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的著述和理论超越了特定的学科界限和国别界限,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在美国批评家中,他是被引用最多的人。有学者曾这样评价他在当今学术界的地位:“詹姆逊激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已成为今日北美人文知识界的一种潮流,自20世纪60年代,甚至可能自前冷战时期以来,还没有一种马克思主义批评享受过此种殊荣。”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他是以后现代主义大师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的。1985年詹姆逊首次来北京讲学,标志着后现代理论开始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后的20年中,他也多次来华讲学,其著作和理论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最近的一次访问是2004年6月,当时他在北
2、京做了乌托邦科学和乌托邦意识形态的演讲。伴随着詹姆逊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国内有不少研究他的论文或论著相继问世。可见,詹姆逊的思想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他与中国的关系远远超出了学理上的联系,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毛泽东的画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中国对他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正是由于詹姆逊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才使得他的思想几乎成为当代的一种显学。与此同时,围绕着他的D Fredric Jameso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 1971-1986,Minneat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1988,forward.1理论产生的种种争论也纷至沓来。在这样的一种中西理论对话背景中,掌握詹姆逊的理论发展轨迹,正确理解他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詹姆逊的批评生涯始于1961年他的博士论文萨特一一一种风格的源起。这是詹姆逊的第一部著作。它为詹姆逊以后的批评模式和风格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詹姆逊一直致力于文学批评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和政治无意识被另一位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其中,政治无意识是詹姆逊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詹姆逊建立起了他的文学辩证批评理论,同时
4、也建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体系。在詹姆逊看来,他所致力于建立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应该是一种包容所有理论并成为它们终极视域的体系。在政治无意识中,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永远历史化”的口号。历史是不可逾越的视野,是詹姆逊进行一切批评实践的出发点。“历史不是文本,不是叙事,无论是宏大叙事与否,作为缺场的原因,它只能以文本的形式接近我们,我们对历史和现实本身的接触必然要通过它的事先文本化,即它在政治无意识中的政治化。”詹姆逊把文学文本看作对社会矛盾的象征性的解决。在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他提出用三个“同心框架”来进行闲释,它们分别是狭义的政治/历史视域、社会视域、广义的历史视域。这样,他把结构主义推崇的封闭文本同社会、历史联系了起来。他还注重对文本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辨证批评。对詹姆逊来讲,正确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从内容形式入手,从审美的角度进入,最终同政治和历史相遇。从80年代开始至今,詹姆逊开始转向文化批评。他借用了比利时经济学家恩内斯特曼德尔的分期观点,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帝国)资本主义时期和跨国资本主义时期。詹姆逊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于这三个时期的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2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