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建设3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中国谱牒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立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视角,可以发现,谱牒文化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质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古今交融的现实支撑和丰厚的理论储备,其价值体现在:因应时代需要,注重价值引领;拓展课程资源,创新课程教学;传播传统文化,担当传承重任。总而言之,谱牒文化在学生成长、课程改革、文化传承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关键词】谱牒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教学谱牒,亦称家谱、族谱、家乘等,是记载家族世系、人物、规章和德行的历史档案文献,既是家族发展史、成长史的翔实记录,也是国家发
2、展史、民族成长史的坚实支撑,由此形成的谱牒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谱牒文化是以谱牒修撰、收藏、保存、研究及应用等为内容的行为文化、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谱牒浩如烟海,准确数量无从统计,仅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的 1949 年以前的谱牒为例,数量已达 14719 种。如何将谱牒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我们拟对此进行探析,祈请方家指正。一、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谱牒文化源于先秦,瓜瓞绵绵。商代世系表已见其源,周代官修贵族家谱已见其形,南朝时蔚为大观,更见其貌。唐宋时期,社会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谱牒文化也因之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则臻于全面繁荣。相关
3、研究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自当代以来,或从通论角度,或以断代为限,或以一族为例,在谱牒发展史、学术史、体例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成果斐然,为本课程提供了支撑和借鉴。作为江南望郡的常州地区,谱牒文化资源富饶丰富,将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存数量丰富的常州谱牒文献可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常州在清代已成江南家谱印制的中心。张秀民先生(1988)指出:“清代活字家谱以江浙两省占压倒多数,而两省中尤以旧浙江绍兴府、江苏常州府为最多。这些地区多聚族而居,族权发达,几乎村村有祠堂,每姓有家谱。”从最新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可知,常州是目前
4、中国现存家谱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这些家谱作为家族史的重要载体,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了解一个家族总体的文学、学术水平,激发后人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常州家谱是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基与土壤。其次,发展态势强劲的常州谱牒为古代文学课程古今交融提供了现实支撑。进入 21 世纪,这一地区出现了修谱热潮,最近十几年间,仅常州武进地区新修成的家谱便有将近 1000 部。常州市家谱馆作为全国首个社会档案馆,馆内珍藏新老家谱 1000 多部,计10000余册,涉及江南地区200多个姓氏。同时,还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自 2012 年开馆以来,家谱馆已经接待海内外访客数万人。由常州家谱馆馆长朱炳
5、国先生牵头建立的谱牒文化研究会在国内领先,在谱牒文化研究上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这是我们将常州谱牒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支撑与条件保障。最后,内涵博大精深的常州谱牒文化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储备。常州谱牒文化有独到的研究价值。以常州文学研究而论,常州地区在清代曾集中出现“毗陵诗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文学流派,堪称清代文学的重镇,而这些流派的代表,大率为望族中人。欲将常州文学、学术研究推向深入,谱牒文化有较大利用空间,此亦可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新问题。而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视域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常州谱牒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作为记载宗族历史的谱 牒文
6、化融入中 国 古 代 文 学课程的路径研究*蓝士英 *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编号:11211112119)的阶段性成果。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56大学语文建设3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史书,范围宽广,堪称宗族的“百科全书”,宗族源流、祖先画像、族规家训、家族艺文、地域风俗等等,应有尽有。挖掘家族本原、世系、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家族艺文、志士仁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代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隐恶扬善”的家谱修撰“义例”家风家训等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7、促进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品格,完善人格。我们对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认识,应保持开放的态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资源构成要素不断地增加,课堂教学资源之外,更有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除了类似谱牒的文化遗产外,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文化资源,也都可以成为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循此思路,将谱牒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因应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二、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路径探讨谱牒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8、部分,展示了传统文化深厚的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真正将教育部 2020 年 5 月 28 日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落到实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据此,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挖掘家族历史记忆,感知先人家风家训、德行功业,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家国情怀培养融为一体。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本专业一般安排 3-4 个学期学习,课时一般在 200 课时左右。以我校为例,本课程安排 4 个学期,共 224课时,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阵地。课堂上,可以
9、灵活地将相关谱牒资源融入教学中,于中可见家族名人立身处世,垂范来者,对后人影响之大。家谱作为家族私史,正如明代宋濂翰苑续集卷之十西瓯黄氏家牒记所云:“氏族之学,昔人所甚重,所以明同异,辨亲疏,别是非也。盖气血相贯,喘息相通,唯正系之传则。”其对家族成员的认定、家族风范的确立,“对外可以彰显家族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地位,显示家族学艺之盛,播扬门第之书香,以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对内在知识保存与传播之外,更可以弘扬家族精神,凝聚家族力量,勉励家族后代,催生家族人才,创造家族成就,保持家族门望”。理解谱牒的上述重要功能,将其转化为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庶几有事半功倍之效。课程作业则可布置学生学习家谱人物传记写
10、法,练习用浅近文言撰写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共五代人生平传记,于中发掘家风、家训的代际传承,从而真切感知谱牒中先人的家风家训、德行功业等丰厚的精神遗产,于中可见先人居家之孝友睦姻,在官之廉惠恪勤,文德之教习有素,武功之安国和民。这些精神遗产积厚流光,潜移默化,课程思政如春风化雨,家风家训、德行功业,让学生浸染其中,熏陶人格,培养家国情怀。编选家族艺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实践练习、专业学习与坚定文化自信合为一体。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现在实践层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组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为了使学生对谱牒文化有更亲近的接触、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认同,可以组织学
11、生到常州家谱馆开展寻根之旅。常州家谱馆珍藏大量谱牒文献,是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通过翻阅其中家谱,可以由此感受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勃勃生机。常州家谱馆以及常州图书馆的丰富收藏,为家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当然,还可以依靠网络,比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家谱,获取也非常便捷。另外,利用节假日布置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走访,摸清家乡谱牒收藏与研究状况,撰写家乡谱牒提要,编选家族艺文,了解家族、家乡发展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谱牒文献,展开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深度开掘谱牒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古代课程教学还可以紧密配合学校定位,创立自身品牌,学生科研、
12、毕业论文选题等围绕家谱文化,彰显思政元素。古代文学课程组在科研中也充分重视谱牒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主动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项目,推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良性互动。总之,充分地开发利用谱牒文化,能够实现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优化,有利于突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家国情怀,提振民族文化自信。教育工作者应当合理利用谱牒文化,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将家谱中有价值的内容传递给学生,真正在课程教大学语文建设3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学中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文修养三位一体
13、的统一,这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同构,血脉相连,家庭、家族,不仅事关个人,更与国家紧密相连,而谱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历史见证。谱牒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家族、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成就,理解民族情怀,将谱牒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一)因应时代需要,注重价值引领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三者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典范谱牒
14、文化中,其具体形式即是谱牒中保存的大量家风、家训,既承载了家族、民族的过去,更寄托了家族、民族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延续不息的沃土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新时代,复兴之路已向远方伸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必将是复兴之路上锐不可当的生力军,这支队伍未来执掌中国旗帜,理所应当挥洒中国风采,展现中国力量。因此,将内容丰富的谱牒文化作为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因应时代需要,让大学生对本土历史、先贤有更多了解,对立足的土地有更深的感情。大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拓展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家族、历史、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品格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价值观的建立。可以说,将谱牒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挖
15、掘传统精神资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和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引领时代风气,助力当今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拓展课程资源,创新课程教学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二重证据法,一向为学界所推重;技术革新带来的网络新资源,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在教法上,讲授法依旧独领风骚,尽管这两年因疫情影响,不少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可惜,新瓶装的还是旧酒,用的是先进的媒介,课堂上仍旧是教师的独角戏,巨量的网络资源开发利用仍不充分,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拓展更是门庭冷落。鉴于此,将谱牒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既是教学资源的大力拓展,也是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谱牒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
16、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教师作为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根据古代文学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其进行创造性开发利用,方可成为课程资源的开拓者,成为课程教学的改革者、创新者。(三)传播传统文化,担当传承重任谱牒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适时地将谱牒文化引进课堂,一方面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易被学生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谱牒文化引进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先人的风范,潘光旦先生(1947)曾云:“祖宗,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两种力量,一是遗传,一是教育。祖宗贤明端正,能行善事,表示他自己就有个比较健全的生理与心理组织,这种组织是他遗传的一部分,很可能往下代传递的。他这种种长处也往往给子孙以一些很好的榜样,一些力图上进的刺激。辱没先人,在中国读书人看来,是最大的一个道德的罪过;所以在中国,祖宗之所以为一种教育的力量,似乎比西洋为大。”在文化传承的链条中,面向先人,垂范来者,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某种程度上,这是传统社会提供给当代的一种极其柔软却又极其坚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信仰,给过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