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第 09 期 党史博采33马克思主义研究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类总体命运”的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指明了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和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思想的始基:追溯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历史进程和时代价值两个层面阐述了全球空间的形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预言并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思想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家、各民族
2、结束了孤立隔离的状态,走向了经济、政治和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顺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一)生产关系的飞跃: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扩大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决定了全球共同体的发展进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交通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达、商业的丰富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应运而生,同时这些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在资产阶级的积极作用
3、下,人类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不断飞跃和文明的深层交流。最终,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了世界市场的体系之中,生产要素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水陆交通界限被冲破、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共产党宣言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人类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世界市场秩序的不公平性,它是由资产阶级主导的、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上依然是阻碍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不合理的秩序体系。面对新的国际问题,对世界市场秩序的重建也有了新的时代任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历程中,积极参与,努力构建互联互通、互惠与共、共担大任、共克时艰的公正合理的人类
4、命运共同体。(二)文明形态的交流:民族、国家的屏障解锁,文化的互通互鉴、文明的交流融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随之扩大的不仅是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文化的自守状态也被冲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一方面使得各国建立了友好的联系,交流的频率越来愈高、层次越来越丰富。各民族、各国家加深了彼此在文明形态方面的认识,提高了各自的文化包容性,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眼中,隔阂的打破加紧了侵略和扩张的步伐,落后国家文明的沦陷是共同体下的悲哀。因此,马
5、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应当在文化方面实现不同国家的平等联合,为世界各民族自由展现文化魅力创造合理有序的全球空间,为全人类的共同体命运注入精神滋养,保障共同体意识的长期生根。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体悟和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全球共同体的思想,对构建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互惠互利、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坚定继承共浅析共产党宣言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甘莉群 摘要 共产党宣言从历史进程和时代价值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总体命运”的思想主张,预言并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同时,在构建人类命
6、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局,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擘画新蓝图。关键词 理论始基;生产关系;文明形态;现实构建 作者简介 甘莉群,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31。中图分类号 A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8 0 3 1(2 0 2 2)0 9-0 0 3 3-0 334党史博采 2022 第 09 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产党宣言关于人类联合体的思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命运相依的情怀与自身的发展结合,为构建公平正义
7、的全球治理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现实构建的路径:中国在共产党宣言指导下的新时代创造共产党宣言提出,人类进入全球社会之后,不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具有整体性,人类命运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相依相存、相互联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形态、不同发展水平的参与主体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和争端,需要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洞悉世界大局和时代趋势,处理好国际关系。(一)价值引领:凝聚思想共识,积极倡导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公正合理、交流互鉴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全球空间和人类命运的主张,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凝聚了价值共识。
8、“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和价值旨归,在凝练共同价值的精神纽带上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第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交往,本质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阶级局限性,“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资本主义的新的压迫下,利益的不平衡、阶级的不平等充斥整个全球空间。因此,革除不合理的发展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新时代,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符
9、合世界人民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推动共同体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稳步推进,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发展大局中的应有利益,让合作共赢的红利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世界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增长。第二,坚持文明互鉴理念、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交流局面。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程度的日益密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民族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消失,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互鉴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蕴。
10、共同体下的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差异性,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绝不推崇文明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主张构建交流促进、和谐包容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上指出:“希望各国青年用鉴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吸收借鉴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精华,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在兼收并蓄中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1、(二)现实构建:加快实践步伐,稳步推进平等正义、互信互谅,共商共建、安定团结的治理格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共同体的不平等问题,全球空间成为了资产阶级实现资本扩张的场域。为此,为了破除不平等不合理的共同体,各国人民需要携手同行,共同参与到世界新秩序的建设之中。在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自觉担当、肩负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全球空间的公平正义。第一,加强对话协商,构建持久和平、平等互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是构建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主导的是一种依附式的国际关系,“落后国家被迫丧失
12、主权完整,变成了依附于发达国家而生活的政治奴隶”。为此,建立国际新秩序,实现各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国家间既不是从属和依附关系,也没有侵略和扩张的意图,在这样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合作,寻求互利共赢。面对全球性的治理危机,需要所有国家感同身受、真诚援助,患难与共、共同帮助,以怀有深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荣,任何单打独斗、零和思维的观念都会陷入危机,任何将人类社会倒退回孤岛状态的行径都会招致失败。团结协作、安危并济,共同担当、竭诚互助的态度才是符合历史发展大势和世界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第二,实现求同存异,建设独立自主、包容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
13、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一些西方国家在共同体的进程中,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政治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等腐蚀性的思想,企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消解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吸收外来而不忘本来,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警觉其他非正义的演变手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保持政治清醒,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长足
14、进步。共产党宣言关于全球治理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思想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始基。基于共(下转 37 页)2022 第 09 期 党史博采37史实考证当时正在与日本交战的美国因不知如何安置日本战俘而伤透了脑筋,美国观察组从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对待战俘的问题上学习到的经验为其处理战俘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二)为抗战培养了反战力量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人类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和光辉实践,它所教育培养出的日本学员有的留校从事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的直接参加了八路军,奔赴华北、华中前线;有的忙于反战的筹建、组织和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延
15、安日报 报道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对战俘的教育改造情况,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大部分学员经过生产劳动和思想改造后,逐渐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所犯下的罪行,并希望在战后能够回到日本帮助日本人民重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国家。毋庸置疑,八路军对日军战俘的改造很成功。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初,野坂参三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200多名学生从延安启程回到日本,参与到战后日本的民主建设和为早日恢复中日友好关系的努力中。结语延安日本工农学校从 1941 年 5 月正式开学到 1945 年 8月日本投降后停办,4 年多的时间共教育改造了 900 多名日
16、军士兵和下级军官。该学校既教育改造了被俘的日本士兵,孤立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好战分子,沟通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又在世界战争史上树立起了和平、友爱的旗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注释 张可荣.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述略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91-93.刘 晓 农.我 军 优 待 俘 虏 政 策 的 诞 生 J.党 史 文汇,2004(07):24-25.韩伟.抗战时期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创建及其历史贡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5-19.王向立.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J.八路军军政杂志,1941,第 3 卷(06):81.杜维泽,张小兵.和谐之音:抗战时期的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02):86.王仕琪.日军战俘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改造 J.档案天地,2011(02):33.野坂参三选集战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8.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内日本兵 M.赵安傅,吴从勇 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34-47.李治国.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对战俘的教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