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53南宋衡具实物首次现身:“南海 号”出土天平自秦始皇开始,度量衡实现统一,衡具的重要性,上升为国家大事之一。及至南宋,衡具的制造、管理与使用,通过经济生活的方式,渗透进了社会。南宋时期的天平,虽文献有所记载,实物却是在“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中首次现身。“南海I号”沉船出土了数件天平和若干杆秤。出土数量显示,它们为常用之物。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以天平为代表的量具,不仅在南宋社会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在海外贸易交换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图:潘洁、李岩“南海 I 号”天平发现与复原确认天平的关键性证据来自“南海 I 号”T0501 出土的一件木盒,盒子已残缺,盒盖缺失。木盒内部被
2、分割成四块形态不同的格子,左上为一件鼓形铜质砝码,上部和中间为衡杆和水滴形环体残件,右边为一卵石。第一步:架设底座,续接立柱。铜铸、加焊接的三角形底架,其上残存了部分立柱,将立柱接续于底座之上。“南海 I 号”发现的天平构件各部分基本完整,参考明清时期吊盘式天平的结构,可尝试将其“架设”复原起来(步骤如图):第三步:固定衡杆。“南海 I 号”出土的天平衡杆与摆针是焊接在一起,从单独的摆针残件可见,宽的一端有榫,因此,衡杆与其连接处应有卯眼,指针插入后再行焊接;衡杆上的摆针呈等腰长三角形,近衡杆方向,有一穿孔,用于插入插销与刻度环连接;衡杆两端呈笔架山形,并各自有一小孔,为悬挂秤盘所用。第二步:
3、悬挂水滴形刻度环。第四步:悬挂秤盘。虽然“南海 I 号”未发现悬挂秤盘的索、链,但发现了一件珍贵的铜质小秤盘,呈圆底钵状,口下有等分圆周分布的四个小孔,与今天所用的天平秤盘大小类似,以四条索链,即可将秤盘悬挂于衡杆两端。砝码与衡杆的共存,确定此盒用于盛放天平无疑,而其中的衡杆与水滴形环体残件等应为天平的构件。此外,“南海 I 号”还发现有两件天平底座及立柱、一件秤盘、十二件砝码。“南海 I 号”T0501 出土盛放天平的木盒与砝码“南海 I 号”出土的等臂摆针式天平铜立柱(左)、铜质底座(右)“南海 I 号”出土的铜衡杆和摆针以及刻度盘“南海 I 号”出土的砝码崔俊手绘“南海 I 号”出土的等
4、臂摆针式天平复原图至此“南海 I 号”的天平就架设起来,利用砝码,就可以使用了。吊盘式天平在中国自先秦以来自成系统,但有刻度盘与摆针组成的构件且成套者,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尚未见报道,足以见得“南海 I 号”的发现填补空白缺环的重要价值。052053052053南宋衡具实物首次现身:“南海 号”出土天平自秦始皇开始,度量衡实现统一,衡具的重要性,上升为国家大事之一。及至南宋,衡具的制造、管理与使用,通过经济生活的方式,渗透进了社会。南宋时期的天平,虽文献有所记载,实物却是在“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中首次现身。“南海I号”沉船出土了数件天平和若干杆秤。出土数量显示,它们为常用之物。也从另一侧面证明,
5、以天平为代表的量具,不仅在南宋社会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在海外贸易交换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图:潘洁、李岩“南海 I 号”天平发现与复原确认天平的关键性证据来自“南海 I 号”T0501 出土的一件木盒,盒子已残缺,盒盖缺失。木盒内部被分割成四块形态不同的格子,左上为一件鼓形铜质砝码,上部和中间为衡杆和水滴形环体残件,右边为一卵石。第一步:架设底座,续接立柱。铜铸、加焊接的三角形底架,其上残存了部分立柱,将立柱接续于底座之上。“南海 I 号”发现的天平构件各部分基本完整,参考明清时期吊盘式天平的结构,可尝试将其“架设”复原起来(步骤如图):第三步:固定衡杆。“南海 I 号”出土的天平
6、衡杆与摆针是焊接在一起,从单独的摆针残件可见,宽的一端有榫,因此,衡杆与其连接处应有卯眼,指针插入后再行焊接;衡杆上的摆针呈等腰长三角形,近衡杆方向,有一穿孔,用于插入插销与刻度环连接;衡杆两端呈笔架山形,并各自有一小孔,为悬挂秤盘所用。第二步:悬挂水滴形刻度环。第四步:悬挂秤盘。虽然“南海 I 号”未发现悬挂秤盘的索、链,但发现了一件珍贵的铜质小秤盘,呈圆底钵状,口下有等分圆周分布的四个小孔,与今天所用的天平秤盘大小类似,以四条索链,即可将秤盘悬挂于衡杆两端。砝码与衡杆的共存,确定此盒用于盛放天平无疑,而其中的衡杆与水滴形环体残件等应为天平的构件。此外,“南海 I 号”还发现有两件天平底座及
7、立柱、一件秤盘、十二件砝码。“南海 I 号”T0501 出土盛放天平的木盒与砝码“南海 I 号”出土的等臂摆针式天平铜立柱(左)、铜质底座(右)“南海 I 号”出土的铜衡杆和摆针以及刻度盘“南海 I 号”出土的砝码崔俊手绘“南海 I 号”出土的等臂摆针式天平复原图至此“南海 I 号”的天平就架设起来,利用砝码,就可以使用了。吊盘式天平在中国自先秦以来自成系统,但有刻度盘与摆针组成的构件且成套者,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尚未见报道,足以见得“南海 I 号”的发现填补空白缺环的重要价值。052053054055天平是海洋贸易的重要见证之一在以往发掘的沉船与海港遗址中,因为海洋贸易的需要,常有古代度量衡器的
8、发现,比如 1998 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上就出土了天平衡杆、链钩、砝码,形制上与“南海 I 号”的十分相似。在埃及、波斯湾地区的港口遗址,与“南海 I 号”出土砝码类似的铜砝码也一再被发现。例如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塞林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著名港口,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齐名。阿拉伯文献记录这里在 9 13 世纪进入繁荣期,众多商人与朝圣者在此舍舟登陆,前往麦加。2018年“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启动,在这里出土的青铜砝码,实测重量为 194 克,成为珍贵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物证据。新安沉船是元代一艘从宁波启航前往日韩地区的贸易船,不幸触礁沉没于韩国新安海域
9、,此船发现有铜权,刻铭“庆元路”,即元代对宁波港的称呼,类似的铜权在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中也有出土,见证着宁波港海运的繁荣。考古视野下的天平及衡具先秦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对“度量衡”的描述。尚书舜典中有了度量衡的称谓:“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杂记下中说:“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有“以币锦二两”“百两一布”这样的描述。而考古实证则可以肯定,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平的实物。战国楚墓出土的天平和环权这组天平包括一个木衡杆、两个青铜盘、九个大小不一的环形青铜权,衡杆上没有刻线,中心有提钮孔,两端也有系挂青铜盘的孔,与现代天平的形制已经很接近了。春秋战国时期衡制单位复杂,
10、各国之间的计算方式与数值也不同,常用单位从小到大为铢、两、斤、衡(10 斤)、秤(15斤)、钧(30 斤)、石(120 斤)、鼓(480 斤)。各国一斤的重量不尽相同。周制以一立方寸黄金重量为一斤重量,各国尺长度不同,导致斤的重量也有差异。九个青铜权经测量重量分别为 0.6 克、1.2 克、2.1 克、4.6 克、8 克、15.6 克、31.3 克、61.82 克、125 克,相当于当时的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可推算当时楚国一斤重量为 250 克。天平、砝码等称量器的出土,从侧面反映了楚国通行黄金货币的史实,因为天平、砝码与称量黄金这类贵金属密切相关。而由于贸
11、易扩大、商品经济发展,对更加精准0.6g木横杆青铜盘青铜盘1.2g2.1g4.6g8g15.6g31.3g61.82g125g金属砝码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庆元路”铜权(正背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天平衡杆衡杆、链钩、砝码 1998 年唐代沉船“黑石号”出土天平链钩战国楚国天平与环权 1954 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 15 号墓出土054055天平是海洋贸易的重要见证之一在以往发掘的沉船与海港遗址中,因为海洋贸易的需要,常有古代度量衡器的发现,比如 1998 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上就出土了天平衡杆、链钩、砝码,形制上与“南海 I 号”的十分相似。在埃及、波斯湾地区的港口
12、遗址,与“南海 I 号”出土砝码类似的铜砝码也一再被发现。例如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塞林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著名港口,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齐名。阿拉伯文献记录这里在 9 13 世纪进入繁荣期,众多商人与朝圣者在此舍舟登陆,前往麦加。2018年“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启动,在这里出土的青铜砝码,实测重量为 194 克,成为珍贵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物证据。新安沉船是元代一艘从宁波启航前往日韩地区的贸易船,不幸触礁沉没于韩国新安海域,此船发现有铜权,刻铭“庆元路”,即元代对宁波港的称呼,类似的铜权在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中也有出土,见证着宁波港海运的繁荣。考古视野下的天平及衡具先秦文献中已经
13、出现了对“度量衡”的描述。尚书舜典中有了度量衡的称谓:“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杂记下中说:“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有“以币锦二两”“百两一布”这样的描述。而考古实证则可以肯定,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平的实物。战国楚墓出土的天平和环权这组天平包括一个木衡杆、两个青铜盘、九个大小不一的环形青铜权,衡杆上没有刻线,中心有提钮孔,两端也有系挂青铜盘的孔,与现代天平的形制已经很接近了。春秋战国时期衡制单位复杂,各国之间的计算方式与数值也不同,常用单位从小到大为铢、两、斤、衡(10 斤)、秤(15斤)、钧(30 斤)、石(120 斤)、鼓(480 斤)。各国一斤的重量不尽相
14、同。周制以一立方寸黄金重量为一斤重量,各国尺长度不同,导致斤的重量也有差异。九个青铜权经测量重量分别为 0.6 克、1.2 克、2.1 克、4.6 克、8 克、15.6 克、31.3 克、61.82 克、125 克,相当于当时的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可推算当时楚国一斤重量为 250 克。天平、砝码等称量器的出土,从侧面反映了楚国通行黄金货币的史实,因为天平、砝码与称量黄金这类贵金属密切相关。而由于贸易扩大、商品经济发展,对更加精准0.6g木横杆青铜盘青铜盘1.2g2.1g4.6g8g15.6g31.3g61.82g125g金属砝码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庆元路”铜
15、权(正背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天平衡杆衡杆、链钩、砝码 1998 年唐代沉船“黑石号”出土天平链钩战国楚国天平与环权 1954 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 15 号墓出土056057的量器需求也更多了。秦始皇诏文权此权马蹄形,平底,半环形钮。腹侧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诏书,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始皇刻诏书版秦权,颁行全国,类似的秦权在陕西西安、咸阳、临潼、宝鸡,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等地都曾有出土,多为青铜质,少数为铁质,偶有陶权。这些秦权印证了秦在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制
16、度的史实。汉承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代制度,汉书 律历志将战国至秦汉的度量衡制度做了总结,此时度量衡器具也逐渐定型化。宋代铜则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砝码。这件铜则通体刻细团花,前后两面刻有铭文,一面是“嘉祐元年丙申岁造”,即公元 1056 年造;一面是“铜则重壹佰斤黄字号”,黄字号是铜则编号,取千字文“天地玄黄”第四字。实测重量为 64 千克,推算当时每斤合 640 克。三国至隋唐,度量衡基本沿袭古制,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备,唐会要太府寺记载:“武德八年九月,诸州斗秤,经太府较之”,规定各州的尺斗秤都必须经过太府检定后才能使用。到了宋代,度量衡的实际应用情况变得有些纷纭芜杂。宋太宗时任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的刘承珪珪,在端拱元年(988)奉诏校定太府寺标准铜式(砝码),发现轻重没有标准,于是研究新的权衡标准,设计制造了“一两”和“一钱半”两支戥秤,用累黍和淳化钱(每枚重一钱)互相参验校定,于景德年间(10041007)创造了精密戥秤,最小量可以称到 1 厘(宋史律历志),合今 40 毫克。完成了新的权衡单位标准量值的厘定,并制造出新式标准砝码(每套从 1 钱到 500 两共计 33 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