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doi:10.16703/ki.31-2111/n.2023.01.002胡盈.评议人絮语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1):4-5.评议人絮语胡盈华东师范大学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突出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1 年,由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也提出切实推动博物馆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收藏、研究、展
2、览、教育和公共服务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别具一格的传播枢纽。博物馆的知识性体现了其作为一座“文明殿堂”的崇高性;博物馆的传播性构成了“文化桥梁”,连接对话与沟通,促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认同。本期专题论坛以“博物馆与文化软实力”为主题,邀请学者、专家就此话题展开探讨。本期的 5 篇文章分别用理论思辨、案例分析、数据建模等方法,从博物馆展览展示、教育教学、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以及适应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体现了博物馆行业如何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建设和应用实践。希望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探讨提供启发。文化不仅是博物馆展览的内容,也是实现知识传播的方法和手段
3、。近年来,学界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展示中文化情境的建构,这一情境的建构主体不仅包括展示对象,也包括策展人、场馆观众等。张娜的文章 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文化构境 通过借鉴文化艺术构境模式,建构了包括“展项、世界、策展人和观众”4 要素的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文化构境图式,并从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接受论 4 种批评范式对如何协调 4 者关系进行展览展示展开了详细论述。这一研究为科普展览的理论构建做出了新贡献。除了公共服务之外,博物馆通过诠释文化资源与学校正式教育体系结合成为博物馆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胡盈的文章 融入“文化大概念”的非遗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针对课程价值“文化取向”与“知识取向”的讨论提出了将
4、两者融合的“文化大概念”,并设计了“文化大概念”的非遗教学模式,提出了包括教学目标的文化引领、教学设计的文化观照和教学评价的文化属性等具体路径。研究为博物馆在正式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提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吕坤、孙靖昆的文章中国科普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效率耦合视角 以我国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决策单元,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别展开了科普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评价,得出中国科普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实现了高水平耦合,但“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区域差异显著的结论。文章由此提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要素供给侧改革
5、的建议,作为今后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设方向。近年来,关于博物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文创设计到文化 IP 开发,博物馆正通过推陈出新的方式助推文化产业的创新。然而,近年广受关注的博物馆 IP 开发往往限于历史艺术专题论坛:博物馆与文化软实力4-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类博物馆,对于科技类场馆如何跨界创新,实现文化IP 开发却关注较少。沈颖的文章 科普特展 IP 化的探索以上海科技馆 十二生肖 特展为例 介绍了“科普特展 IP”打造的概念,将科普内容与展示技术、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科普 IP,为科
6、技博物馆的文化衍生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对于博物馆与文化软实力话题的关注不能脱离时代的情境。数字化呈现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温涛的文章 文化数字化的道与术介绍了文化数字化的 6 个维度:“一人式沉浸”的城市关联博物馆展示体系;“考试是反馈”的数字文旅应用;“文保数字化”连接专家、公众与文物之间的科技应用;“图谱创新源”思考了个性化知识图谱的构建路径和实际意义;“元宇宙灵魂”的非遗动态展示;“跨界与链接”的交通文化旅游。这 6 个维度打开了博物馆与文化展示传承的新思路,为博物馆的跨界延伸提供了新想象。总之,上述文章体现了博物馆研究和实践的文化取向,通过跨学科路径与跨媒介延伸,拓展了博物馆研究的理论视角,拓宽了博物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并将博物馆研究及实践与国家战略、时代需要紧密结合。从文化的大视域建立博物馆理论与应用,有助于我国博物馆事业更好地服务“科教兴国、文化兴邦”的历史使命,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