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_邵安定.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52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_邵安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_邵安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_邵安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术大观美术研究058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来自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战国至秦代中国文明进程的既有认识,尤其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生动再现了秦国军队将士的装备和列阵风貌,也透露出秦始皇帝(公元前 259前 210 年)对其身后世界的种种认知。20012003 年,在秦始皇陵园内又发现了 K0007 号陪葬坑,出土了 46 件原大的彩绘青铜水禽,其生动典雅的造型世所罕见,令人惊叹不已。不过,更让人惊叹的是科学分析所揭示出的一系列铸造工艺的现象,不仅在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前所未见,在秦代以后的发展中也少有所闻。那么,这些铸造工艺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秦代铸造的青

2、铜水禽塑像中?在这些青铜水禽塑像的背后,还有怎样的背景或故事述说着秦代及其前后的那段时间里,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所存在的久被遗忘的联系?本文旨在揭示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并通过追溯工艺技术的来源,探讨早期中西方文化的联系在秦帝国物质和精神文化构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彩绘青铜水禽的考古发掘20012003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队对秦始皇帝陵园区 K0007 陪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 900余米处,与 1996 年发现的动物陪葬坑东西相望,相距约500米(图1)。坑平面呈“F”形,由一条斜坡门道、两条南北向过洞以及一

3、条东西向过洞相互贯通构成,总面积为 978平方米,可分为三个区域(图 2):I 区位于陪葬坑的北部,为一条东西向“一”字形过洞,其底部南、北两侧均筑有夯土二层台,夯土台之间形成凹槽状象征性河道。河道系用青膏泥在夯土基础及垫木夯土台内侧涂抹而成,河道内发现有许多杂乱无章的人足迹,个别足迹上有麻点状的鞋底印痕。II 区位于陪葬坑的南部居中,由斜坡门道、南北向过洞、厢房及壁龛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凸”字形。III 区位于陪葬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向“一”字形过洞,其底部结构与 I 区过洞相似,东、西及南侧分别筑有夯土二层台,亦为象征性河道。该陪葬坑的建筑结构与秦始皇帝陵园已发掘的兵马俑坑、石质铠甲坑、

4、百戏陶俑坑、文官陶俑坑等相似,均为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由于历史上曾经焚烧,几乎所有木构件均以木炭的形式保存下来。46 件原大彩绘青铜水禽出土于 I 区过洞。出土时大多数水禽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于坑底南、北侧的夯土二层台上,头部朝向象征性河道中央,少数因扰动而倾倒于象征性河道内(图 3、图 4)。青铜水禽包括天鹅、仙鹤、鸿雁三大类,其中天鹅20件,仙鹤 6 件,鸿雁 20 件。从姿态来看,青铜水禽可分为立姿和卧姿两类,20 件天鹅中 3件为立姿,17 件为卧姿;20 件鸿雁中 4 件为立姿,16件为卧姿;而6件仙鹤均为立姿。立姿水禽掌下均设有踏板,而卧姿水禽皆无;青铜仙鹤的踏板为镂空云纹,而天

5、鹅和鸿雁的踏板为板状长方形。所有水禽表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文 邵安定(英)梅建军 内容摘要本文揭示了秦始皇帝陵园 K0007 号祭祀坑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这组青铜水禽于 20012003 年被发掘出土,共计 46 件,包括 20 件鸿雁、20 件天鹅和 6 件仙鹤,不仅是实体大小,而且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黑、白两色的彩绘残余。科学检测揭示出一系列前所未见的工艺特征,包括颈部铜隔档、芯骨、芯撑、空腔铸造和补缀铜片等,表明这组水禽很可能是采用失蜡工艺铸造成型的。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战国至秦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关键词秦

6、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失蜡工艺 中西文化交流图 1 秦始皇帝陵园 K0007 陪葬坑位置图图 2 秦始皇帝陵园 K0007 陪葬坑结构平剖面图耕土层扰 土冲积土五花土红烧土夯土土铜 器陶 器骨 骼炭 木褐色冲积土黄色冲积土Art Pan rama美术研究 059 图 735 号青铜鸿雁图 835 号鸿雁头颈部X射线照片显示的铜隔档图 98 号天鹅头颈部X射线照片显示的铜隔档图 108 号天鹅头颈连接处的铜隔档图 1121 号仙鹤颈部残块图 1221 号仙鹤颈部X光片射线照片显示的铜隔档面原来均饰有彩绘,鸿雁一般以黑色颜料装饰,天鹅和仙鹤则主要以白色颜料装饰。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埋藏环境中,受到周

7、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该陪葬坑在历史上曾遭人为破坏、焚烧,致使坑洞支撑坍塌,所有青铜水禽出土时保存状况较差,腐蚀、残损较为严重,个别水禽还存在变形现象,表面大部分彩绘层均已脱落。在 II 区中出土了原大陶俑 15 件,其中厢房内 2 件,过洞内 13 件。由于坑洞坍塌及人为扰动或损毁,出土时陶俑均为碎块,少则数十块,多则数百块。按陶俑姿势,可分为箕踞姿和跽姿两类,其中箕踞姿8件,跽姿7件(图5)。II区过洞中还出土了银、铜、骨质小件文物 110 余件,包括银义甲 1 件、柱状铜器 1 件、锥形铜器 62 件、喇叭形骨器 29 件、圆筒形骨器 21 件和三棱形骨器 1件(图 6)。彩绘青铜水禽神

8、态逼真、形态各异,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内首次发现的青铜质地的禽类形象,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原大青铜水禽,而且在造型、表面装饰以及艺术风格上特征鲜明,明显有别于中国先秦时期常见的青铜器。彩绘青铜水禽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的内涵,而且为战国晚期秦国或秦代物质文化、青铜冶铸工艺和铜器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二、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为研究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手段,包括拍摄 X 射线和工业 CT 照片、选取样品进行金相观察和材质分析、表面工艺特征的显微观察等。我们对 8 只青铜天鹅、8 只青铜鸿雁、1 只青铜仙

9、鹤以及 9 件水禽残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水禽在铸造、铸后加工工艺上不仅显示出较大的相似性,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种工艺的应用也相当成熟。出人意料的是,科学检测还揭示出青铜水禽上一些前所未见的铸造工艺特征,包括颈部的铜隔档、泥质芯撑、金属芯骨、铜片镶嵌和底部开孔等,详述如下:(一)颈部铜隔档图 6K0007 陪葬坑出土的部分小件文物图 4 青铜仙鹤出土状况图 3 青铜鸿雁出土状况图 5K0007 陪葬坑出土的箕踞姿和跽姿陶俑铜隔档是指青铜水禽颈部发现的横穿泥芯、与颈部青铜胎壁垂直且相互连为整体的青铜薄层。X 射线透视显示,所有水禽的颈部均有铜隔档存在,但由于各水禽颈部的长短、

10、造型不同,不同水禽颈部铜隔档的数量及其所处的位置也各异。一般而言,青铜鸿雁头颈部有 1 2 个铜隔档,青铜天鹅颈部有 2 3 个,青铜仙鹤则美术大观美术研究060有 5 个(图 7 图 12)。而且,青铜水禽颈部铜隔档的 X 射线拍照、工业 CT 扫描、金相和成分分析均显示,铜隔档与水禽头颈部是整体铸成的,而非分铸或焊接制成。青铜水禽颈部铜隔档的存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工艺现象,显然与水禽的制作工艺有关。青铜水禽颈部一般较为细长,设置铜隔档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加强颈部的支撑力量。从铸造工艺角度来看,既然铜隔档与水禽颈部是整体铸造,那么无论采用陶范铸造还是失蜡铸造,水禽颈部的外范应该为整范(如果以陶范铸

11、造,可能为纵向二分范),而泥芯则是由多段组成,而且各段泥芯之间并未相互连接。在对铸型烘烤之前,铜隔档以及水禽头颈部铜胎所处部位在陶范铸造中应为空腔,而在失蜡铸造中则为蜡所填充。如果以陶范法铸造,完全可以将泥芯做成一个整体,而不必分段制作。而且,多段泥芯置入同一外范内,在浇铸过程中还要保证其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仅靠不插入外范的泥芯撑或金属垫片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以失蜡法铸造,头颈部泥芯及外部蜡模均为分段制作,然后再通过蜡焊的方法将头颈部各段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蜡模,而铜隔档所处的位置则应该是蜡焊连接部位。由于泥芯在焙烧之前强度较低,特别是对于水禽颈部这类长条形部件而言,分段制作泥芯及其表面的蜡模可

12、以降低操作难度。从操作层面来看,通过焊蜡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蜡模比较容易实现。在烘烤失去蜡模后,各段泥芯完全可以由伸入外范中的芯撑(至少部分芯撑)固定于外范之内。类似的铜隔档在古埃及铜像中也较为常见,但隔档的位置却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而各异。葡萄牙里斯本古尔班基安博物馆收藏的陪杜巴斯特雕像残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铜猫雕像上均发现有铜隔档存在(图 13、图 14)。而且,西方学者认为铜隔档的位置原为连接各部分蜡模的蜡焊部位,在浇铸过程中被青铜所取代,形成了铜隔档。可以看出,水禽颈部铜隔档的形成,应该与古埃及铜雕像上发现的铜隔档一致,为失蜡铸造中焊蜡的结果。这类迹象或许可以看作是失蜡

13、铸造铜器的一个特征。(二)芯撑芯撑是指青铜水禽体内发现的截面为方形或圆形的泥梗或铜梗,一端埋入泥芯,一端伸入青铜胎体的内壁,用于水禽铸型中外范与内芯之间的定位,并保持青铜水禽胎体的厚度。对于青铜水禽这样的中空铸件而言,要保证铸造时泥芯和外范之间的相对位置,芯撑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考察发现,青铜水禽及其残块上均存在大量的泥质芯撑,是将单独制作的泥梗嵌入(或埋入)泥芯中设置而成的(图 15、图16),也发现一例直接在泥芯表面制作的泥芯撑(图 17),还发现一例使用了铜芯撑(图 18),而且多件水禽躯体部的芯撑明显具有成排分布的迹象(图 19、图 20)。虽然芯撑和垫片在组合陶范铸造和失蜡工艺铸造中

14、均有使用,但两者的材质和设置方法却有明显的区别。组合陶范铸造一般使用的是泥芯撑和铜垫片,其中泥芯撑一般用于器物腿部和耳部的盲芯上,而铜图 13 葡萄牙里斯本古尔班基安博物馆收藏的陪杜巴斯特雕像残件及其X射线照片上显示的腿与身体之间的铜隔档图 14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铜猫及其X射线照片上显示腿部与身体之间的铜隔档图 1513 号天鹅颈部残块内泥芯撑图 1611 号天鹅腿部泥芯中的泥芯撑图 17 不明青铜天鹅颈部残件上发现的泥芯撑图 2010 号天鹅右侧芯撑分布示意图图 192 号鸿雁躯体俯视X射线照片显示的芯撑孔及其分布图 1862 号天鹅头部残件内保留的铜芯撑Art Pan rama美

15、术研究 061 垫片则多用于器物的腹部和底部(图 21、图 22)。古代失蜡铸造中使用的芯撑一般是截面为方形的金属芯撑,材质包括铁和铜两种,但以铁芯撑为主。从芯撑设置工艺来看,陶范铸造中的泥芯撑是直接在泥芯上制作的所谓“自带芯撑”,而铜垫片则是在泥芯和外范组合形成铸型时直接将单独制作的方形小铜片(或直接利用铜器残片)置于泥芯和外范之间,而并不插入两者中任何一个。失蜡铸造中的芯撑则是在泥芯和蜡模制作完成之后,将芯撑从蜡模表面插入,使其穿透蜡模,一端深入泥芯,另一端则裸露于蜡模外,最终嵌入外范内。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两乘彩绘铜车马上发现的芯撑就是用铜和铁制作的,而且在设置工艺上与西方青

16、铜雕像极为相似。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青铜水禽所使用的芯撑,无论是在材质上还是在设置工艺上,均与其他中、西古代青铜器上发现的芯撑(或垫片)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出了自身鲜明的特征。青铜水禽上发现的绝大多数芯撑为泥质芯撑,强度较小,而且深入泥芯的一端截面为方形。如果要将这样的芯撑像失蜡铸造中设置金属芯撑一样,插入蜡模以及已经干燥的泥芯内,困难较大,几乎不可行。退一步讲,即使泥芯撑能够通过蜡模并插入泥芯中,芯撑的另一端也应该裸露于蜡模之外。也就是说,青铜水禽最终铸造成型后,绝大部分芯撑的一端应该是伸出水禽青铜胎壁,从而在表面形成孔洞。但是,青铜水禽上发现的泥芯撑,仅有少部分露在铜胎表面,后经铜片补缀,而大多数芯撑并没有漏出铜胎表面(图23、图24)。所以,对于青铜水禽上发现的芯撑而言,应该是在制作泥芯的同时,将预先单独制作好的泥芯撑埋入泥芯中,而并非像通常所知的古代失蜡铸造中的金属芯撑一样,是在泥芯和蜡模制作完成之后从蜡模外部插入的。如果使用泥质芯撑,在陶范铸造或直接失蜡铸造过程中完全可以在泥芯表面直接制作芯撑,而完全没有必要先单独制作泥梗,再在制作泥芯的过程中将其插入(或埋入)泥芯,因为较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