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空间的生态认知与保护模式研究_取宗.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48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空间的生态认知与保护模式研究_取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空间的生态认知与保护模式研究_取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空间的生态认知与保护模式研究_取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圍青藏高原地区地魍间的生态认知与圍保护模式研究?取宗陈卫东索端智摘要:许多研究都是通过行为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视域解析个体认知的影响机制,鲜有研究关注地理学视角中自然空间的双重属性对当地居民生态认知的塑造逻辑。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的居民和高原腹地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相关负责人和社区精英为例,依据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来解释集体文化记忆承载个体生态认知的逻辑原理,建构“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模型,以探讨地理空间感知促进居民实践绿色行为 的内在机理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潜意识;生态认知;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

2、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才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周围 巨大山脉环绕的独特的地理单元。在人类学里,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系统和机制。生活在该区域的居民,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态文化,而这种文化自觉又历经了敬畏大自然、万物有灵以及缘起思想即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等人地互动的认知升华过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前任理事长认为“因为青藏游牧文明的守护,青藏高原至今依然是圣洁的髙天净土。”金巴会长也介绍:“我去过

3、世界各个地方,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破坏现象的存在是全球共同面临 的问题,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自古以来且当今全球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地区,是保留和保护做得最好的地区。”同时,“在青藏髙原地区做生态环境保护,不是要去关注环境如何被破坏,而是要去研究这个地区 的环境保护 为何做得这么好?”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些问题,如极端气候、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变异、人畜矛盾加剧等,很多研究都聚焦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破坏状况及其破坏结果,抑或以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叙述个体生态环境行为的文化依据。鲜有研究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的互动逻辑,探讨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

4、 的认知建构机理。人地互动的认作者简介:取宗,天津大学 与青海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陈卫东,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索端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05丨专题研究知逻辑是自然环境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心理性的交互效应,并以地方感桥接了人地互动的空间感知。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贯穿全文,并结合案例建构“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模型,探讨青藏高原地区人地互动的逻辑原理是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并借此撬动个体和社区实践生态保护行为的内生动力。一、地理空间中的文化记忆每个个体会由于诸如日常习

5、惯、宗教信仰、下意识感觉等主观因素,在周围 的环境中形成“有意义的滞留点”(),这种“有意义的滞留点”在实践和认知上构成了具体空间,经由人际与人地之间 的互动,进一步转换为心酿面的实质空间,并形成社会集体赋予人们依附于所在地的意义与象征。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社会资本框架分析社会公共空间下人际互动的内在逻辑,很少关注物理空间下人地互动的物麵性,即地理环境在人地互动过程中对生态认知的塑造价值和意义。有学者将公共空间()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与交往仪式空间青藏高原地区星罗棋布的神山圣湖属于交往仪式类别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类型是精神需求、情感交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意义的媒介载体。它既指该地区物理属性

6、的神山神湖又指独具交往仪式意义的象征空间。它既是社区居民生活交际的物理空间,也是凝结多重集体文化记忆的象征环境。一般地,当地居民在交往仪式空间里长期互动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又会提升个体的空间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地生态文化的认知趋同。环境心理学认为,个体为了自身利益、人类利益、生态环境利益而在实施行为层面分别表现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生物圈主义等价值理念,是基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动机取向。正如施瓦茨()所认为的,“人类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导致了价值的选择。”斯图尔德()认为特定的环境因素形成相应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与生态关系 的体现。约翰逊及科德尔等学者

7、(,)指出“具有特定社会习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人群可能对自然或环境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态度。”马克斯?韦伯()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为特定群体的行为以及社会组织制度受到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不同的地理空间承载着不同的集体文化记忆,包括文化与生态关系以及特定群体行为的异同。反之,亦对地理空间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或态度,即不同的生态价值及生态认知取向。青藏髙原地区生态文化体系受到远古时期的敬畏大自然、苯教时期的万物有灵以及后期藏传佛教缘起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具区域特色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种社会心理的发展逻辑亦是青藏高原地区居民对自然环境在认知层面的升华,也是自然环境对个体的认知反射,

8、是主导价值取向在空间感知上的调适过程,即从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最后生命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逻辑,这是该地区交往仪式空间所承载着的生态文化意义。首先,罗克奇()于提出价值观理论,是关于价值观研究的经典理论,他指出“人类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人格。”他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种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即工具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是一种目标状态和终极追求的价值观,分为个人价值观()(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终极状态,包括舒适的物质生活、振奋的生活、幸福、自由、内心和谐、快乐、自尊、有所作为和真知灼见等项)和社会价值观()(以社会关系为中心的终极状态,包括世界和平

9、、美的世界、平等、社会承认、真挚的友谊、成熟的爱、国家安全、合家安宁和救世等项)。工具性价值观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方式,分为道德价值观()(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价值观,包括胸怀宽广的、宽恕的、助人的、诚实的、博爱的、服从的、礼貌的、负责任的和令人愉快的等项)和能力价值观()(针对自身的而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包括有雄心壮志的、有能力的、清洁的、勇敢的、独立的、富有想象力的、聪明的、逻辑性的和自我控制的等项)。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基于本文主体意指,仅限探讨终极价值前四项的分析结果。毋庸置疑,青藏高原地区与西方的文化背景差距甚大。但通过罗克奇价值观量表可以观察该地区居民价值观的整体趋向。“

10、藏传佛教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思维定式、时空观念、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构成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蕴藏着藏民族生态观的核心思想。”“而藏传佛教影响当地居民认知的内核有和平主义、人性主义、利他主义、出世主义以及纯厚群体意识等观点。”石硕也说:“藏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后现代因素。后现代是针对现代的极度发展出现诸多弊端而产生的一种反思性思潮,如现代发展太注重技术、过于 强调人类自我中心。对自然较为忽视等等。后现代更强调人和自然之间 的和谐,而这些东西在藏民族文化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此可知,该地区居民整体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利他、人性主义、和平主义、群体意识

11、以及后现代主义。从表中可知,排在前四位的终极价值观依次是“世界和平”“合家安宁”“幸福”“自由”,其中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各占两个。由此可知,该地区居民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希望他人和整个社会和平、安宁,而对己则追求幸福和自由。再结合问卷填空题的内容亦可看出,约的答题者认为世界和平、国家安全是根本保障,诸如“没有和平就无从谈起发展”“国家安全是最基础的保障”“只有国家平安,才能追求其他”等。同时,对个体自己幸福的追求也是基于内心和谐,如有回答者认为“内心的平静是真正的幸福”“自我管理和自我内心的平和很重要”。由此可看出,样本总体的终极价值取向体现出和平主义、群体意识、人性主义等内容,是在以世界和国

12、家安全为前提下追求个体内心的平和与幸福。表价值观前四项目的排列平均数和等级终极价值总体工具价值总体世界和平()诚实的()合家安宁()有能力的()幸福()勇敢的()自由()智慧的()注:括号外为中数,括号内为等级,中数越低,等级越高。其次,生态心理学用生态潜意识()表: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人与自然的亲密情感联结是人类天生所固有且普遍存在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部分。交往仪式空间所承载的生态文化意义恰巧以这种人与自然情感联结亲密程度予以体现。这种情感联结以自然和自我在知、情、意的统一及自然和自我融为一体的程度来体现。对此,本文通过“自我中包含自然量表”和“新生态范式量表”测量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亲密程

13、度,抑或表示人地之间 的空间感知程度。“自我中包含自然量表”和“新生态范式量表”常常被环境心理学用作度量标准。“自我中包 含自然量表”(,)来源于艾伦等人(,)编制的“自我中包含他人量表”(,)。以两个圆圈分别代表“自我”与“他人”,并以两个圆圈相互交融的程度代表自我概念中包含他人的程度 在其研究中将“”的“他人”修改为“自然”,这样两个圆圈相互交融的程度就代表了自我概念中包含自然的程度。生态自我表现程度即 以图片的形式显示自我与自然的重叠程度,让被试对象选出最能描绘他她与自然关系的一幅图,并采用点记分方式,从分代表自我与自然完全分离到分代表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问卷设计中,图七表示“自我”与

14、“自然”完全契合,即自我概念中包含自然的程度最高,图六次之,依次类推,图一表示“自我”与“自丨专题研究表样本总体生态自我表现()程度高低所占比例问卷图自我与自然交融程度频次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圆 圈交融程度图七图六图五图 四图三图一图二总计然”完全分隔,即自我概念中完全不包含自然。从表中可看出,样本总体中选择“自我”与“自然”完全重叠的图占总人数的,图六占,图五占,图四占,累计百分比为。最后,邓拉普和琼斯(,】)编制了新生态范式量表(,)。斯特恩和迪恩斯()指出“新生态范式在概念上与他们所界定的生态圈价值观是相似的,它是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世界观,即人类将自身看作是生态

15、环境的一部分。”洪 大用也认为“新环境范式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 约,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仅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由此看出,新生态范式量表亦是个体审视自我 与自然关系 的衡量标准,且该量表以单一维度属性表示,所以量表总和得分高低表示该样本自我与自然之间 的融合程度。该量表共题,采用从“完全不同意”(记分)到“完全同意”(记分)的五点计分法,寸偶数题目进行反向计分,量表的得分范围为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象将自身看作是生态环境一部分的程度越髙。表样本总体新生态范式量表()总和得分分段结果所占比例新生态范式量表总得分分段分段频次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中分段(

16、)高分段()低分段()总计综上,从表中可看出,选择图四一图七的 累计百分比为。在表中,新生态范式量表的总和得分在之间 的累计百分比为。这两个量表的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地说明了藏民族将自身看作是生态环境一部分的程度较高,即自我与自然的融合程度较高。这种结果既力证了人地之间 的空间感知程度,也显示其地理空间所承载着的生态文化记忆。同时,这种空间物理感知的亲密程度也是其人地文化心理性的侧面反映。因此,双重属性交叠的地理空间既是个体与环境交互感应的情感载体,也是生态友好行为及自我与自然整体共生的实质媒介。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表生态自我表现()程度与终极价值顺位排序前四项交叉表分析问卷图第一顺位第二顺位第三顺位第四顺位世界和平国家安全自由合家安宁圆圈交融程度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总计表新生态范式量表()与终极价值顺位排序前四项交叉表分析分段第顺位第二顺位第三顺位第四顺位世界和平国家安全自由合家安宁低分高分中等总计表、表结果表明样本总体具有较高程度的生态潜意识,自我与自然较高程度的融合,地理空间感知程度较高。结合表至表可看出具有群体意识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样本是否体现出较高程度的生态认知。对此,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