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G a n s u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没有实现有效联动,导致教育成效欠佳。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一、优先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培育工作的开展。牢牢守住学校主阵地,充分发挥学校活动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设置专门课程、编写专门教材、探索教学模式、建设人才智库和教学资源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1。一是设置专门课程。要以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依据,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教育理念的凝练、课程结构的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教学的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探究马乔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摘要】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之间还没有实现很好的联动。为了切实优化培育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
3、教育应担负起各自的时代使命,多元助力,有机结合,形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37(2023)01010803施及评价等方面入手,结合不同学龄、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始终将增进共同性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基本前提。同时,要宏观构建横向贯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法治教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使立德树
4、人根本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高度统一。此外,还要从该课程与思政、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衔接、融合、渗透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使课程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编写专门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缺乏系统性,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编写符合当今国情的教材,加强相关著作的出版,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渠道。在扎实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使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各地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专题教材或读本,将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成就、典型事件、著名人
5、物写进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有效 109德育理论 2023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1 期 衔接,坚持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三是探索教学模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协调好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了解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特点、学校教育及双语教学的应用等,探索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语言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才能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贯穿到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确保教学质量。四是建设人才智库和教学资源库。各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
6、发展的战略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联动机制,建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智库和教学资源库,构建智慧云平台,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注重政治引领,提升育人意识。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不断丰富教师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育人水平3。要将各地区优秀教师纳入人才智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次,要将专门教材、各地优秀教学案例、实践活动案例等电子化,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宣传、推广各地的优秀案例,将推进
7、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深度融合。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史馆、校园融媒体中心、展览厅等媒介和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形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多渠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学校还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建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和学习网络,推送、分享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教育资源进入家庭和社区,影响家庭、社区的教育和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职能,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的参与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8、,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目前,受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很多家长对我国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认识不够全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学校、社区要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讲坛、家访等多种渠道,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我国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其思想认识。其次,要增强
9、家长的能力。家长教育能力和自身素养不足,给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家长学校、道德大讲堂、优秀家长系列报告会等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要通过讲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御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讲新时代中华民族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历史,描绘未来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使家长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还要通过树立优秀家长典型,充分发挥党员、优秀分子的示范作用,利用身边鲜活的案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10、,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代最强音。要通过家长讲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伟大民族精神,共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110 G a n s u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民族梦想。在此基础上,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家庭参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和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戏剧演出、大型文艺演出等亲子活动,让家长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在交往中不断融合、亲近,深刻体悟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深切体会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4。通过以上这些举措,帮助家长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强化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功效
11、提供可靠保障。三、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活动是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应充分发挥纽带功能,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斗堡垒。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一是集会宣讲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商讨、决策、宣传、学习是社区集会的重要内容。社区工作人员应在集会中组织群众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方针、政策、制度、理论,提高群众思想认识。二是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民族园、纪念馆、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各地标志性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宣传
12、画等,举办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讲座、报告等实践活动。三是开展服务活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区内市场主体、文化组织和退休老干部、返乡大学生等群体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担当意识,鼓励组织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服务,组织群众定期进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社区管理、疫情防控、普法宣传等工作,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家庭、学校的枢纽作用。要成立由社区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小组,联结学校、社区和家
13、庭。通过学校教育进社区、学生实践进社区、学校服务进社区等方式,延伸学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辐射。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将家庭教育资源有效转化为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社区文化活动、开放办学、职业培训等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不断探索,形成“学校教育进社区”“家庭教育进学校”“社区教育资源进学校”的长效机制,实现家庭、社区、学校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探索和创新家、校、社会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模式。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14、铸牢新时代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合力的同时,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要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始终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干扰破坏,自觉防范宗教和民族分裂思想向校园渗透。二要引导青少年理解文化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与不良信息做斗争,阻断不当言论的传播,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意识形态空间。三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可通
15、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各族人民脱贫攻坚故事、实现小康故事、乡村振兴故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各族人民改革创(下转114页)114 G a n s u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作者简介】1.王定国,甘肃省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高级教师,从事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教学工作。2.刘砚红,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教育教学工作。【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模式探究以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GS2020GHB0771)。将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使融合后的课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文献】12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2-09-09.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