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灵韵的流逝——当代书法展“文化”与“审美”的观念异化_贺思谦.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090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韵的流逝——当代书法展“文化”与“审美”的观念异化_贺思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灵韵的流逝——当代书法展“文化”与“审美”的观念异化_贺思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灵韵的流逝——当代书法展“文化”与“审美”的观念异化_贺思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180时代的艺术作品著作中,他指出灵韵孕育着传统艺术的意蕴审美,是赋予艺术作品的灵光圈。复制艺术作品过程即是缺乏艺术原作的本真性,艺术作品丧失了独特的真实感,他阐释道:传统艺术作品即在它诞生地的独一无二性,这种独一无二构成环绕作品的灵光圈;但现代技术却可使作品无限多地复制,这样使艺术原作就丧失了作品的本真性唯一性与权威性。(表一)本雅明把灵韵的表现建立在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共鸣,并将有意义的交流与互动作为艺术作品的回视,如果失去共鸣,艺术作品也将失去传统审美意义的膜拜价值。他提到的膜内容摘要:灵韵的消逝是以古典艺术的灵韵之美与现代艺术失去灵韵为对比,进而反思

2、当代书法展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所带来的弊端与冲突。大众文化使当代书法展越发普及,书法艺术走向大众、走向展厅文化。随着新媒体的网络传播,展览体取代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文化修养与技艺的勤学苦练,反思当代书法展,出现模仿原作等急功近利的书写现象,导致大众文化面向艺术审美走向了虚无;失去传统审美意义的灵光圈,走向世俗文化。故此,如何衡量当代书法展展厅文化的重要标尺?依然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心,提高文化涵养、文学素养、哲学思想乃是赋予书法艺术书卷气的核心尺度。关键词:灵韵大众文化展厅文化书卷气一灵韵的传承与流逝(一)本雅明的灵韵说灵韵是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提出的核心概念,灵韵又可译为意蕴韵味光晕等。本

3、雅明在机械复制拜价值仍然是当代艺术真实性的根源:一方面传递着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表现,孕育着文化与艺术的神圣;另一方面,在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品的重复使艺术作品失去了本真,取代了艺术传统的灵韵之美,赋予作品的膜拜价值也逐渐消逝。详言之,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关系塑造着艺术审美的价值趋向,揭示社会文化意义的建构,并且深化艺术与文化的社会多元化。显然,作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显现着时代多元素的文化理念;作为艺术的观众者,观众可通过艺术媒介的传播与展览,不仅吸收广阔的文化信息,而且促进艺术审美的共识。犹如美国艺术社会学家温迪葛瑞斯伍德提出文化菱形,将社会与文化文化与艺术的互动元素作为研究文化现象的主导

4、问题。并认为文化菱形的四要素:作者艺术社会观众四者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失去某一要素都将无法完整谈论文化现象。以菱形六点的相互连接关系是触及整个社会体系的艺术群体与社会文化。(图二)(二)书法的灵韵之美从殷商始现,书法艺术的风格也各自彰显纷呈,以秦汉尚古拙、灵韵的流逝当代书法展文化与审美的观念异化贺思谦视野书法论坛表一有灵韵的艺术和无灵韵的艺术有灵韵的艺术无灵韵的艺术原创传统仪式宗教复制现代娱乐世俗图二葛瑞斯伍德的文化菱形观众社会艺术作者DOI:10.16769/ki.31-1067/j.2023.01.0192023.0181魏晋尚风韵、隋唐尚法度、宋元尚意态、至明清尚朴趣。韵最

5、初是用来评价人物神态的风度,后来逐渐扩展到书法、绘画与诗歌中的作品风格。范温潜溪诗眼:韵者,美之集。董其昌容台集:晋人书取韵。韵通常由作者主观审美经验捕捉作品形象之外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艺术境界,激发无穷的韵味。正如司空图所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点画间的节奏韵律呈现出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人生高度。意韵是艺术领域里至高的精神境界,以寄托意绪的方式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审美体验,赋予艺术家生动、自由、含蓄的精神归宿。意韵乃是发于笔,兴于墨,成于意,创作的过程再现审美内容的气韵生动。书法艺术家的追求,不仅得于形,更有深层之神,从书写过程感悟道法自然朴素之道的文学情感。由自然的形态进入精神

6、之神态,最终感悟书写情绪的妙道自然。实则是书法创作过程超越语言物象之上的灵韵之美。(三)灵韵的消逝与艺术的世俗之所以谈论书法作品灵韵的消逝,准确说是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距离衬托出社会文化的矛盾。古典艺术的灵韵是揭示艺术家的生活向往与精神追求,绝不是世俗化的艺术表现;艺术作品的文化审美脱离艺术的精神意境时,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也走向了失去膜拜价值,失去艺术价值也意味着艺术走向世俗文化。为此,在今天雅俗共赏的文化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果失去了艺术的本真性,意味着失去了作品情感表现,反而显现出功利性的作品态度,不再具有古典艺术意境的内蕴与震撼,无法唤起观众对艺术产生的共鸣与激情,艺术模仿与艺术复制的现象

7、导致艺术逐渐走向世俗文化。二大众文化在当代书法展中的趋向(一)何为大众文化大众作为艺术群体,艺术观念由欣赏向欣赏与批评相结合发生着转变。本雅明认为大众文化产生的大众审美共鸣建立在两点:一是与世俗生活保持审美距离的纯粹艺术,是对功利主义的排斥与批判现实欲望的文化共鸣;二是对艺术家的肤浅思想与急功近利的心切创作心理的文化共鸣。如今,书法艺术在多媒体信息化的传播媒介环境中快速发展,促使更多艺术作品迎合大众商业文化,衬托的现象是书法作品的消费价值超出传统审美的膜拜价值,失去灵韵价值,从而走向世俗文化。中国的古典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文学素养紧密相连,艺术作品所传递着精神内涵与艺术光环,是作为大众仰慕者的精

8、神追求,同样与艺术家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作品带来的文化价值。而在当今社会现代化技术进步的同时,书法艺术却失去原创价值:失去艺术的本真;失去古帖的临摹意义;甚至追求肤浅的艺术个性,失去传统的学书理念;导致作品失去文化价值。(二)何为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常以线条的灵动与笔墨意趣表现艺术家心灵的情感,传达道法自然复归于朴、超以象外的艺术境界。蔡邕在九势中强调书法与自然的美学范畴,强调天然合一、内外兼修,的人文精神,以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体验,领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境界。犹如周易中的阴阳关系往复来回周而复始的古代空间意识,同样在书法的空间里,提按、伸缩、起伏、曲直,造就了书法书写过程的无穷变化,时

9、间空间的书写过程正如笔墨线质的关系转换,显现出书法的力势、节奏、气质与韵味。文学理论中常提到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鲜明的道家文化思想,以及孟子以意逆志、董仲舒诗无达诂儒家文化。运用在书法技法与理论中,赋予书法创作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表达。书法文化是贯穿于整个文字与书体的演进过程,呈现出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产物,不仅影响着书家的艺术追求与审美风格,同样在艺术风格中再现书家的文化与文学的综合素养。(三)大众审美下的书法展厅文化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提到的:生活就是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书法不再以毛笔写字的方式走向大众,而是以独立的艺术学科,走进大中院校,成立书法学院。如此看来,书法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全方

10、位的重视,从传统的书法技法到书法理论、文化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书法原生态的认知。书法从传统的书斋文化形态走向了公共的展览文化形态,今天的书法时代,是展厅文化时代。在当下展厅文化的时代里,尤其在当今新媒体的网络传播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加持下,使观众从多维度的角度感受书法文化,不仅增加了书法艺术的传播,而且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认知与鉴赏。通过展览的传播,书法艺术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观众可从多平台的传播渠道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感受书法的灵韵之美,提高自身的2023.0182审美鉴赏。显而易见,展厅文化如今成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如果失去展览形式,艺术作

11、品无法呈现于观众,作品也可能随之时代的流逝而逐渐消逝。三展览形式化的问题(一)展览形式化的弊端展览形式化即是当代书法展览中模式统一化,或称为书法展览体。艺术作品只注重形式感,失去传统艺术情感与意蕴的表现,更多的弊端是为了展览而书写的作品,或为投稿参展机械性书写。在艺术作品中,对纸张的追求,以及对创作格式、章法形式的刻意做旧,埋没了传统技法与用笔的功力,导致在近些年的展览中反复出现模仿原作的现象,甚至因各种利益的渗透或奖励诱惑,导致当下展览出现极其浮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现象。然而,此现象的出现,我们都应该反思,展览的目的意义在哪里?书写者对艺术作品创造的价值取向在哪里?是发自情感的书写?还是

12、仅仅为了展览而展览的创作书写?或是急功近利地取得某些名利而创作书写(二)大众文化对展览形式化的看法在大众文化的视域下,艺术展览统摄了当代书法的主要地位。一方面展厅文化传递了当代书法艺术作品的文化审美趋势;另一方面展厅文化也成为艺术家与观众交流的互动平台。新媒体的网络传播速度与传统艺术的认知发生着太多的无奈。传统文化的文学底蕴与新时代多元化的大众审美发生着问题与冲突,以至于出现了文化认知的审美变革,以及新媒体网络时代下极端的审美舆论。书法文化出现不同的审美意识的现状主要分为:一是依然保持传统书法文化的大众审美;二是因受展览赛事影响,大众审美为迎合展览赛事偏离传统文化;当代书法展览逐渐发展成为艺术

13、品的消费时代,逐渐形成目的性较强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艺术展览,在艺术作品中失去传统意义的学书理念和脚踏实地的闭门修炼,出现急功近利模仿原作等事件,显然是取代了传统的文化素养。故此,大众审美的热点舆论普遍表现为:机械性的创作、无交流、无共鸣。当下,在新媒体与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仅把书画展览当作宣传、炒作或以获奖利益等方式,俨然这些现象功利性太强,导致书法展示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商品销售。虚无主义背后的商业经济链使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意识形成撞击,以至出现当代艺术展空虚与乏味。反观在传统艺术的竞技中,只要涉及商业为目的艺术作品都极其排斥,不仅丧失了艺术作品的文化审美的意义,更是对艺术家的文化素养

14、产生质疑。四文化与审美在书法展中的观念(一)如何兼顾文化与审美书法艺术不需要到处抛头露面或吹捧自我,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专注对待艺术的临摹与创作的研究,甚至要有意回避展览形式化展览商业化的热闹与浮躁。正如老子、庄子所言虚静与姚鼐所言的空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排除一切功利观念而进入自我的精神境界。又庄子的无为,一切身外之物,世俗的、非精神实在的,都无价值意义。做到彻底的无为,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没有虚荣奢华之意,人可以淡泊一世,保持自己的天性,乃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人间的至乐。同样在书法艺术里,常以不激不厉的文人思想,逐渐融入到自身创作的书写中,时而狂野,时而奔放,时而委婉,时而妩媚,在逆境中抒发自己

15、,在自由无为的世界里享受艺术的乐趣。书法艺术的高超价值就在于,能否在古人的基础上发生崭新的探索与开拓。作为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要素,如何衡量书法艺术重要标尺?依然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心,提高文化涵养、文学素养、哲学思想才是真正赋予艺术作品书卷气的灵魂。(二)展厅文化兼顾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共同发展广艺舟双楫提到新理与新理异态,蕴含着书法风格的变化与新意。在传统的技法上,不是一味地革新,颠覆传统,而是在古人的基础上,融入新思想、新理念。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重塑既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基础,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展开独特的自我思维。两者互为通变的和谐关系。既有古人的技法气息,又有对古人基础上的开拓与创

16、新。孙过庭赞成古质今妍的书法美学观,及其彰显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书法艺术审美:古是基础与继承,是对传统技法的深入吸收,新是目的,即在传统的技法彰显自我的创新,既要体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又反映独特的艺术情感,以及区别于他人的境界与向往。故此,以与古为徒脚踏实地的闭门修炼,以至达到与古为新的学书境界。现当代书法的展厅文化,更需要突出书法艺术作品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又需要对艺术的自我创新,自我创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经历无数遍的古帖临摹与思考,由此产生自我的笔墨意2023.0183趣。在传统书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甘于沉下去,也可浮上来。从传统技艺的继承,到思想观念的革新升华,创作的艺术作品方可超越境界之上。(三)文学素养的书卷气不可缺失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文学的言与书法的线都传递着心灵的精神境界,使之实现朴素之道的诗意人生。正如文学追求言语的表象,书法追求线条的艺术写意,把言语与线条结合在一起,正是书写对艺术纯净的心灵追求,乃是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的诗意人生。文学的素养蕴含着书法线条的生命,将情与线的节奏韵律升华出意象情感。如同文学情感的表现,向往着托物起兴,然而书法的笔墨与线条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