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农业科学 2 0 2 3(1):7 67 8L i a o n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文章编号:1 0 0 2-1 7 2 8(2 0 2 3)0 1-0 0 7 6-0 3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0 0 2-1 7 2 8.2 0 2 3.0 1.0 1 7辽宁省水稻中华稻蝗发生状况调查与防控对策探讨*杨 蕾,于凤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 沈阳 1 1 0 1 6 1)摘要:多年田间观察调查表明,辽宁省水稻蝗虫最常见种类为中华稻蝗O x y ac h i n e n s
2、i s。平原地区稻田发生较轻,大片稻田边缘地带水-旱交界、稻田-苇塘交界地带发生较重;山区河谷地区,旱地荒地为主稻田较少地区的稻田发生较重。67月,13龄蝗蝻集中于稻田周边及稻田内11.5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少量取食稻叶;8月初,4龄以上蝗蝻向稻田中部迁移分散到全田,大量取食稻叶;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稻田周边及稻田内3m范围活动。网室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及附近的旱地荒地表土层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历6龄,成蝗存活2 0d。主要为害期为4龄以上蝗蝻及成蝗。中华稻蝗耐饥力强,7d不取食正常存活。根据其生物学和前人研究结果,中华稻蝗为害损失较小,发生较
3、重的山区部分稻田需要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蝗蝻期。在田埂及稻田四周对稻田周边及稻田内边行施药防治,其防治药剂为有机磷农药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蝗虫孢子虫等生物农药。关键词:中华稻蝗;发生调查;防控对策探讨中图分类号:S 4 3 5.1 1 2+.4文献标识码:B 蝗虫类害虫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各种农作物均有发生为害1。稻蝗是水稻的常见害虫,在 全 国 及 辽 宁 省 局 部 地 区 造 成 较 大 危害21 0。近年田间试验中,调查观测了辽宁省中华稻蝗O x y ac h i n e n s i s的发生状况与生物学,结合文献资料与本地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其防控对策。1 材料与方法1
4、.1 发生状况调查观测2 0 1 92 0 2 2年在辽宁各地田间试验中观察稻蝗发生情况。根据7月9月在代表稻田目测和网捕成蝗的相对数量及其取食造成的叶片缺刻相对数量确定主要发生为害地区。选择发生较重的新宾县和沈阳浑南区进行重点观测,观测其产卵、越冬和卵孵化情况,并采集样本作详细生物学观测。1.2 生物学观测2 0 2 1年1 0月,分别在新宾县和浑南区稻田田埂与附近荒地采得中华稻蝗越冬卵块。带回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盆栽场埋在网室内稻田池埂上。插牌标记。2 0 2 2年网室正常种植水稻,5月2 0日插秧。隔天观察1次池埂所埋卵块孵化情况。孵孵 化 出 蝗 蝻 后,取 部 分 于 室 内 大 烧 杯
5、(直 径1 6c m,高2 2c m,上覆盖网纱)中饲养,每只烧杯接入1 0头蝗蝻。每3d换1次饲料(水稻、稗草、马唐、芦苇等禾本科杂草的茎叶)并更换烧杯。观察蝗蝻蜕皮生长及羽化为成蝗情况。网室内23d观察1次至9月末,观察其生育过程与特性。1.3 防控对策探讨根据中华稻蝗的生物学特性、文献资料及辽宁省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探讨本地稻蝗防控应采用的措施,化学防控的农药品种及防控关键时期等防控对策。2 结果与分析2.1 发生分布,主要为害地区及特点辽宁各地所有稻田都能调查到稻蝗,以中华稻蝗O x y ac h i n e n s i s最为常见,短额负蝗A t r a c-t o m o r p
6、 h as i n e n s i s偶见,中华剑角蝗A c r i d ac i-*收稿日期:2 0 2 2-1 0-1 0基金项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项目(2 0 1 9 D D 0 8 2 6 1 2)作者简介:杨蕾(1 9 6 9-),女,助理研究员,从事旱粮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E-m a i l:1 2 9 7 3 1 7 1 7 9q q.c o m第1期 杨 蕾等:辽宁省水稻中华稻蝗发生状况调查与防控对策探讨n e r e a罕见,而文献记录稻田其他蝗虫未见。具备平原特征、农田景观以水田为主的水稻主产区中华稻蝗发生较轻。6月下旬7月中旬,大片稻田的边缘地带及稻田周边的荒地渠
7、坝苇田有少量蝗蝻,标准捕虫网扫捕1 0网的虫量少于1 0头,稻叶被取食缺刻偶见;89月蝗虫分散至全稻田,网捕到的蝗蝻或成蝗数量更少,稻叶被取食的缺刻也极少见。主要包括盘锦,营口,辽阳,鞍山台安、海城,丹东东港和沈阳辽中、新民等地区。而山区河谷稻田,农田景观以旱地、荒地为主的稻区,上述水稻主产区的局部具备水田旱地或荒地或苇田相邻的稻田,中华稻蝗发生较重。6月下旬7月下旬,稻田边缘稻丛及田块的田埂沟坎的杂草上有较多蝗蝻,网捕虫量为1 06 0头/1 0网,稻叶被取食的缺刻常见;89月,网捕虫量为53 0头/1 0网,缺刻量为11 5个/丛水稻,多者能至每株甚至每叶都有缺刻,部分幼嫩稻穗受损。包括东
8、部山区的抚顺、本溪,北部的铁岭、阜新,辽西的锦州,葫芦岛,辽南大连,鞍山的岫岩,丹东的凤城、宽甸,沈阳的浑南、苏家屯等地区。根据多年田间调查,中华稻蝗发生的主要特点是:6月下旬7月下旬蝗蝻期13龄集中在稻田周边及稻田边缘11.5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且取食稻叶较少;8月份开始4龄以上的蝗蝻向稻田中部转移分散至全田,取食稻叶主;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主要在稻田的周边地带栖息活动,主要分布地带为稻田边缘3m及稻田外,中部很少。2.2 生物学观测结果调查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附近的田埂、地坎或荒地的地表以下0.53c m的表土层中越冬。越冬位点的土层较为紧致、干燥。疏松和湿度较大的
9、位点不分布卵块。卵块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出1龄若虫(蝗蝻),12龄蝗蝻主要在稻田外的杂草上栖息、取食,3龄以上的蝗蝻才在稻田内稻丛上栖息、取食。室内饲养观测和网室观测表明,中华稻蝗经历6个龄期羽化为成蝗。3龄起出现翅芽,最后1次蜕皮后成蝗才生长出完全革翅。室内各龄期、网室各龄出现时间段如表1。中华稻蝗耐饥力强,蝗蝻7d不供饲料大多仍正常存活。成虫存活时间长达2 0余天,室内未经交配的成蝗甚至存活5 0d。成蝗一般经1 0d以上取食开始交配。在寄主方面,低龄蝗蝻(13龄)很少取食水稻,多数取食稗草等禾本科杂草,高龄蝗蝻(46龄)和成虫才主要取食水稻。观察表明,成蝗羽化后至少7d后才交配,雌蝗交配
10、后至少1 0d才产卵。产卵多在晴好天气白天进行。雌蝗以身体尾部在土表斜向下钻蛀出一个23c m深,孔径0.5c m左右的孔洞,产卵器向孔洞底与壁分泌一层厚约1mm的黄白色粘稠胶质液体形成卵鞘,然后逐粒产卵于卵鞘内,最后继续分泌胶质液体封闭孵鞘。数1 0m i n后,胶质卵鞘凝固、硬化,颜色变化黄褐色。整个产卵过程持续5h以上。表1 室内饲养条件下中华稻蝗各龄历期和网室各龄时间段(辽宁沈阳,2 0 2 2年)龄期各龄历期(d)时间段1龄136月2 6日7月5日2龄356月2 6日7月5日3龄477月2日7月1 6日4龄697月2日7月1 6日5龄71 07月1 2日8月1 0日6龄81 17月1
11、 2日8月1 0日2.3 辽宁省稻蝗防控对策探讨前人研究表明,稻蝗的为害损失较低,为害损失指标(造成为害的虫量)较高。因此,辽宁省水稻主产区一般无需采用专门防控,只有山区稻田、以旱地荒地为主的少量水稻种植区及主产区局部田块需要防治。稻蝗发生与稻田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植被丰富,禾本科杂草较丰的地区有利于其发生。因此,铲除稻田田埂及周边的杂草是减少发生基数的良好农业措施。化学防治是稻蝗防控最有效的措施。中华稻蝗防控的登记药剂很少,但是防治蝗类害虫的登记药剂很多,主要有有机磷类的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竺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和蝗虫微孢子虫等生物农药。根据农药安全合理应用原则,稻田宜选
12、用有机磷或生物农药防控。77辽 宁 农 业 科 学 2 0 2 3年4龄以后,稻蝗分散至全田,个体大、生物量大,对农药敏感程度降低,而且此时正值水稻穗期,很多农药不满足安全收获期要求,不宜进行化学防治。稻蝗防控应用掌握在蝗蝻13龄期,集中分布于稻田的边行与周边,对稻田周边与边行(1.5m)局部施药进行防控为最优防控措施。防治指标是:7月上、中旬,稻田周边与边行网捕虫量达1头/网以上。3 结论与讨论中华稻蝗是辽宁省稻蝗的主要种类。全省均有发生,山地稻区、水田与旱地、荒地交错的农田景观条件下及水稻主产区平原稻田的边缘地带发生较重。中华稻蝗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与周边表层土壤中越冬。6月下旬
13、7月上旬卵孵化。若虫历6龄,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2 05 0d。13龄蝗蝻在稻田周边与边行栖息,主要取食杂草;46龄蝗蝻和成蝗分散至稻田全田,为害水稻叶片,取食形成缺刻,幼穗受损,从而影响稻谷产量。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铲除田埂及稻田周边杂草破坏其栖息环境;以化学防治为关键,于蝗蝻13龄盛期集中于稻田周边与边行栖息时,以有机磷农药或生物农药于稻田周边与边行局部施药防控是其防控对策。这些与前人的研究报道类似,本文只明确了中华稻蝗在辽宁省发生的具体、准确状况。有趣的是,近年有关中华稻蝗的研究报告虽多,但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食用昆虫等方面1 11 3。这主要得益于稻蝗作为生物材料
14、其个体大、生物量大,饲养简单,而且国内外蝗类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丰富等优点。在食用方面,中国食用蝗虫的历史久远,稻蝗取食水稻被认为干净,而且个体较大,作为风味食品开发也具有优势。参考文献:1 陈永林.中国主要蝗虫及蝗灾的生态学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7.2 姬庆文.中华稻蝗及其综合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9.3 王玉山.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1 2.4 胡正明.中华稻蝗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 9 9 6,2 3(4):5 0 75 0 9.5 沈彩云,卢兆成,沈北芳,等.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15、.昆虫知识,1 9 8 8(3):1 01 3.6 林志伟,南山,孙庆德,等.寒地水稻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 0 0 0(4):1 21 3.7 刘文旭,严毓骅.以生物防治为主持续治理中华稻蝗的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2 0 0 0,4 3(5):1 8 61 8 8.8 王华弟,徐志宏,冯志全,等.中华稻蝗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 0 0 7,2 3(8):3 8 73 9 1.9 李书琴,赵文书,王晋瑜.中华稻蝗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 0 1 3,2 6(5):45.1 0 纪沫,马晓慧.盘锦地区中华稻蝗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J.北方水稻,2 0 1 5,4 2(1):4 2,4 4.1 1 赵琴,朱道宏,阳艳萍,等,中华稻蝗五地理种群的卵滞育强度及生活史模式变异J.昆虫学报,2 0 0 9,5 2(2):1 8 31 9 0.1 2 刘敏,李鹏程,刘宸,等.直翅目三种可食用蝗虫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J.食品工业,2 0 1 7,3 8(1 0):2 8 62 8 8.1 3 于荣荣,张育平,马恩波,等.中华稻蝗K n i c k k o p f(K n k)基因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J.植物保护,2 0 2 0,4 6(4):7 48 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