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文教学11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提 要】于漪老师是我国教师,她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结晶,她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和“教文育人”的目的任务观和颇具艺术气息的课堂教学观在 21 世纪的今天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可以启发语文教师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树立“目中有人”的主体观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关键词】于漪 语文教育思想 启示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学习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重要手段,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复杂多样性导致语文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于漪老师长期耕耘于中学语文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当代语文教育,在数十年的刻苦钻研下,多种
2、教学风格里充满她智慧的语文教育思想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一、性质观学科的性质是学科建设理论的核心问题,学科性质明确是学科成熟的标志(顾明远,1998)。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众说纷纭,语文学科的性质也经过多次修改,于漪老师认为,在语文教育观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课堂教学观、目的任务观都是基于对语文性质观的认识发展起来的。(一)工具性语文课程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应用的课程,应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使用的是内部语言,而内部语言被认为是大脑思维的资讯
3、符号系统,具有隐蔽性、简略性的特征,由于内部语言不是用来与他人交流的,所以通常是不连贯、不完整的。2.语文是交际的工具马克思曾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不开适当的交际,而语言能够表情达意,因此,当人们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言语的表达就成为思维传递的最佳方式。3.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了语文,才可以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学习其他的课程。(二)人文性从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思想,最早见于易经中的“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都曾对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对人文的认识局限于缓解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王朝对稳定,出发点和归宿都是“
4、社会”。语文学科性质中的“人文性”是在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正视和肯定人与人性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强调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语文学习中,应理解汉字中包含的民族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二是在阅读古今优秀文化作品时,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和审美发现。三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二、目的任务观教育目的决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定向作用,而语文的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标的宏观指导下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要回答语文的培养目标就不得不解决它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困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几十年,但于漪
5、老师(2018)对这个根本性问题态度十分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又全面发展。”(一)明确“教文育人”的目标何为“教文”?在于漪老师看来“文”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文章,二是指语言文字。但在“教文育人”中的“文”特指语言文字。所谓“教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何为“育人”?于漪老师(2018)认为“语文浅析于漪语文课程“文道统一”教学方式以于漪语文教学为例陆天娇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31汉语文教学11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学科的育人目标,就是从
6、语文的教育功能出发,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能力、智力的明日建设者。”语文课堂虽然要培养学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离开了人的培养,文的教育就会失去价值。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胸怀“教文育人”的蓝图,清晰地认识到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科学素养、道德情操的培养。(二)建立培养目标的基础: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同的内核,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要看见学生。由于我国自古就有师道尊严的传统,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因此,
7、当代语文课堂上“目中无人”的现象常有发生。于漪老师曾多次发文批判语文教育中“重书轻人”“见书不见人”的现象。但要做到“目中有人”并非易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反复修改教案后容易陷入教材条条框框的漩涡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想落实“目中有人”就必须时刻谨记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于漪老师曾巧妙地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导演和观众,导演要想制作出优秀的电影,就要胸中时时有观众,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从学情出发,眼中、心中、口中都以学生为主体,坚守“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三、课堂教学观(一)语言说
8、语言是人类社会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文心雕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语文课程是教学祖国语言,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而语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于漪老师十分重视教学语言,常常在语文课堂上引经据典,运用源源不断的词汇为课堂注入活水,即使是教授同一篇课文,她的教学语言也不会重复,使听者像是走进新的课堂,宛若开启新的篇章。因此教师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熟知诗词典故、诸子散文,并且能够将这些古典文学巧妙地运用于课堂之中。(二)情感说文心雕龙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表明古代经典名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
9、,是因为文章里饱含着作者的深切情思,字字句句皆是作者用血泪凝结而成。于漪作为“熏陶感染派”教学风格的代表,主张教师在进入角色时,要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感染学生。在死记硬背还在学校盛行的年代,于漪的课堂以“披文入情 寓教于情”的特点被津津乐道,是情感教学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悟作品,就必须率先披文入情,反复涵咏,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其次,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充满激情的,是热烈的,奔放的,因为文章中的情感往往是含蓄内敛的,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应凭借着对教学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在适当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
10、感官,感受文章的形与色,进而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四、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于漪在三尺讲台坚守五十多年,她的名字无人不晓,共和国为给予她“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等荣誉称号,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能够获此殊荣并非因为轰轰烈烈,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地踏踏实实。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坛上展露的智慧如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一)弘扬人文,把握学科性质20 世纪 70 年代末,吕叔湘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尖锐指出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现实,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反思,教改之风随之兴盛。但在 21 世纪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双减政策后,部分教师仍未改变以题代教
11、的局面,学生依然在题海中沉浮,只是试卷题目变得更加灵活,拉高了难度的上限,语文教学只能在新的基础上重演少、慢、差、费,很多人都将扑朔迷离的现状归结于高考这个指挥棒上。但于漪老师认为,高考作为指挥棒,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离不开高考指挥的,不能一味责怪高考,因为操作这只指挥棒的是语文教育观念,而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看似无形,但却能在潜移默化间决定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如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深入人心,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将二者割裂,简单地将其划归为二元论,但作为语汉语文教学119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学科的一体两面,不可
12、以被机械分割。于漪老师(2018)针对语文学科性质混乱的问题多次强调“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对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分析课文鉴赏文章形式美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内容美、作者的情感美,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二)目中有人,树立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目中有人,既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又能面向全体学生,
1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见文不见人,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培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目中有人”就应当做到以下三点: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制造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祖国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和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语文知识是无穷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停留于死记硬背,学生不得要领,只会浑浑噩噩,教师若选取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就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殿堂,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生活的宝藏。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作为
14、交际的工具,源自生活,取之生活。在教学中适时与学生的生活碰撞,不仅可以增添教学的乐趣,缓解枯燥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基于实践,形成教学风格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散发光彩的同时又根植于教学实践的沃土。很多年轻教师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却局限在理论的框架中,在实践面前望而生畏。于漪老师之所以能够获得学生的爱戴是因为她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后,将其融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在取长补短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直面于“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
15、主体的观念,“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使过去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单向型联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2.植根于“爱”于漪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学生在她“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她曾言:“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教师对生活有执着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3.发轫于“美”语文的教学除了有规范科学,还应有美的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4.着力于“导”刚上课的学生还沉浸在下课玩闹的欢乐中,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立即走进课文。5.作用于“心”于漪老师所有的教学艺术都是为了塑造心灵,在课文教授中调动他们的情感,“心动”产生“情动”,
16、随教师的牵引而随之跳动,潜移默化间实现审美的教育、情感的熏陶。综上所述,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在探索语文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观为语文学科指出了发展方向,育人的目的任务观明确了教学目标,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观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思路。在提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入探究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博采众长,引导语文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顾明远 1998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01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张红顺、张惠鲜 2002 从工具性、思想性统一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于漪语文学科性质观述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3 期。于 漪 2018 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3),上海教育出版社。(通信地址:225000 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