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_陶维兵.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55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_陶维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_陶维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_陶维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 年 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陶维兵,赵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摘要:城市的兴起发展与河流水系变迁关系密切,并在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汉口城区的发展与城市防洪、水系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建筑形态、仪式性展演、日常生活化实践,都揭示了清初汉口城市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做好城市水文化建设,应重视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水文化宣传普及和推进水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关键词:汉口;水文化;建筑;仪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陶维兵(),男,湖北麻城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史,:

2、。通信作者:赵煌(),男,湖北蕲春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城市发展变迁与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学界关于水文化环境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已有一定研究成果。郑晓光认为水资源是巴蜀水文化形成的基础,为水利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郑晓云认为城市水文化是构成长江水文化的既有核心要素。城市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是另一个热点。有的学者从湿地河流的视角探讨其对近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有的学者从风水观念角度考察城市水利建设和对城市水系的运用。这些研究对了解水文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城市水文化重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就城市而言,水资源除了提供良好自然环境外,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建筑风

3、格和仪式空间。通过对水资源与城市社会关系的考察,进而能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水文化对民众性格乃至城市文化生成的影响。目前在水文化研究领域中,有关城市水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社会生活层面的水文化考察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长江水系变动既给沿江城市带来航运便利,又对城市空间格局和民众生计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因而,我们有必要从城市物质形态和日常生活层面对城市水文化进行多维透视。笔者以文化学视角从长江水系变化与汉口城市演变关系入手,通过建筑形态、仪式性展演、日常生活化实践等多个维度揭示清初汉口城市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当今城市水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长江水系变迁与汉口城市的兴起汉口地区

4、因成化年间汉水突然改道后便于航行得以 兴 起,正 所 谓“汉 口 之 盛,所 以 由 于 小 河也”。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从硚口至堤口的袁公堤后,不仅挡住了水患,也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清代初期汉口已是“商贾毕集,帆樯满江,南方一大都会也”。袁公堤也演变成城市的核心主干道,以至于“但名堤街,几不知为湖堤矣”。清初汉口城市的发展也与玉带河建设有关。玉带河为人工挖掘而成,位于袁公堤外围,“由上路之大桥口起,直至路堤口,长十有余里”。玉带河建成后不仅增强了长江与汉江的联系,也刺激了水运贸易深入城市内部,推动了商贸和市民沿河聚集。在此影响下,清代汉口最大会馆 山陕会馆就坐落于此。玉带河还进一步塑造

5、了城市肌理,玉带河“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众多桥梁架于河上,不仅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便利,也强化了汉口与郊区的联系,为城市向河外拓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玉带河逐渐淤塞,城市空间开始跨过玉带河继续向北扩张。人们在河堤外筑房聚集,并发展出了新的城市街道。在此基础上,嘉庆年间汉口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与沿江平行的河街、后街、夹街、堤街四条主干道,其他街巷与之垂直分布共计 条街,条巷的城市街道网络。整个城市“地形如扫帚,上直而下广”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除玉带河外,后湖的出现也是城市水系的一大变化。后湖由汉水故道形成,位于汉口城市郊区,在玉带河的北面。清代称后湖为潇湘湖,俗名又叫黄花地。后

6、湖向南流分为两支,一支向东流入汉水称为杨林口,一支则“西南流”,由此看出清代后湖是与汉水连通的。水满之际,后湖十分辽阔,“东西数十里,平畴旷野,弥望无垠”。正因为后湖地理位置独特,景色优美,因而清初成为市民的游览胜地。纵观汉口城市的兴起和扩张,汉口城区的发展与城市防洪、水系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立之初,在三面围水的情况下,人们筑堤围地,后湖面积不断缩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用地。另外,为方便运输,人们在城市内部塑造出新的水系。在此基础上,城市空间逐渐扩大,并奠定了汉口最终的城市版图。汉口城市发展的演进过程反映出了水退人进的人地关系。水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建筑形态建筑因持久性保证了自身成为城市

7、文化变迁的记录者。因此,建筑可以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城市文化”。就功能来说,建筑除了满足基本需求外,还展现出了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城市建筑蕴含了独特的审美境界和风格。建筑风格既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也受时代审美的影响,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 境 的 影 响 在 汉 口城市 建 筑中 表现得 尤为明显。因航运贸易而兴盛的汉口,在整体上呈现出港口聚向型的经济特点。受港口经济活动的影响,城市诞生出了四条沿江平行主干道和与江面垂直巷道组成的街道布局。这种街道布局能够保证港口经济快速地辐射到城市内部,由此带来的是地价的分层。以晚清汉口为例,靠长江最近的“河街地段其价格方最

8、少在 两”,而距离江边较远的夹街地段“最高每方 两”,到玉带门一带,“便宜的地段每方 两”。土地价格分层的特征正是受港口经济的辐射所致,并进一步影响到房屋的建筑形制。一方面,地价昂贵和分层性特质促使汉口房屋整体上呈现出又窄又长的大进深建筑形制。因此,汉口街面的房屋“一面通常很狭窄,与之相适应,其进深就很深”。不仅民居如此,就连商业建筑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以清代最大的会馆山陕会馆为例,年(光绪二十一年)山陕会馆改扩建完工后,其“前宽十八丈六尺四寸,后宽二十三丈零九寸,右深共二十九丈一寸”,左边由于与其他房屋相连,深度达“四十丈零五尺五寸”。汉口建筑呈现狭长状的特征正是城市经济与长江互动所致。另一

9、方面,它还影响着建筑的外观。由于土地紧张,地价昂贵,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人们便想方设法增加更多的建筑面积。为此,汉口的房屋往往修建得比较高大,城市整体上给人以“房屋高、街道窄”的感觉。就商铺而言则表现为一种骑楼的样式,通常情况下商铺一般都为两层,而上面一层的造型 便 是 骑 楼,它 是“向 外伸 入 公共 道路的 上方”。这种房屋构造一方面保障了街道的畅通,同时又最大限度利用了高层的空间。尽管这种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 卷筑构造没有给通行造成困扰,但实际上占据了街道的上空,因此不可避免影响到了街道的采光效果。以衣服街袜子街为例,因房屋的遮挡,街道整天都如处在阴霾当中。客商要买衣服和袜子,都

10、要“须向离朱借眼来”。除骑楼建筑风格外,汉口城区还广泛存在吊脚楼形式的房屋。汉口地势较低,四面环水,正所谓“汉河前贯大江环,后面平湖百里宽”,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蚀。因此,一般房屋会建在高地。汉口整个城市当中,经常用“墩”或“垸”来命名地名。“墩”的意思就是高出地面的地方,由此看出地势高的地方是人口首先集聚之地。不过就整个城市而言,更多的地方则是低洼之地,河流湖泊纵横。随着城市用地需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众多低洼之地也被用作盖房。为防止地面受潮,整个房屋的地基都会抬得很高,由此汉口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建筑风格。清代诗人赵有成乘船行至汉江头处,看到汉口尽是“泽国舟为市,人家竹起楼”,这无疑给人一种水乡

11、泽国之景。事实上,除了沿江一带,后湖湖堤处的吊脚楼也比较集中,正所谓“河坡江岸后湖堤,多少人家构木栖。一样楼台夸近水,前河清泚后湖泥”。这种建在水上的建筑,仅由木桩支撑,地基非常不牢固,房屋也倾斜得十分厉害,常常会成片倒下。节日的狂欢:水文化中的仪式性展演仪式性活动是展现城市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王笛认为城市街头之类的仪式性庆典表演,“总是强烈反映出地方文化的特色”。与成都街头文化不同,河湖水系是汉口特有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上举办的端午节等节日庆典,展现了汉口特有的地方文化。后湖、杨林口、汉江一带,每到端午节前后,人们便会聚集于此举行划龙舟比赛。后湖地区的龙舟赛常常鼓声阵阵,在汉口“极一时之

12、盛”。除了后湖外,杨林口处“为更甚”。杨林口的庆祝活动从五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十八日。节庆期间,汉口民众用剪纸制作成龙船,“鼓钲爆竹,灯火喧阗,昼夜不辍”。另外,当地的龙舟竞渡最为热闹。通常是“数十人驾一小舟,疾如风雨”,鼓声人声连成一片,而岸上“观者如堵”。除了有龙舟比赛外,附近还有青年男女乘坐在用青蓝色帐幕装饰的游船上“佳肴笙歌,出游助兴”。热闹的场面除吸引普通男女观渡外,甚至一些歌伎名角儿也流连其中。年的端午节,范锴同黄心鑫、方岩夫等人一起观看竞渡。当日游人众多,伴有管弦之乐的大小船只“盈于江口”,并见“歌郎韵卿隐约于邻舟翠箔间”。汉口民众对端午节龙舟赛的追捧可见一斑。汉江也是人们

13、常常举办龙舟赛的地方。竞赛的龙舟有专人出经费建造,被称为标船。每个船上都有水手四五十人不等,分立两层,站着的水手使用长桡,坐着的使用短桡,正所谓“舵手篙共逞奇,桨声要与鼓声齐”。龙舟上除了划船的人外,还有一人立于仅可立足的七八尺高凳上,“手持长柄令旗,左右指挥”。龙舟经过米厂时,岸上还有彩台演戏热闹异常,真是“船来船去都热闹,一回吹打一回鞭”。竞渡场面不仅刺激,两岸观众助威的气氛也非常浓烈,正所谓“万桡齐举水飞空,两岸暄呼助势雄”。汉江的龙舟赛一直持续到傍晚才会散去,只剩下“小河一片夕阳红”。节日的举办对市民来说,具有重大的情感意义。参与端午节日,市民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在节日的狂欢中

14、制造着城市文化。持续半月的汉口端午节庆祝活动,民众为之疯狂,“极工穷巧尽欢娱,游民废业事厥役”,有的民众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来筹措贡品。龙舟竞渡开始后,在哀弦的伴奏下他们纵情牛饮,挥舞长旗敲击大鼓开始渡江,仿佛战斗一般。饮酒时市民们也表现出洒脱的一面,“醉来怒骂老挥拳,盘簋壶杯飞瓦片。明日酒醒仍兄弟”。水文化在民间仪式中的展示,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水的信奉与崇拜”,展现出了汉口民众豁达的社会心态。新娱乐场景:水文化中的日常生活化实践河流水系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口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空间。以汉江、后湖为代表的河湖构成了清初城市重要的娱乐场所,在与民众日常 生 活 的 勾 连 中,逐 渐 形

15、 成 了 城 市 的 娱 乐文化。一方面,城市连通的水系为市民开辟了新的观光线路。玉带河与汉江相连,市民从玉带河出发便可直达汉江和长江,这为人们欣赏两岸景色提供了便利。清初汉口市民中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便是夕阳西下时租条小船乘船纳凉,正所谓“水涨平湖景第期陶维兵,等:清代汉口城市水文化的多维透视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士塘买棹弯桥口,一路乘凉到小河”。事实上,这种娱乐方式在各个阶层都广受欢迎。每当风平浪静之时,梢工舵妇们“悠游自得,隔岸大别、晴川,巍然在望”,而稍有学识的人则会“载酒携琴,溯洄上下,往复流连,乐而忘倦”,颇有古风之义。另一方面,以汉江故道所形成的后湖一带形成了城市主要娱乐区。后湖通过

16、玉带河上的桥梁与市区相连,由于城区土地昂贵和房屋密集,后湖地平广阔,风景秀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主要的娱乐场所,“骚人逸士,估客寓公,无不流连光景”。人们在后湖主要从事以下几项活动。一是观景。后湖是“汉上胜概也”,因四时美景各不相同,令人游目骋怀。早在明嘉靖年间,官方 汉阳县志 中就有“后湖八景”的记载。到了清代,后湖依旧是城市的风景名胜之地。每到春季时,后湖“黄花烂漫,千顷一色”,这种景色“惟汉上有之,他处所罕见也”。正因为如此,后湖成为汉口市民初春踏青的好去处,正所谓“车如流水马如龙,未怕春寒料峭风。相约潇湘湖上去,踏青先看燕儿红”。而炎热之际,人们便会在晚上月影斜疏之时,“驾舴艋之轻舟,拂蒲葵之小扇”携酒相聚,“彻夜达旦而归”,正是“菱叶风清湖水泛,酒船何日不笙箫”。夏秋之交,受江水影响,后湖烟波千顷,此时“鸥侣相随”,“渔歌互答”,颇有一番鱼米之乡的景象。到了冬日,后湖“水涸沙平”,辽阔壮美,人们或弯弓射箭策马奔腾,或跨牛背横吹短笛自得其乐。后湖四时不同的景色,丰富了人们的多样化娱乐需求。二是品茶。后湖一带饮茶之风,兴起于湖心亭茶馆,至清代初期已发展出涌金泉、第五泉、翠艺等众多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