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传播9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季良纲,副研究员,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研究方向为科普政策、科学素质建设、科学传播、科技展示等。2022 年 9 月 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是党中央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为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科普工作的政治属性,强调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明确了科普的全民特征,强调全社会的科普责任,全民参与,全民享有;明确了科普的创新要求,科普从内容到形式,从人才队伍到运营机制,从技术手段到工作范式的全面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创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
2、新局面。1 站在科技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性,必须大力发展科普事业科学普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辅相成。一部科技史,也是一部科普史。科学普及让公众了解科学与技术,激发了科学兴趣,增进了对于科学的理解,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1.1 科普助力科技发展综观几百年来科技发展历史,从哥白尼、牛顿、伽里略,到戴维、法拉弟、法布尔,再到爱因斯坦、霍金等,大批科学家身体力行,通过著书立传或公众演讲等,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点,构成科技史、科普史上精彩的篇章。20 世纪以来科学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从日常生活到蓝天深海,从微观世界到宇宙星空,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视野与思考深
3、度,科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科学教育的传播和普及,对科学、技术、工程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对科技发展的深刻反思。与此同时,科普逐步成为一种职业行为,出现以传播科学为主的科普专家、科幻作家、科技记者等,如法国儒勒凡尔纳,苏联的伊琳,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蕾切尔卡逊,中国的高士其、叶永烈,等等,大量科幻影视作品,构成现代科普的鲜明特色。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出台了不少促进人们素质提升的政策或专题报告,如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 计划、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普所承载的教育、社会、文化、经济等功能,进一步被公众所认知,引起各国政府和科技界
4、的关注1。1.2 科普改变思想观念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介质出现,科技类话题成为传播热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上世纪初的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二战后的原子弹与核能、宇宙探索与外星人、转基因技术与食品、环境污染与保持、气候变暖等,科学界与公众的观点相互碰撞,科学发明、技术发展、工程建设等引发面向新时代的科普创新发展思考季良纲摘 要 科技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科学普及、科技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我国科普工作担负着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挑战。必须全面深化对科普的认识,明确科普的作用和地位,拓展科普服务空间,解决长期困扰科普事业发展的问题,努力实现新时代科
5、普事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关键词 新时代;科普;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23-0009-03DOI:10.16607/ki.1674-6708.2023.02.01820231(下)科技传播10科普实践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引起人们对于科技的反思。认知缺失、知识缺乏,以及政治倾向、利益纠结等,导致科学议题纷争不断,观点相左,争论泛化、复杂化,并不断衍生出新的话题,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从内容到形式等都面临新课题。2020 年起全球性新冠疫情暴发,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病毒溯源、接种疫苗、防控措施等,在线上或线下都引起了争议。对于科技发展的深入
6、思考与广泛争论,已经溢出了科学与技术的本身,成为社会性话题,或成为科技文化现象,有着复杂的群体、不同的诉求、想象的空间,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判断或社会 行为2。1.3 科普成为自觉行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公众面临着新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日益丰富,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学文化具有的理性思维方式,逐步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思想基础。人们比过去更加自觉地关心科技发展,关注科技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必然更加主动地学
7、习科技新知,增加知识储备。这些新变化、新诉求,期待着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的回应,也期待着科学发展的新愿景。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拓展科普领域广度,全面高效实现科普服务社会功能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事业发展的显著标志。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一切科技成果属于人民,一切科技成果为人民享有,是做好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科普必须及时回应诉求,从更高质量更高要求谋划科普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方面的需求。2.1 科普服务全域覆盖科普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支持参与科普,了解科技进展,及时有效地将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
8、力将科普活动、目标、要求,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类人群,实现科普的全域覆盖。以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为统领,各专业、部门科普主题节庆、节日等为特色,基层科普活动为依托,形成科普服务全域覆盖,科普活动呈现普惠化、常态化、社会化,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弘扬创新、崇尚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公众科普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科普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底色。按照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的要求,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到 2035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 25%,为科技自强自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9、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3。2.2 科普设施整体提升科技场馆是科普教育、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科普的有效载体。建设现代的科技场馆,是科学文化发达兴旺的重要体现。将科技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等规划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国家“新基建”“县城建设”等范畴,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科普服务资源4。落实科普属地责任,依托现代化科普设施,广泛开展普惠性、常态化科普服务。省会城市、地区级城市应规划建设一座大中型综合性科技馆,或专业性科技馆、技术展示馆、科技名人馆等,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型科技馆或专题科技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场馆
10、群。积极拓展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展示、教育、学习等功能,与旅游、休闲、研学等深度结合,开发科普创意空间,打造科普场馆 IP,体现科普服务特色,开辟科学文化体验新 场景。2.3 科普队伍全面优化建立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有效解决谁做科普、做好科普的问题,突破长期以来基层科普力量薄弱、一线科普人才缺乏的瓶颈。科技工作者是科普主力军,动员和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学会等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开展科普活动。科协承担着“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法律职责,必须精心谋划全局性主题科普活动,组建各个层级的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队伍,重点在社区农村、中小学校等举办科技展示、科普讲座。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担负时
11、代重任,用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深化与高校合作培育科普专业人才的机制,深入开展科普职称评定,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壮大科普人才队伍。3 准确把握科普工作定位,不断推进科普发展深度,充分发挥科普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述阐明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科技传播11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新的辩证关系,揭示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科普工作要坚持这一重要定位,正确认识科普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深化对科普的认识,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3.1 深化科普认知要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科技
12、创新的高度,重新认识科普作用。新时代科普重点,要转向为科技创新发展服务,承担创新发展重要一翼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着力提高科学素质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科技创新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在核电、石化、水利、超高电网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新能源、两碳减排等重点项目中,应做好“科普先行”“科普同行”,自觉将科普与经济建设融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示范等重大战略,在农村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增强科技意识和科技本领,改变落后农村面貌和生活陋习,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在重大疫情、事故、灾害等发生时,及时开展应急科普,
13、助力抗灾救险,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并做好危机心理援救,舒缓公众紧张情绪,促进社会稳定和谐5。3.2 拓展科普内容新时代科普要立足于未来,立足于美好生活建设,在科普主题、内容、产品、文化等角度,不断拓展科普深度。从一般生活、生产知识的传播普及,转向突出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宣传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增强科技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理性思维,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普资源,加大科普产品供给,着力实现全域科普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促进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结合,在科普产品创新研制的专利保护、科普产业政策方
14、面有新突破新举措,促进全域科普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加强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不断提升人的科学素质,培养理性科学思维,促进科学普及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6。3.3 创新科普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手机等网络传播手段,促进科普与媒体融合发展,提高科普成效。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5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74.4%,中国已成为全球网民最多、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7。用最新技术手段做科普,是科学普及的题目之义。发挥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科技传播作用的同时,要创新科普形式,拓宽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渠道,创新网络科普资源,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提升优质科普资源创新能力。
15、繁荣科普创作,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多渠道开辟科普类专业性权威性网站,动员组织科技专家、科普专家开通微信、微博,利用拥有广泛用户群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传播科技新知,破解网络谣言、现代迷信,打造一批科普“网红”,形成追捧“科学之星”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科技场馆、科技名人馆、科学故居等,利用 VR/AR、动漫、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形象化、艺术化、可视化重现科研故事、科研场景、科技未来,建设网上精神家园,丰富科学普及载体、渠道、途径,增强传播影响力8。4 完善科普法律制度建设,自觉履行科普社会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发展大格局科普法 是科普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16、。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对科普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启动科普法修订程序,以适应新时代科普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科普法制度建设,推进科普法制化,依法科普,依法行政,确保科普事业健康有序发展。4.1 强化政策力度科普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精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各地要制定科普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重点科普项目扶持计划,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形成合理增长机制;建立并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科普重大工作,解决科普工作遇到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科普活动。不断改善科普工作条件,配强配好科普干部队伍,表彰奖励优秀科普人才,形成科普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4.2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科普法律制度建设,及时修订科普相关法律制度,形成以科普法为核心、部门科普法律条款为支撑、地方性法规或科普政策相配套的中国特色的科普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在法律及政策法规的框架内有效开展科普工作。有序开展科普法律实施情况检查,及时解决科普经费不足、人才短缺、设施落后、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法律手段维护科普工作有序开展,切实保护科普工作者、科普组(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