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冯延巳词中的愁绪书写_隋宏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083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冯延巳词中的愁绪书写_隋宏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冯延巳词中的愁绪书写_隋宏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冯延巳词中的愁绪书写_隋宏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学语文建设6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冯延巳的词愁绪连绵,意境开阔,在盘旋郁结之中蕴含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冯词中的愁绪书写,沉郁顿挫,又充满哲理,因此称其有着清醒的悲伤。【关键词】冯延巳 五代词 愁 哲理词,兴起于燕乐,诞生于民间,歌吹于秦楼楚馆,旖旎着风月闺情,自后蜀花间集起,词的表现范围不脱声色风月,“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至南唐,声色为之一变,变绮丽秾艳为情致缠绵,从注重描绘人物的外在转而细致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愈真,境界愈深。这期间的关键词人,不得不提冯延巳。冯煦为阳春集作序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欧、晏,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

2、流别。”这句话恰当地概括了冯词的地位,他延续了五代小词写闺情离怨的传统,却词风一变,感情深挚而意境悠远,因此说他上佐李璟、李煜,下启晏殊、欧阳修。冯延巳一生中四次入相,四次罢相,面对南唐小朝廷的风雨飘摇,加之自身的悲情心态,因此词作中总流露出无计可消除的绵绵愁绪。综观冯词,他的词作中总在愁绪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因此笔者称他有着“清醒的悲伤”。一、词中的愁绪与悲伤(一)沉郁顿挫与“盘旋郁结”词写愁绪本是常态,晏同叔的愁给人以百无聊赖之感,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李煜是一个不知节制的人,因此他的愁是连绵汹涌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冯延巳写愁,则是沉郁顿挫,盘

3、旋郁结,如陈廷焯(1983)在 白雨斋词话 中所说“正中词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以这首鹊踏枝为例: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谁道闲情抛掷久”,这里的闲情可以理解为闲愁,词人想努力摆脱这种闲情,于是自认为是“抛掷久”,可他说是“谁道”,开篇一个反问,盘旋往复。是谁说我已经把这种闲情愁绪抛开很久了呢?说明并未真正抛却。词人接着回应说明了原因,因为“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一句依然是循环往复,闲情不是偶然出现,而是随着春天的到来反复侵袭词人。那词人怎样排解这缠绵反复的闲情呢?“日日

4、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词人花前醉酒,还是病酒,说明词人身体并不好,却还要日日赏花,常常醉酒。这是为什么呢?叶嘉莹曾用杜甫的两句诗作解释:“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花开花落,时间极短,不过经眼一瞬而已,因此不要觉得酒多伤身,毕竟花一落尽,也就无以佐酒了。杜甫的这句诗正合了词人的心境。词人日日病酒的结果是“镜里朱颜瘦”,可词人不是单纯地抱怨自己因病消瘦,而是加了“不辞”二字,平添了一种执着和挣扎。日日花前病酒,导致容颜消瘦,却不介意这种消瘦,于是继续以花佐酒,这又陷入了往复循环。词人知道花前病酒会让自己形容憔悴,他亦自知不该如此,但他无法抵抗这种愁绪。他可以预见人生的悲剧结局,但

5、是他依然选择执着地体悟人生,颇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有的人是无法感受人生的悲剧特性的,只能感受到惆怅和痛苦本身,因此这些人想的是怎样摆脱痛苦。冯延巳能认识到愁本身的来龙去脉,所以他的词中总是流露出挣扎与凄怆,正如冯熙所评“郁抑怆恍”。“河畔青芜堤上柳”这一句,有比有兴。一方面,词人将自己的愁绪比作河畔上的青芜,堤岸上的杨柳。青芜指杂草丛生的草地,春草初生,杂乱无章,春柳莽莽苍苍,如烟如雾,这种缥缈纷杂的样子恰如词人纷乱的思绪。同时,草多柳密,剪不断又烧不尽,正如无法“抛掷”的闲情。这是“比”。李煜也有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新更远还生”,与此相类。另一方面,春草和柳树兴起了词人的“新愁”,

6、回应了上阕“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的缘由。正是由于青草和柳树激发了词人的愁绪,才会一到春天就会闲愁万种,才会“新愁”“年年有”。词人接着说“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里又是一个问句,词人几乎是在痛苦挣扎中发问了:到底为什么我年年都要更添新愁呢?词人此时的情感最为饱满。我们回头再看通篇,“每到”“还依旧”“日日”“年年”,论 冯 延 巳词中的愁绪书写隋宏宇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50大学语文建设6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这些都是具有循环意义的字眼,词人围绕一个“愁”字反复吞吐诉说,这也正是冯词给人“盘旋郁结”感受的原因之一。词的最后两句是:“独

7、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词人本已写到自己对这种愁绪反复侵袭的极度不满,但他没有继续渲染这种愁绪,而是在词的最后两句将情绪复归平静。独自一人站在小桥之上,这是一个空旷高阔的场景,词人迎风独立,直到月尽人归,他应该在桥上站了很久很久,从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到夜静更深。他为什么在小桥之上站了这么久呢?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愁绪的对抗,他总是将情绪反复吞吐体悟。他写愁是百转千回的,他有抗争过,也曾让愁绪短暂地消弭过,甚至他还会和心中的忧愁对话,因为他不甘于这样消沉于愁绪之中。这和词人的个性和人生经历相关。冯延巳一生戎马,既出入庙堂又征战沙场,人生几起几落,他的性格中自有一种抗争的精神在。但他已经看

8、到了南唐必然衰败的命运,因此他的词中必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愁绪。(二)擅用比兴、意境开阔冯延巳将愁绪写得缠绵凄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非常擅长运用比兴的手法。冯煦说冯延巳:“俯仰身世,所怀万端。谬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恍之所为。”叶嘉莹(1989)评价冯延巳:“他的感情不是像韦庄那样直接说出来,他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一方面,他极易受到景物的感发,“词人的感受非常敏锐,内心充满这么多抑郁哀伤的人,每一个天光云影、草色烟光的变换,都对他有一种触引。”这和词人敏锐细腻的个性相关。南唐中主李璟曾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其实正是

9、因为词人极其敏感,情感极为丰富,所以容易触物兴发。我们再看另一首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首句以梅花旋转飘落起兴。冯延巳写落梅,不是片片飘落的梅花,而是“千万片”,是一种华丽的破碎美。梅花不是直接凋落的,冯延巳赋予了它情感多情。为何是多情呢?因为它不舍得就这样飘落下来,而是要随风旋转,极尽缠绵哀怨。梅花凋落的这个场景,引起了词人的感发,花尚如此,人更多情。冯延巳正是这样的人。叶嘉莹形容他用情固执且执着,“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所以他才会说“昨夜笙歌

10、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虽然他自知盛筵易散,但仍然选择笙歌醉酒,极尽欢娱,因为他要及时行乐,要和“愁无限”进行对抗。刘勰(1985)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词人体物缘情,感慨系之矣。见寒秋来袭,万物萧瑟,词人感叹:“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这本是一般的秋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思绪,曾经芭蕉正艳,如今却被风吹折裂,曾经荷香满塘,而今却是“狼藉池塘”。词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今昔对比,却由这秋残之景产生了联想,进而延至自身,因此才会有后面的这句“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再如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

11、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写少女怀春,见风吹波动,鸳鸯红杏,这些景物触动了少女的心弦,因为思念之情无法排解而闲愁万种,百无聊赖,栏杆倚遍,头上的碧玉簪子快要掉落了也懒得去簪,却因喜鹊的到来而无比欢喜,因为相信喜鹊可以带来爱人的消息。整首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情绪都围绕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起伏。李泽厚(1994)说:“主观发泄感情并不难,难就难在使它具有能感染别人的客观有效性所以,要表达感情反而要把情感停顿一下,酝酿一下,来寻找客观形象把它传达出来。这就是托物兴词,也就是比兴”。冯词的比兴正是如此,它不仅引发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能够带引读者更好地体悟词人的感情,因为人面对自然景物的感

12、发是相通的。冯延巳写愁,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不说明自己写的是哪一种愁绪,是游子思乡,还是征夫思归,还是少妇思夫,他都没有说。他写的是个人对于愁绪的一种感受以及这种感情的意境。人人所遇不同,所思所苦所怨也不尽相同,但词人所写的这种感受却是有愁绪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这就是他写愁的妙处。古诗十九首写愁写得妙,在于将这种感情具象化了,写思妇想念远方的丈夫,就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写人生苦短就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冯延巳恰反其道而行,略去具体的事件,淡化了人物形象,将愁写得更加抽象化,突出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写出了人们普遍会有的一种生命体验和感受。大学语文建设6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3、 326 期)冯延巳的词除了善于运用比兴,还特别喜欢描绘开阔的意境。王国维(2014)曾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称冯词“堂庑特大”,一方面是因为其词渐脱艳情而着重抒发个人情感,另一方面和它的意境开阔不无关系。“楼上春山寒四面”和“独立小桥风满袖”是相似的意境,冯延巳擅长通过写环境的广和寒表现人物的心境。高楼之上的四面春山,没有任何遮挡的小桥之上,这两个都是开阔的空间,同时这两个空间都是充满寒意的。冯延巳喜欢写孤,写寒,写人在开阔场景下的独处。越是开阔的场所,越是独自一人的状态,越是充满寒意的环境,就越能体现词人的抗争心态。再如“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4、”“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等句,词人特别善于传递这种孤独感,写人在空旷环境下独自伫立的执着和落寞。二、悲伤中的清醒与挣扎冯词的盘旋郁结一方面缘于其将愁绪写得缠绵跌宕,另一方面则缘于词人的个性特点。冯延巳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和他本身的个性和所处的家国环境息息相关。他仕起于南唐先主李晟,其后追随中主李璟,从国家的相对安稳时期到国家风雨飘摇、命运难定之时,词人难免流露出盛极必衰的悲情。同时,冯延巳本人是有着悲情心态的人,晏殊等人的感伤是一种自主的选择,而冯延巳的感伤则是无法选择的,是他个性和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别人在短暂的悲伤之后是可以走出来的,而冯延巳则无法彻底摆脱悲情,只能在不断地

15、挣扎中暂时脱离又反复陷入愁绪之中,这也正是他的词盘旋郁结的原因。冯延巳的这种个性使得他的作品中往往富有哲理意味,所以笔者称他的悲伤中蕴含着清醒和挣扎。如忆江南: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今宵帘幕飏花阴、空余枕泪独伤心。词人写愁大多喜欢今昔对比,正因曾经有过盛景,有过欢娱,才更能感受今时的惆怅。通常词人在今昔对比中流露的是对往昔的留恋和面对今日物是人非的无限哀愁,而冯词中除了留恋和哀愁,更有一番哲理在其中。他更注重书写这种哲思,而不是只着眼于惋惜和留恋。“人非风月长依旧”,今昔有别,是因为人不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无

16、法亘古长存;物恒依旧,人有变化,是自然规律,词人对今昔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能阻止词人的忧愁,因此,即便他明白“人非风月长依旧”,依然会“一梦经年瘦”,这就是冯延巳的执着。再如“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鹊踏枝),从前的欢娱纵使再多又有何用,只有哪天不用离别了才是长久之计;“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鹊踏枝),盛筵易散,散后反而平添忧愁,词人虽然知道这样的道理,却无法拒绝酒宴歌席,如同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一次次滚落,却不得不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再如“和泪试严妆”句,纵使无限悲苦,天涯远隔,仍然坚持盛装以待,因此叶嘉莹(1999)评其“每于耽溺之执着中作反省之挣扎,又于反省之挣扎中见耽溺之执着”。同样的意境如采桑子: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与别人。今夕何夕,物是人非,曾经的神仙眷侣如今却是伊人独萧索,可即使是“满面啼痕”,仍然心念旧约,不舍得丢弃爱情信物,冯延巳的词永远有一种执着在其中。刘熙载(1978)说:“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冯词的善用比兴可称为俊,意境悠远、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