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合唱《山西牧歌》之创作技法_王一棒.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17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合唱《山西牧歌》之创作技法_王一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合唱《山西牧歌》之创作技法_王一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合唱《山西牧歌》之创作技法_王一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0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浅谈合唱山西牧歌之创作技法王一棒/贾韵摘 要:山西牧歌是青年作曲家陈楠编曲的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由山西河曲之地的民间歌谣三天路程两天到改写编创而来。本文将对山西牧歌这一合唱曲的曲式结构,和声色彩,合唱创作技法,乐曲风格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山西牧歌创作技法的深入了解,加强我们对山西民歌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键词:山西牧歌;山西民歌;无伴奏混声合唱;创作技法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一棒(1997-),女,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贾韵(1981-),女,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在国内,人们关于山西民歌改编创作技法的研究是多

2、方面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民歌艺术源远流长,浩渺无穷,优美的中国民歌被后人收集、整理并记录,使之成为创作民族风格旋律的源泉。以民歌为原生素材改编成拥有强烈民族风味和神韵的多声部合唱艺术,是诸多作曲家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音乐创作方式。在刘贝创作的中国民歌改编合唱的多声技特色分析一文中,指出通过作曲家的艰辛创造和演唱者的二次创造性表演,在作品的技法和艺术特征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和创新,为我国民族合唱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课题通过对青年作曲家陈楠山西牧歌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合唱创作技法以及和声技术等方面作简要分析,进一步对民歌改编合唱的多声技法加以探究总结。山西牧歌是青年作曲家陈楠编

3、曲的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由山西河曲民歌改编而来。整首合唱恬静悠扬,充满了浓烈的民族气息与山西风格。这首乐曲通过前后四次的速度变化及和声特征的改变刻画出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间,肥绵羊儿青草湾里跑的放牧场景。山西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带,复杂的地形使得山西人民在生活中养成了艰苦朴素,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出了山西民歌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绵长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歌体裁,在劳动人民劳作中的一次次呐喊鼓舞、青年男女表达爱意时一遍遍的放声高歌中口口相传而来。音乐家们根据民歌的不同体裁,将其粗略分为五种:号子,山歌,小调,秧歌,套

4、曲。这五种体裁虽然在旋律所运用的音阶,曲式结构,节奏调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是用来表现社会生活,歌唱内心情感,揭露社会现象,表达劳动人民内心的渴望的真实写照。一、合唱山西牧歌的创作来源三天路程两天到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山西河曲民歌。河曲地势险要,位于山西的北部、黄河拐角处,所以人们便将此地命名为“河曲”。因其地理形势的严峻,孕育出了这一朗朗上口的民歌。整首歌曲旋律和节奏都很自由随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所作,曲调高亢悠扬,让人回味无穷。歌曲从弱起小节到第一小节处,先是一个五度向上的旋律大跳,后又紧接一个四度向上,五度向下的旋律大跳,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黄土高原地形的险峻,对应着歌词“大青山那

5、个高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栩栩如生,豪迈爽朗之感;三四小节处同样运用四五度音的三次大跳,对应了歌词“乌拉山的那个低”。后七小节为第二句,与前一句采用了同头变尾的创作手法,写出了之后赶路的过程。这首民歌属于山歌一类,具有独特的山西风味,为之后 山西牧歌 的创作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素材。山西牧歌最先是由安士彪作词,张沛编曲的一首由男高音演唱的独唱曲目,旋律走向与演唱风格都来源于三天路程两天到,整首听来与原曲三天路程两天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后经由青年作曲家陈楠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曲。我们周边可以听到的合唱曲大多是一种建立在西方合唱艺术之上的新的集体的艺术形式,而将DOI:10.19340/ki.hh

6、zs.2022.24.01471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我国的民歌与合唱艺术相结合,无疑是为合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具有民族韵味与独特的音乐审美,同时,合唱这一集体的艺术形式也使得民歌较之曾经单线条的旋律,如今更加富有了感染力、层次性,更能带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二、合唱山西牧歌的曲式结构分析合唱曲中段的第一句,速度欢快活泼,女高音声部一与女低音声部共同演唱同一条旋律,女高音二声部则负责演唱旋律中的长音,加重每小节的音头,与女一声部形成复调,尤其在第三小节开头处,两个女高音声部二度叠置,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却更增加了此曲的民族韵味。男高音声部以及男低音声部在此处

7、则负责伴唱,男高音声部的节奏由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富有律动感;而男低音声部节奏规整,两个声部一动一静,有机结合。男高音声部的前十六分音符的伴唱均是由二度叠置的音程组成,此种创作手法也显著加强了乐曲的山西风味。该曲不再运用三条路程两天到中两句式的曲式结构,而是采取了再现的三段体式结构。整首合唱曲恬静悠扬,充满了浓烈的民族气息与山西风格。这首乐曲通过前后四次的速度变化及和声特点的改变描绘出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间,肥绵羊儿青草湾里跑的放牧场景。通过对该曲的结构分析,其曲式结构图表如下所示:调式引子A 段间奏B 段A段尾声A 羽1-1314-2627-3233-7172-8485-95a+ab

8、+b+c+d+b+b+c+d+da+a速度慢板行板逐渐加快活泼的快板行板慢板正如上表中所示,整首乐曲首尾呼应,在其三段体结构中,再现段 A是呈示段 A 在不同调性上的动力化再现;展开段 B 段是一个复乐段,后四句同样也是前四句在不同调性上的完全再现,但这次的再现,不光只是对前四句的一个简单重复,更是将乐曲推向了一个高潮,生动地刻画出牧羊少年放牧时的欢快心情,与山西劳动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三、合唱山西牧歌的创作技法分析山西牧歌这一首合唱曲在调式、调性以及和声的运用中,将民族化的五声和声性附加和弦与西方的复调化和声,大小调和声体系相结合,使全曲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韵味。整首合唱曲的引子与尾声都是恬静悠

9、扬的慢板,均采用了民族调式。引子中四个声部并没有出现歌词,而是都用“啊”来哼唱出旋律。合唱曲的引子部分,整体采用四三拍的节拍,烘托出悠扬舒缓的氛围,在第六小节插入了一小节四四拍的节奏。开头由两个女低音声部先行演唱,由一组纯四度音程进行到小三度音程,宛如 A 大调中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在一拍的间歇后两个女高音声部紧随其后,由一组小三度音程进行到大二度音程,而女低音声部也同时从大三度音程进行到小二度音程;两小节之间音程度数的缩紧,使氛围也进一步紧张起来。从第三小节开始,女高音声部负责演唱主旋律,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也都演唱旋律声部,与女高音声部共同构成了三声部对比式复调。三条旋律节奏动静结合,

10、旋律高低起伏,尤其是女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两声部走向呈枣核状,总是在反向进行。而这三条旋律与乐曲旋律不同,但又仿佛是全曲的序幕,整体演唱力度偏弱,听来给人一片宁静祥和之感。女低音声部在前七小节中一直作为和声伴唱声部。在第八、九、十、十一小节处,四个声部从高到低依次演唱,互相呼应,层层递进;此处的女低音声部与男高音声部的旋律走向及音程关系都相同,但是却在两个不同的调性上,一高一低,将和声逐渐导向了十一、十二小节处的具有 A 调主和弦性质的四度叠置三和弦。这一处的应用正是将西方的大小调和声体系与我国五声和声性附加和弦的结合,同时也借此和弦引出了呈示段 A 大调与 a 小调交替出现的调式。呈示段

11、A 由两句平行的乐句组成,上句落在属和弦,下句落在主和弦。其动机与三天路程两天到的动机相同,都是一个向上的纯五度旋律大跳,乐句的旋律线条与三天路程两天到的旋律线条也保持基本一致。两乐句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句的结尾处“白云天上飘”运用了四度向上大跳后立即五度下行大跳的旋律,后十六分音符的紧凑节奏型描绘出了白云天上飘的悠闲画面;第二句的结尾处“青草湾里跑”则是运用五度上行大跳的两个八分音符组成,并将第二个八分音符处作两72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拍的延长,节奏较之前一句更为舒缓,两句在此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远一近,将画面清晰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谱例 1:这一段中,男高音声部负责演唱主旋律,两

12、个女高音声部伴唱,她们采用了相同的八分休止符后双十六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富有律动感,特别是在旋律声部演唱长音符时,这样的伴唱更是与其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在这两个伴唱声部中,加入了大量的二度叠置音程,这也是民族性和声在该曲中贯穿的一个重要体现。男低音声部整体的旋律进行为级进下行,节奏悠扬舒缓。而呈示部、间奏、展开段 B 的前四句中,多次出现的“F、#F、C、#C”几音,也体现出 A 大调与 a小调的交替。这一段在结尾处运用了延长音记号,更加表现出牧歌深远辽阔音乐意境。间奏速度逐渐加快,四个声部并没有演唱歌词,而是统一发“啦”的声音,主旋律由女高音声部演唱,其余三声部采用了音型化的伴唱

13、方法,与主旋律共同形成复调式段落。间奏的伴唱创作技法与呈示段 A 伴唱的创作技法大不相同,由此也可以显示出:当对乐曲进行色彩对比时,可以采用开放进行的纵向排列,使乐曲色彩浓淡结合;而当创作的乐曲比较抒情流畅时,则可以采用音型化的伴奏织体。该间奏中,主旋律的前四小节旋律线条与展开段 B 的首句基本一致,后两小节则宛如展开段 B 中第四句“红丹丹的阳婆桃杏花儿开”的简化紧缩,由此,为 B 段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展开段 B 速度为活泼的快板,是全曲的核心段落,是一个复乐段,前后几句是在两个不同调性上完全相同的陈述。B 段中的旋律不再是挪用三天路程两天到中的主题旋律,而是由作曲家张沛在三天路程两天到

14、的基旋律基础上,保留其旋律大跳的音乐特征,并将其重新组合拆解创作而成,仍旧保留山歌的风格,却将整曲要表达的牧羊少年心旷神怡、欢欣愉悦的心情更加升华。该段前四句延用了 A 段中 A 大调与 a 小调的交替调式,而后五句却通过乐曲第 48 小节最后一拍向前调那不勒斯和弦离调的属七和弦,转向了之后的调式。由于在之后的段落中,虽然采用了降 b 小调的调号,但是频繁出现的还原“D”,却让我们不难得出,此处为降 B 大调与降 b 小调交替出现的段落。调性虽然与呈示段 A 相隔较远,但其采用的同主音大小调式交替的手法却与呈示段 A 相同。B 段后五句运用的调式,将音区整体比前四句提高了一个小二度,也正是因此

15、,全曲达到了高潮。在 B 段中,主题旋律由女生声部和男生声部轮流演唱,直到最后一句,由四个声部同时齐唱。当由女生声部演唱旋律时,负责伴唱的男高音声部采用了前十六分音符、后由八分音符、并紧跟一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与呈示段伴唱的节奏型不相同,却让人听到此处又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低音声部由四度和五度音程的八分音符组成,每小节不再使用长音符,而是在第二拍的强音位置加入一个八分音符,将三组音程隔开,且演唱者发“bong”的音,让人听来宛如鼓点,强劲有力。当由男生声部演唱旋律时,两个女生声部负责伴唱,运用相同的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且女高音声部间歇性采用二度叠置音程,全部发“啦”的音,营造出一片热闹的氛

16、围,让人更深刻感受到山西劳动人民的热情似火。在该段的最后一句中,四声部齐唱,在“青山山呀绿水”处,加入延长音记号,速度减缓,且此处力度由弱变强,再变弱,并将最后一字“方”拖成长音符,使乐曲氛围在此处又一次沉静下来。其后四声部齐唱的“啊”音,将和弦过渡到降 B 大调六级的属和弦处,又将和弦解决,将乐曲转到之后再现 A段的 g 小调中。再现段 A是呈示段 A 的动力再现,旋律声部由女低音声部演唱,伴唱声部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以及低音声部与呈示段 A 保持在不同调性上的基本一致。第 80 小节开始采用的 g 小调,虽然没有回归到呈示段的调性,但该调式也是呈示段 A 的平行小调,也算是一种调性回归。而 g 小调的演唱在此处又给人一种与73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呈示段不尽相同的感受,增添了一丝温柔雅致的意境,不再是牧羊少年爽朗的歌喉,更像是洗衣姑娘娇羞的呢喃。乐曲的尾声与引子遥相呼应,都运用了慢板的速度与民族调式。在此处,我们就可以发现全曲在创作技法中高度体现了再现三段体式的创作原则,此种曲式结构在众多音乐作品中都会有所运用与体现,而这种创作原则也更符合广大听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