阗王、善财童子及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分置文殊两侧;佛陀波利与文殊化现老人亦走上前台,不再是“背景性”或“陪衬性”存在;文殊菩萨成为一坛、一铺乃至一殿、一窟造像中的主尊,而不是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佛的胁侍对称出现,或与普贤、观音等菩萨作为“华严三大

14、士”等同时出现;作为“标准”配置的像设格局样式广泛流布,成为不同时空中众多寺院、道场摹仿制置的对象。金、元以来,国内及海外流行的“文殊五尊”,基本上都是按照或参照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所塑置“文殊五尊”而造。如山西省繁峙县灵岩寺(岩山寺)南殿(文殊殿),于金大定七年(1167)塑绘的“文殊五尊”;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明弘治九年(1436)塑绘之“文殊五尊”;以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文永十年(1273)所造“文殊五尊”,日本京都醍醐寺光台院藏镰仓时代(1185-1333)“诸文殊图像”绘本等。日本京都醍醐寺“诸文殊图像”绘本,除绘有“文殊五尊”诸像外,画面上部还绘有五台山的五

15、座台顶,清晰标明了佛陀波利与文殊化老人相遇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文殊五尊”题材及图像之产生源头。二、文殊五尊造像形成背景在“文殊五尊”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物特别重要,这就是唐代印度来华僧人佛陀波利及金代印度来华僧人苏陀室利。梳理二人来华的使命及处境,将有助于理解“文殊五尊”形成的背景和意义。佛陀波利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土,发心弘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几个背景性因素值得注意:一是佛陀波利所具有的宗派及其使命背景。佛陀波利为7世纪下半叶至中土弘传印度密教的北印度僧人。印度原始密教,早在3世纪即有中土译本,如支谦译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等。4世纪前,印度原始密教发展成为持明密教,并在公元6、7世纪发

16、展至持明密教的中期阶段,使佛教在印度本土进入了重新复兴阶段。佛陀波利是在这种宗派背景和弘法使命下来到中土,是有唐一代比“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等更早进入中土弘传密教的印度僧人。二是唐王朝当时的佛教发展态势和格局。佛陀波利到达中土的前后,经太宗、高宗等帝王扶持,中土佛教已逐渐兴盛,唯识宗、法华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等宗派,在朝廷“多宗并存”的佛教政策扶持下,均已崭露头角,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的中心和国家佛教道场,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唐初诸帝,均对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大加扶持。到唐龙朔年间(661-664),五台山已跻身海内佛教名山圣地之首位。从海内外频繁至五台山求取五台山图一事,即可见出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圣地,在其时广受崇拜景仰之情形。古清凉传游礼感通四载:唐龙朔年中,频敕西京会昌寺沙门赜,共内侍掌扇张行弘等,往清凉山检行圣迹。赜等祗奉明诏,星驰顶谒,并将五台县吕玄览、画师张公荣等十余人,共往中台之上从南向北,凡是古迹,悉追寻存亡,名德皆亲顶礼。赜等既承国命,目睹佳祥,具已奏闻,2023-01内文.indd 582023/2/12 14:09:23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