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第 期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关系差异性分析赖赖德德胜胜 关关棋棋月月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赖德胜(),男,江西安远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关棋月(),女,河北唐山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研究。摘 要 零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方式的改变,使劳动关系被重新界定。但以“灵活性”和“自主性”吸引众多劳动者参与的零工劳动在实际中未必能够实现完全的灵活自由,而是根据零工工作的不同类型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从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内部入
2、手,可将其归纳为劳动密集型零工、技能型零工及知识型零工三种类型,再从灵活性、保障性、劳动过程控制等要素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零工呈现出低灵活性低保障性高控制性的特征,技能型零工次之,知识型零工则表现为高灵活性高保障性弱控制性的特征。因此,应从规范平台运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零工经济劳动者技能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来促进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灵活就业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互联网平台企业,也使零工经济迅速崛起,并由此
3、创造出一系列新型组织、新型商业与新型产业。以优步、亚马逊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首先在美国产生,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展。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小猪民宿等平台企业也在国内迅速崛起,在促进我国零工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全球范围来看,未来零工经济规模及从业者的数量仍将不断扩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 年,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万亿美元,各类型零工经济平台或将创造约 的世界生产总值,并带动创造 万个就业岗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年底,我国零工经济的相关从业人员已突破 亿人。从中国近 亿劳动人口基数来看,这意味着每 个劳动人口当中,至少有 人从事零工劳动。而根据阿里研究院的
4、预测,到 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关系差异性分析年,我国的零工经济劳动者数量将达到 亿人,零工经济时代将全面到来。年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指出,要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保就业的重要举措,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强化政策服务供给,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一方面,零工经济背景下的用工方式因其高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吸引了众多劳动者加入其中,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实现了平台类企业的“降本增效”;但另一方面,由于零工经济的用工模式稳定性较弱、正规性较差,也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对此,学者们从零工经济下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5、,对新业态下的零工经济劳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在劳动关系问题方面,劳动经济学家认为,零工经济下的大部分平台雇佣人员仍是具备人身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的劳动者,因此平台企业的用工关系理应被判定为正常劳动关系。法学界学者则是将传统劳动关系与零工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新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指出应更加注重经济从属性在劳动关系认定中的作用,并将工作时间、收入水平等新要素纳入考察,扩充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理论的范围与弹性。而另一些学者从“从属性劳动”与“独立性劳动”二分法的角度出发,指出过去的传统制度框架已经难以适应零工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并主张由过去传统二分法转变为三分法,以适应目前灵活的用工关系。在零工经济劳动
6、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上,学者们就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健全劳动基准制度、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并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学界现有研究大多将零工经济下的零工劳动力市场视作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少有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零工经济劳动进行分类研究。实际上,零工经济涉及范畴广泛,行业众多,从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到网约车、家政服务人员,从新兴文娱产业到传统行业,不同类型的零工经济在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差异较大。有鉴于此,本文从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内部的差异性出发,将其细分为劳动密集型零工、技能型零工及知识型零工分别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和揭示三种不同类型的零工劳动在灵活性、稳定性、劳动监管、薪资保障等方面的差异。
7、二、零工经济的溯源、现状及特征 (一)零工经济的起源与发展纵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历史,零工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工种。其本质是一种短期雇佣模式,在过去也被称为“短工”或“帮工”,与“长工”相对应。可以看到,历史上的零工经济更加突出用工时间的长短。此后,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渐放开,“零星务工”“散工”“短工”等就业群体广泛出现。当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传统零工”依然活跃,如广东地区著名的“三和青年”或重庆的“棒棒军”等,都是传统零工劳动者的典型代表。就世界范围来看,“零工”()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8、 世纪初的美国。在当时用来指代在特定时间内雇佣音乐家演奏或表演某一特定曲目或节目的演出,后来延伸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临时性工作任务或项目的“计件式”工作。目前,学界对零工经济概念的探讨可分为“传统零工经济”和“新型零工经济”两种。传统零工经济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当时由于全球性失业问题加剧,零工经济得到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不少企业转变传统的用工方式,通过中介或第三方机构购买劳务。在用工方式上,通常表现为工作的“项目导向制”“计件制”及“临时性”特性。就当前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一术语专门指代新型零工经济,以数字技术的引入为节点对其进行界定,通常可与共享经济、平台经北京社会科学
9、年第 期济、数字经济等术语进行相互替代。其最典型的特征表现为,主要依靠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应用得以呈现。在用工方式上,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认为,零工经济是指以服务按需业务为目的,以移动软件或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将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快速匹配的用工方式。我国学者王宁认为,零工经济是与数字技术平台的发展相伴相随而出现的劳务外包 承包现象,因此也被称为“众包”模式,即将工作任务通过线上平台向外“发包”,继而根据相应条件筛选出具体承包人,此时劳务的“发包者”既包括平台公司,也包括个人。闫境华等人认为,零工经济的核心表现为劳动者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利用自身手中的闲置资源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提供某种指定服
10、务。其中,这个资源可以表现为资本、时间或是自身人力资本。现代信息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中快速发展的零工经济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零工经济,故本文将新型零工经济作为主要的研究类型,并在此框架内分析探讨不同类别的零工劳动关系。由此,本文将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精准匹配供需后,由具有独立劳动能力、持有某些特定资源或具备某些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的新型劳动模式,且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独立灵活。(二)零工经济的特征 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发布的独立工作:选择、必要性和零工经济 报告中指出,由于劳
11、动者通常凭借互联网平台来获得工作机会,不再长期固定单一地受雇于某一组织或公司,只是单纯地在特定时间内提供特定的服务,因此零工经济这一非传统模式呈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报酬获得任务导向制、雇佣关系短期化、用工就业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这四个特性。这使得零工经济不仅能够增加劳动者的选择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够节约雇佣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其中,灵活性始终被视为零工经济的最主要特征。零工经济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不固定,甚至可以同时从事几份工作。但从本质上看,这是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劳动者与雇主间缺乏正式的劳动合同,实行劳务派遣或业务外包制所致。由于很少签订正式的劳
12、动合同,雇主也不会为劳动者承担风险或提供保障。这给劳动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近年来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难以维权的事件频发。此外,在零工经济模式下雇主有时并不一定是劳务关系的总负责人,而可能只是中间介绍人,且雇主本身也可能从事着零工经济服务。例如,以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为代表的众包()平台经济,也被称为“众包工作”(),即雇佣方在“众包平台”发布具体工作任务,劳动者自主接单,在任务审核通过后,劳动者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呈现出工作内容的项目导向制与用工关系短期化的明显特征。三、零工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挑战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同企业或雇主为进行生产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被称为劳动关系
13、。一般而言,传统劳动关系(标准雇佣关系)是指在劳动法的保护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建立的劳动关系,并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且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都需要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执行。戚聿东等人认为,传统劳动关系产生的基础在于劳动者对雇主或用人单位的人格从属性、组织从属性及经济从属性。而零工经济时代下出现的新兴职业及灵活用工方式都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劳动关系。这不仅体现在零工经济劳动的劳动关系难以按照现行法律进行确认上,还表现在两种不同的劳动关系在劳动资料的占有情况、劳动方式、劳动报酬支付、劳动过程监管,零工经济劳动力市场内部劳
14、动关系差异性分析以及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下文将分别对两种劳动力市场及对应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一)传统经济与传统劳动关系马克思认为:“不同经济时代的真正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怎样的劳动资料生产,如何进行生产。”在过去的传统经济及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只作为单纯的劳动力出现,劳动资料通常由企业或雇主提供,前者与后者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结合。在传统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通常会在指定的工作地点或工作场所完成工作任务,劳动方式通常固定单一。除此之外,传统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工作,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归雇主或用人单位所有,劳动者依据生产情况从雇主或用人单位手
15、中获得劳动报酬。此外,在传统经济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及工作内容及劳动过程都受到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直接管控。关于劳动过程的监管,布洛维在制造同意一书中指出,雇主与雇工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对抗与合作共存的局面。一方面,雇主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机制或管理力度等方式对工人进行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监管,对其进行着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控制与情感控制;另一方面,工人也往往会采用相应的办法进行抵制甚至反抗来减轻劳动过程中的压迫,二者间相互制约,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除去对劳动基础与劳动过程的剖析外,劳动力市场内部的结构差异也是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劳动力市场被一分为二地划
16、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表现为高工资收入、良好的工作条件、完备的工作制度、管理程序规范及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则表现为薪酬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工作要求严苛、管理规则混乱、晋升困难等特点。在劳动关系认定上,劳动者一般只能受雇于一个用工单位,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来确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存在着组织从属与经济从属等隶属关系。这也就意味着,用人单位有权对劳动者进行工作派遣,同时依法对劳动者进行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这样既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零工经济与新型劳动关系不同于传统经济下的劳动关系,零工经济下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弱契约强控制”的情况;在劳动资料的占有上,劳动者对资本由过去的“物质资料依赖”转化为“数据依赖”;在劳动过程的监管上,由过去显性的物理性控制转向更加隐性的心理情感与物理性的双重控制。零工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料发生了极大变化,同时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即数字技术既可以作为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资料,又可以是劳动对象。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