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_曾睿.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134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_曾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_曾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_曾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 第 1 期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5No.12023 年 1 月(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收稿日期:2022 08 16基金项目:福建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农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法治保障研究”(FJ2021MJDZ022)。作者简介:曾睿(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与认识科学、理论法学。通信作者:何伦凤(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2、方向为法律与认知科学、理论法学。人工智能专题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曾睿,何伦凤(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通过对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应用观察,返观内视其大脑离身于躯体、意念“遥控”动作、物性超越于灵性的生长逻辑。在技术扩散中,脑隐私数据泄露化、脑意识恶意操纵化、脑算法资本垄断化、个人信息圈壁垒化的风险随之外溢。对此,须在寻求技术规制理论支持的基础上,结合锚定脑机接口技术的核心价值取向,搭建“神经权利”的法律保护框架,限定脑机接口技术的实践应用场景,预防脑机接口技术的资本垄断风险,对这些法律规制问题给予充分的时代回应。关键词:脑机接

3、口;技术扩散;神经权利;脑算法中图分类号:318;TN91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055X(2023)01 0025 08doi:10.19366/ki.1009 055X.2023.01.004我国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该项技术最初兴起于康复医疗领域,经过 30 多年的探索,现已有了长足发展,以此为主题展开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该项技术具备多场景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技术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而且其跨领域应用尚处于“市场蓝海”,资本的有意推动使其逐步扩散至教育培训、智能家居、游戏娱乐等商业化领域1,甚至有

4、向军事扩散的态势。然而,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医疗技术层面的推进,但在技术背后的“人 机”矛盾、“我 他”矛盾尚未得到充分正视及有效治理2,安全与隐私、知情同意、自主意志3、同一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价值负载与制度挑战4。此时,一味推进脑机接口技术的多领域运用,让其仓促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必然会使得脑隐私、脑算法、脑意识等关联客体随着技术的扩散产生风险外溢。同时,有理由认为,该项技术的扩散可能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意义,且其扩散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实际的内在因素,甚至与当下的社会治理结构有诸多的抵牾之处,这必然造成技术与社会在相互适应、磨合中的内在不适。因此,尝试从法律、政策

5、、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层面给出相应建议也是应然,以避免一味陷入对新技术自我沉醉的冥想中。一、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应用观察脑机接口作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备受瞩目。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的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一种全新通讯和控制技术5。接口作为一项技术媒介,主要应用在医疗领域,近年来,其大有多领域扩散趋势。26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一)基础领域:医疗领域脑机接口,即一项以“大脑+接口+机器”为基础配置的技术,其目的是帮助运动感知功能受损的患者,如渐冻症患者、失语症患者等,实现监测、替代、恢复及增强

6、自身的肌肉活动能力6。通过该项技术,可以使患者在部分生物体受到损伤时,仍能借助控制与接口连接的机器,表现出正常人的活动能力。例如,高位截瘫病人借助意念控制独立的机械手臂、轮椅,又如将脑机接口作为人工感官系统来帮助诸如盲人恢复视觉、耳聋患者恢复听觉等,这些都是目前脑机接口较为常见的使用场景。临床实践中,根据电极或芯片植入脑部的深度,脑机接口可粗略地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其中,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将作为接口的传感器放置在头皮之外,以对受试者大脑进行无创或微创的脑电信号读取;侵入式脑机接口则需通过手术向颅内大脑皮质植入电极或芯片。两者相比较,后者接收到大脑皮层的电信号(EEG)空间分辨率、灵敏度均比前

7、者更为理想;不过,其风险系数亦比前者更高。(二)脑机接口应用的多领域扩散1.教育领域的脑机接口近些年来,教育领域是除医疗领域外,脑机接口最常涉足之处。一些学校将脑机接口“智能头环”应用于课堂教学,其可以根据脑电信号的提取、分析,实时监测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还可以限定时间区间,生成学生注意力分数报告,通过精确地监测,可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发出相应警示,如头环中的灯光换色。更为高级的脑机接口产品甚至还可以达到增强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效果。有人对脑机接口的教学应用表示大加赞赏;也有人借此批评技术对人的生命成长意义的侵蚀7。脑机接口进课堂,究竟是打开教育大门的新钥匙,还是资本收割“韭菜”的工具?目前,对

8、这个问题还存有争议。2.娱乐领域的脑机接口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脑机接口亦开始进军娱乐领域,电子游戏、数字影视逐步以脑机接口技术为新的发展契机,研发出新型产品。2018 年 5 月,理查德拉姆丘恩发布的短片 那一刻,其观看过程为,观众头戴脑电图仪,电影的内容 场景、音乐和动画8,就会一一在脑海中呈现,观众甚至无须睁开双眼,因为大脑已经为观影提供了一块“屏”。在电子游戏中,亦如是。当前已有游戏程序可以让 3D 游戏角色反映玩家的表情:你眨眼,它就眨眼;你微笑,它就微笑。甚至,还可以让玩家用意念操纵虚拟物体。脑机接口的娱乐化应用确为资本眼中的商机。3.家居领域的脑机接口智能家居中也有脑机接口的身影,这

9、是脑机接口技术商业化的进一步拓展,不少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正在加速成为一种现实。渗透在智能家居中的脑机接口,只需在大脑与接口之间的信息转换中建立标准的数据传输管道,就可以实现大脑对家居设备终端和后台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状态管理,用户不再需要理会繁乱的家居布线,仅需要利用“意念”就能实现对家居的操作与控制。这是一种创造更友好和便利的家居生活的新思路,在实践中具有较大应用空间。4.军事领域的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技术的扩散,不仅着眼于社会与生活的细节,还有对政治这一上层建筑的触动,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军事领域的应用。美国从 2010 年开始,就启动了一项代号为“阿凡达”(Avatar)的研究项目

10、,该研究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让机器人成为人类士兵的“代理士兵”,替代参战,从而使人类士兵能够远离危险的战场。并且,这些被意念遥控的机器人可以成为人类士兵的完美替身,从事日常训练、站岗执勤、沙场鏖战等一系列工作9。在这一技术扩散中,不同于其他领域所展现的技术文明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军事领域的脑机接口让我们嗅到了一种危机。二、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返观内视脑机接口向教育、娱乐、家居、军事等多领域的扩散,推动着人与机的关系从“功能替代”走向“心智融合”。但在一片“叫好”的背后,我们尤需返观内视,对脑机接口的技术扩散现象进行“祛魅”认识。第 1 期曾睿 等:脑机接口技术多领域扩散的外溢风险及其规制27(

11、一)大脑离身于躯体不难发现,脑机接口技术的多领域扩散,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躯体渐渐被排斥和遗忘,“身”与“脑”的器身分离开始显现,这十分符合普特南曾提出的“缸中之脑”实验:大脑与躯体相分离,将分离的大脑放置于能维持其存活的营养液缸中,计算机与大脑的神经末梢相联结,并按照特定的程序向大脑传输信息,输入的信息能够让大脑产生阅读、运动等种种幻觉,“缸中之脑”会感觉自己仍生活在正常世界中。该项技术蕴含了脑机接口的运行原理,计算机与大脑神经末梢的连接线如同一个介导“接口”,为“大脑 接口 计算机(机器)”之间的双向交互提供了沟通媒介。也正因如此,用户要操作

12、机器,不再需要大脑以脉冲形式向四肢发出指令,传统被视为执行神经命令的必经通路不再是唯一路径。其深层意蕴在于:“大脑离身于躯体”的端倪业已初现。用户实现心中想法,不需要透过身体,仅需一个拥有接口的大脑。诚然,自古以来,大脑在文化空间中,一直与精神、理性、灵魂等相互依赖;而躯体往往被视为精神与灵魂的附属物,是一种被动的、有限的、物质性的存在10。脑机接口技术的扩散看似解放了人的四肢,也拉开了精神与躯体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在多领域脑机接口产品的指数型增长之下,用户可能对脑机接口技术形成场景依赖,甚至使大脑与躯体完全脱节。彼时,沿着达尔文“用进废退”的学说,用户的躯体亦会面临着某种萎缩、倒向退化,这种精

13、神脱离于躯体的现象将更为普遍。(二)意念遥控动作在精神脱离于身体的情景中,意念“遥控”动作不再被视为一种伪科学的“特异功能”。脑机接口植入大脑,这一控制层与物理层之间的接口,能够识别、收集代表大脑意念的脑电波,生成“意念数据流”,并借由“意念解码”机制实现神经信号向物理信号的转译。从而,在意念动力的驱使下,人们即使是原地不动,也可以发出指令、操控动作。并且,脑机接口的多领域扩散,势必会突破传统“单向通信通路”的弊端,接口不仅可以实现“动作指令发出”的功能,而且具备“反馈指令接收”的用途。所以,用户不必远游,就能借助接口以全沉浸、全感官的方式感知、体会大千世界,实现千里之外的“真实在场”。有人曾

14、这样描述,“通过大脑与电脑的连接,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获取信息、开展社交,甚至获取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体验在脑机接口的元宇宙中,你触摸一块石头,你能感受到石头的纹路、温度”11。从他的描述可知,脑机接口在医疗、教育、家居、娱乐领域的场景持存,会塑造出用户“脱实向虚”的生活态度,因为脑机接口扩充了我们的个人空间,以至于我们立于原地、四肢不动,大脑仍能作用于接口连接的机械外设,接收相应的反馈刺激,唤起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一意念“遥控”动作能力的加强版,在技术的扩散中亦有滥用迹象。例如,遥控动作的物理距离,亦可成为恐怖分子脱身于致命行动的契机,恐怖分子不必以己为饵,便可制造出暴力与恐慌。

15、由此看来,意念“遥控”动作具有技术的双面性,我们受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为其所伤害的可能性。(三)物性超越于灵性在基础的临床场景之外,脑机接口技术具备多场景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这一技术扩散极大地拓展、延长了人类的物性力量12。所谓物性,是指无须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能力,它夹杂着生产、生活的“效率导向”。接口连接着机器,在脑机接口应用的诸多场景中,“非生物性”的机器与“生物性”的大脑持续交互、共同作用,引致用户与机器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得模糊。就如海德格尔描述的“被订置状态”13 一般,作为个体的人开始变得机器化、自动化、流水化。然而,脑机接口在赋予用户超高的智能化程度、急速性的运行效率以及仿

16、真化沉浸体验的同时,它能够解释作为“目的性”存在的人本身吗?就像用户常常产生疑惑,技术装置感知的意念,究竟是来自于人,还是承载这些意念的载体?这种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正是人类灵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是由情绪、身体、社交、文化、灵性及认知等层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灵性”一词与“人性”相近,它能够赋予我们生命意义与价值,帮助人类实现自我超越。无论是康德关于“人是目的”14 的口号,还是斯宾诺莎认为的,任何人的行动目的都趋向于“自爱”或“自保”15 这个目标,抑或是黑格尔所言“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16;这些都昭示着,只有人才是目的本身。为此,必须严肃对待的是,脑机接口将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它借用代码、数据所营28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造出的理性化大厦,会使世界不断被客观化,加剧现代性人类的自我分裂,灵性的表达渐为受阻。质言之,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缺乏文化根基和灵性的新生技术形态,随着这项技术横跨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细节,用户发自内心的“灵性”可能逐渐为技术、机器的物性所置换,造成人类“灵性”之觉识的滞后,使用户仅以一种生产工具形式而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