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_赵红丽.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161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_赵红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_赵红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_赵红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赵红丽【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一环。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重点,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这一点来论证二者结合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基本立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兼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契合点众多,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核心观点均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应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具

2、有方法论的相通性。这些在核心整体层面上的思想契合性是两者能够有机融合的主要原因,也是进一步融合创新的基点。【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传统文化中国化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次正式将两个“相结合”并论。其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重申这一要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之一,明确“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

3、创新源泉。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论证两者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是回应这一课题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有机融合,当前学界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一问题:一是理论的内在契合性,二是外部实践的需要。有学者意识到考察理论的内在契合性时应该注意“两者的结合并不是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

4、1 年,第 13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 66 67 页。如沈湘平认为中华文明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因素,任何社会例如中国社会,假如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假以时日也必将走向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具有内在契合的关系。参见沈湘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 年第 5 期。姜辉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性,都具有开放性、辩证性和与时俱进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融合的内在基因。”参见姜辉“两个结合”是马

5、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 年第 5 期。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包容性、在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契合性决定了它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二者相结合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参见刘建军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 年第 6 期。郑飞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需求,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是二者能够结合的前提。参见郑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

6、辑 ,哲学研究2021 年第 12 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两种理论体系之间寻章摘句式的理论阐释、互相发明”,而应该是基于两者具有原则高度的、在核心观点、立场、方法层面的相通。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也可以从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出发,即立足、依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资源宝库中寻找契合点,站在整体性和统筹性的高度考察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一、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马克思主义基

7、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立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任何一种社会理论、思想和文化无不反映某种价值倾向和立场。立场表达着“依靠谁”“为了谁”等关键性问题,是从总体和宏观的视角认识和把握一种理论的重要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就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扫清了英雄史观的迷雾,认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其他政治、文化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是神、不是少数英雄人物,也不是理性精神创造了

8、历史,稳定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顺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逻辑,马克思在关于人民与执政者的关系上,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他评价巴黎公社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的力量本属于人民群众,只不过被压迫者所篡夺,而巴黎公社革命是一次人民重新把国家政权收回的伟大革命。马克思对于巴黎公社革命的合法性认可是上述肯定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表现和延伸。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发展了以人民为主体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

9、以人民为中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共产党能够成功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10、幸福的秘诀。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正是认识到人民主体性、尊重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2国学学刊(二二二年第四期)燕连福,林中伟: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 年第 3 期。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求是2010 年第 7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601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95 页。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

11、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094 1095 页。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 189 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量,与人民同一立场,就是与时代进步、历史发展同一方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立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兼容相通之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封建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产生,但是作为重要的传统政治理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本思想发端于殷周之际,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看到民众在赋税徭役、军事战斗、国家安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恭承民命”“用康保民”等爱民保民、顺应民意的思想。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熟,这一时期

12、,民本并不是个别思想家的理论,诸子百家多主张“以民为本”。晏子春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等观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此后历朝历代,民本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皆对中国古代政治发挥过强大的影响力。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论述丰富,究其要义,主要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内容:“民惟邦本”“立君为民”“为民谋利”。这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所展现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执政者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 有很大兼容相通之处。“民惟邦本

13、,本固邦宁”出自伪古文 尚书五子之歌),因其影响广泛而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性表述。把人民作为国家之根本,是达成“邦宁”的前提,与“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思想相近,都强调人民在国家安定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此外,贾谊 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国家、君主、官吏都应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国家安危、君主威侮、官吏贵贱都系之于民,以上都是“民惟邦本”的代表性观点。虽然“民惟邦本”是在国家政治统治意义上说的,有其目的性,但是充分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盛衰、政权兴亡的决定作用,在此种意义上,也是对人民主体性的肯定。“立君为民”是民本思想中对君民关系的回答,周书泰誓

14、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帝,宠绥四方”,因为天佑下民,才设立君主,先有民,后有君,君主的职责是帮助上天,安四方之民。荀子大略有类似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清代黄宗羲在君民关系上进一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0。影响天下治乱的主导因素在人民,而不在于君主,所以人民是主体,统治者只是客体。“立君为民”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民惟邦本”“立君为民”很自然会推出要“为民谋利”,这三者是统一的。古代民本思想想中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也很丰富。如“

15、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1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12,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101112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361、534 页。张纯一撰: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年,第 213 页。黎翔凤撰:管子校注 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472 页。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 4 页。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北京:中华书局,

16、1960 年,第 328 页。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 151 页。贾谊撰: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338 页。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404 页。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 487 页。黄宗羲撰,孙卫华校释:明夷待访录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0 年,第 8、13 页。黎翔凤撰:管子校注 中,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924 页。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921 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有内在契合之处。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最能体现其理论特色的观点。抓住基本观点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更能在本质和核心层面说明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世界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