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_杜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083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_杜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_杜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_杜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28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1.004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杜娟蒋明 摘要 将历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是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找到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所在与实践路径。从时间向度看,四史的时间脉络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再走向自强的发展历

2、程;从内容向度上看,二者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实现了高度的理论契合。本文将“五个认同”逻辑延展于四史教育的样态,内生认同的价值肯定与外化表达的行为自觉将目标性和合规性的统一不断循环建构,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视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结构性表达,在历史的回溯与实践总结中体现民族高校的办学初心和育人路径。关键词 民族高校;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1 0028 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课专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五个认同

3、 思想教育基本经验及创新机理研究”(19VSZ139)、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团队”(川社联发 2017 43 号)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杜娟,女,白族,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研究;蒋明,男,汉族,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研究。四川 成都 61004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它既反映了共同体形成的发展轨迹,又凸显出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审思自我的演化规律。从历史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关注一定时间和空间状态下中华民族多

4、元一体的存续状态。着眼历史脉络,可以清晰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续状态经历了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阶段性演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实体,是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实体,是各民族在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中出现的;作为一个自强自信的共同体,则是新时代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巩固发展的。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1。这句话深刻道出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时隔一个多月后,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 2021 年 8 月 27

5、28 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29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成果经验”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同时也为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指出,“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

6、能继续成功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党史是四史的核心,在四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开展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并将其贯穿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之中,是学术界亟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

7、,学术界对其内涵(包括概念、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历史轨迹(萌生、形成、发展等)、教育路径(“交往交流交融”、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等)、个案分析(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个案、抗击重大疫情个案等)的研究较多。在四史教育方面,学界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课程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现有成果对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对“四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关系观照较少,同时对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和路径的研究也相对偏少。本文对“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几点思考:先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

8、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契合,从历史视角分析二者有无内在联系,“四史教育”是否可以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然后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意蕴,最后结合民族高校的实际,讨论二者“融入”的实践路径,把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到实处。一、四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契合四史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虽然时间跨度不同,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四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融会贯通,两者目标契合、内容互构、关系共生、培育向度一致,聚焦了政党、国家、道路、民族的原生表达,以“习得感知认同”的逻辑化构建,政治

9、、文化、社会共同体生成机理、调节形式、联结方式的融合与运用,以时间向度和内容向度的结构衔接,充分突出了情感共通的显性特征,也充分发挥了共享文化符号的隐性优势,在互为促进的循环构建中彰显了爱我中华的深层基因,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汇聚。(一)时间向度:四史的时间脉络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再走向自强的发展演变时间是历史的重要元素,“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4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1921 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时间。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19

10、49 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1978 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时间。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从 16世纪的“乌托邦”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时间。四史在时间向度上不是独立不相干的,而是“重叠”和“包含”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党史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包含了改革开放史。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谱写的,其时间跨度几千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四史则包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之中。四史教育以历史的形式将党史、新中国史、JOUNAL OF

11、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30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到当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觉到自强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救亡图存的民族重任日益迫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向自觉转变。共产主义先驱领导的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自觉捍卫国家的整体利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抗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带领各族人民走向改革开放,走向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强的特点。如今,中国的综合实

12、力显著增强,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1。(二)内容向度:四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根本问题特定的时间承载着特定的史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而发展。学界大多认为其起源于秦朝以前的“华夏”观念、“族类”观念,在氏族演变、部落更迭、政权纷争及王朝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中原”“中夏”“大一统”等词语被多次提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了思想基础。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 500余年的战乱,推行“书同文”“车同

13、轨”“行同伦”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之后从汉朝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封建王朝的数次分化和统一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得到强化和提升。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宣告终结,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经济落后等复杂因素交织,导致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一大批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开展了不同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

14、告终。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四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展抗日民族战争、解放战争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号召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奋起抵抗、共赴国难,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提升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民族历史观,结合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

15、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统筹和推进民族工作的发展,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使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新的发展。综观四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在于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与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是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注重团结各族人民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复兴。中共一大会议上,来自贵州的水族代表邓恩铭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团结带领各族

16、人民开展广泛的革命斗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5。二是团结各族人民为一体,共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31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激发了各族人民的创造力,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局面。二、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民族高校持续开展四史教育凸显了历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价值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