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先生的背影刘第红惊闻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辞世的消息,我心里猛地一疼,他的背影随即在我眼前闪现,跟他交往的点点滴滴,一一浮上心头2004年,我入职新组建的高教探索编辑部。当时,编辑部只有我一个人。两年后,该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这是广东省历史上第一份教育类“刊”。因为有了该刊,广东成了全国高等教育论文发表的重镇之一。该刊的唯一顾问,就是厦门大学的潘懋元教授。该刊从创刊时起,就受到了潘先生的关注与指导。1995年,该刊创刊十周年,潘先生欣然题词:“高教改革,理论领先。十年探索,成绩斐然。2007年四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邀请潘先生来广州讲学,刘教授是潘先生的高足
2、。我想借这个机会,去看望潘先生,请刘教授转达我的意思。潘先生听后谦逊地说:“我到了广州,应该主动去看编辑部的同志。”先生的谦谦君子之风,由此可见一斑。我和他见面,安排在一间茶楼里,席间还有他的一众弟子。大家边喝茶边聊天,气氛轻松活泼。潘先生幽默地说:“我这个顾问,是顾而不问。”我说:“您对我们办刊方向的指引,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喝茶接近尾声,我把潘先生请到一旁,奉上一笔微不足道的“顾问费”,向他表达我们诚挚的谢意。因为潘先生接下来还有讲学任务,我匆匆跟他道别,目送他的背影离去。那是一个忙碌的背影,一个活跃的背影,一个充满学科自信的背影,一个稳步向前的背影。后来听说,编辑部给他的那笔“顾
3、问费”,他用在了学生身上。潘先生淡泊名利,爱生如子。每到除夕夜,他都会热情邀请留守校园的学生到家中吃年夜饭,还给每个人发红包。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正在为住宿费发愁时,却被告知费用已由潘先生垫上2012年,福建省授予潘先生“杰出人民教师”称号,奖给他一辆小汽车。他把小车卖了,卖了20万元,将大部分钱分给学院里的老师,剩下的过年时请学院师生吃饭、发红包。2010年,潘先生九十华诞,高教探索刊登了他写的九十感言。他在文中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只是不懈人生中的前半生。”这一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举行潘先生九十华诞庆典,我代表编辑部给他发了贺信。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潘先生居功至伟。西方把高等
4、教育作为一个领域来研究,我国却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潘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倡导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在1956年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1978年,年近花甲的潘先生感受到了改革的律动,大声疾呼“不能再等了,必须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学科”。同年,他在厦门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此外,他还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出版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申请到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被评为首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潘先生播下的“高等教育学”的种子,而
5、今长成根深叶茂、枝繁如盖的大树。2017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上表彰了全国百名优秀学会工作者,每个省两个名额,其他名额在学会分支机构中产生。年近百岁的潘先生精神矍铄地走上主席台,从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手上接过获奖证书。我的名字虽有幸与潘先生出现在同一份表扬名单中,但我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跟潘先生相比,那是一颗尘埃跟一座大山的区别。会员代表大会过后,随即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潘先生也参加了年会。他没有迟到,没有早退,从头到尾、有始有终地开完了全程会议。我坐在他后排,又一次看到他的背影,虽然有些佝偻,有些弯曲,但显得很倔强,显得不服老。潘先生百年华
6、诞,我的同事于小艳写了篇文章潘懋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她把文章拿给我看,我给她提了一些意见。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高教发展与评估上。潘先生看了文章,感到高兴。耄耋之年,潘先生仍然坚持做研究、上讲台、带研究生。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蔡映辉是潘先生带的博士。有一次,她给我们投了一篇稿子,我们审阅后,觉得达到了发表水平。正准备刊发之际,却被作者“叫停”。原来,潘先生也看了这篇文章,觉得个别观点还要修改和完善。我们刊出的稿子,正是潘先生一字一句修改过的,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与认真。他带的不少研究生,向我津津乐道周末在潘先生家里举行的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在看过新闻联播之后,潘先生在家中接待他的学生。大家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是学术与学术的相逢潘先生在晚年,对高等教育学的前途和命运念滋在兹。他提出的思路是,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纳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交叉学科”门类,化解高等教育学科危机。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具有多层结构的应用性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其显著优势和内在需求。而今,潘先生的背影已渐渐远去,但在他的身后,崛起了一座高山、一个丰碑!(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