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文_汪广丰南京推进绿色城乡建设十大对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不难看到,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既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南京正处在全面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当前,南京的城镇化水平总体进入稳定阶段。下一步,南京如何具体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促进自身走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前列,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一是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沪宁产业创新带和人才创新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宁淮宣黄成长带、宁杭黄魅力发展绿三角。二是作为关键衔接点,对长江中上游传导长三角拉动作用。三是把南京都市圈建成现代化都市圈典范,打造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四是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加快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和仙林大学城、麒麟科技城与镇江高新区、大学城融合连接。五是建立市场统一、政策协调、规划协同、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共建与互联互通、生态补偿、环境联防联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第二,优化市域格局。一是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
3、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布局,以江南主城区为主核、江北新区为主城拓展极、东部地区为创新引领极、南部片区为新兴增长极的重点功能布局。二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和城市化地区、农产品生产区、生态功能区空间格局,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三是提升重点地区的功能承载能力,提升河西地区、江北核心区等标志片区,复兴铁北燕子矶、新港-新尧等转型片区,优化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浦口老山珍珠泉等魅力片区。四是促进南北区域门户崛起,提升六合辐射苏北、皖北的门户枢纽功能和高淳面向安徽的辐射带动力。第三,增强城市功能。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
4、纽。构建全球联通、区域贯通、城市畅通的综合交75学习党的二十大学习党的二十大通系统。二是建设韧性城市。基于脆弱性分析,构筑有效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空间,健全应急预案和灾害预防系统,强化生命线工程,提高危机预防、应急处置及物资保障能力。三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构建时时处处能够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智能城市体系和治理机制,实现城市智慧规划建设管理。推广BIM技术,建立数字化单元,实现项目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四是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
5、、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提升城市品质。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健全法规,建立市级统筹、街道组织、企业主体的推进机制和政府引导、市场投资、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片区统筹更新模式,合理划分更新单元,统筹公共要素资源,分类精准实施居住、生产、公共、综合、保护利用类片区更新,综合运用整体保护、改造重建、“留改拆”、渐进性等多种更新方式,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更新策略,不大拆大建,保护历史文化。二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三是全域建设海绵城市,完善标准,分类管控,保持开发前
6、后雨水径流特征一致,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四是建设公园城市。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来建设,通过城市建设公园化、公园功能复合化,形成公园化城市空间、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和步行5分钟、300米可达的全域公园体系。五是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各类群体合法权益。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升新城人口集聚能力,形成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人口分布格局。六是建设绿色社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活动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宜居社区环境,培育浓郁绿色文化。第五,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一是分整体格局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
7、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次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历史资源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二是保护整体格局风貌。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南京建城传统、江南地域文脉,维护“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蟠虎踞”的山水形胜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76南部低、北部高”的空间形态,传承“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格,彰显六朝古都特有风貌和恢宏气度。三是保护历史轴线和地段。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历史格局、传统肌理和原有尺度,注重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四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及周边环境,推进
8、中国明清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申遗。五是保护工业遗产。找出来、保下来、活起来,让悠久的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让先辈的创业创新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六是推广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平之城、文学之都、博物馆之城、世界体育名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六,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等值化进程。一是强化新城新市镇重要载体支撑。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区域辐射功能强的禄口、柘塘等临空经济型新城,龙潭、龙袍等海港经济型新城,桥林、滨江、板桥、淳化等智造经济型新城,汤山等生态文旅型新城,发挥集聚人口、带动新型城镇化重要作用。推动新市镇特色化发展,差异
9、化补全公共配套短板,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发挥服务乡村、联结城乡作用。二是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创新人地钱挂钩激励政策,提高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积极性,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居住证制度,实现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应保尽保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三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通道。培育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鼓励城市人才、资本、科技、金融等要素入乡,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城镇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村庄规划建设
10、和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联动发展,优化村庄布局,分类发展,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创新管护机制。促进新社区特色发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深化浦口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二是提升居住品质。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提高建设质量,完善水、电、气、厕配套设施,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三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四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
11、村治理体系。五是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业态,促进产镇、产村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稳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市域生态骨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地质、湿地等自然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备用水源地、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修复矿山宕口生态及植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优化岸线功能,建设防护
12、绿带,落实“十年禁渔”和拯救江豚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治理VOCs、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和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落实河、湖长制,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源头管控土壤污染,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修复污染土地和地下水。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改厕和厕所粪污、生活垃圾与污水
13、、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四是构建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生态权益“总量控制配额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碳排放统计核算77学习党的二十大学习党的二十大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生物安全管理等制度。以高淳为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和指标。探索“生态银行”发展模式,推动生态资源一体化管理、开发和运营。第九,实现全过程绿色建造。一是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将绿色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和运维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经济合理、舒适自然
14、、传承文化、彰显风貌的绿色设计,规模化发展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推广超低和近零能耗、光储直柔、零碳建筑,建设南部新城、河西新城、江北新区省级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合同能源、节水管理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水耗。二是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绿色建造方式。降低建设过程能耗。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建设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绿色建材。三是推进建筑材料与垃圾资源化利用。四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五是打好减排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十,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一是积极
15、稳妥实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和江心洲、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深化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二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降低生产生活资源能源消耗。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倒逼城市转型,提升建设用地效率、城市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产值,挖掘存量土地供给潜力,促进土地混合开发、兼容复合利用和低效空间再开发。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加快低碳绿色转型,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强化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和峰值目标管理,
16、严禁“两高”项目落地。用好经济杠杆落实节水措施。三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设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共生耦合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无废城市,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三是优化城乡建设用能结构。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构建清洁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推动煤电企业绿色转型,优先发展有利于能源体系独立性和安全性的非化石清洁能源。推广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等绿色低碳技术。四是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公交换乘优惠,构建便捷公交网络。提倡绿色居住,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作者系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编辑: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