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荷塘月色素材思悟心灵的荷塘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着,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是超然的。他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
2、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朱自清的骨气凡是念过中学的都读过荷塘月色,而凡是读过荷塘月色的都知道朱自清其人。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生于江苏。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1931年留学英国,翌年学成归来,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后到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由于不满于国民党的统治和镇压民主,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运动。1946年10月,拒领美国援助的面粉。1948年因胃病严重而不幸去世。为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一
3、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泰斗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
4、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小试身手参考以上素材,请以“我眼中的朱自清”为题,写一个作文段落,要求夹叙夹议,30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我眼中的朱自清您是这样的一位先生,春华秋实,温文儒雅。在您的笔下,永远流淌着汩汩的秦淮水和笼着月光的荷塘;在您的文字间,永远伫立着老父默默的背影和春日暖阳。永远的清华先生,匆匆离去的才子,您就是我眼中的朱自清。世人给予您的评价极为优秀,提到您,往往赞不绝口。您对赞美往往漠然,对矫情夸大非常厌恶,只辛勤耕作于自己的文字里。您不认为自己有多么华丽,不认为自己的文字有多么优秀,只以为自
5、己是一名先生,一位父亲,一个用拙笔写文、写诗的普通人。清者自清,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拒领美国人的救济粮,义无反顾,正气浩然!最后一声叹息,淡香疏影的几笔,用墨水,用白纸,捧出了你澄澈的灵魂。您就是我眼中的朱自清!1高考源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我”是一个“文人”。作者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作为文人的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观点二:“我”是一个中庸的“懦夫”。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
6、、安逸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来朱自清的思想是矛盾复杂的,他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抗争,所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懦夫。观点三:“我”是一个时代的“平民”。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
7、谈你的认识。我的答案:答案(示例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示例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行。3高考源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
8、,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衷。你的观点呢?我的观点: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
9、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
10、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袒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11、这个画家的人物画,粗中有细,拙中见巧,别有风味。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难以预料,用安之若素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往往会享有一片安静清新的心灵天地。在解救因山体滑坡被困群众的过程中,救援队及时公布救援情况,并向自发参加救援的大学生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尽了绵薄之力。A BC D答案D解析脍炙人口:比喻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为人人赞美和传诵。使用正确。含情脉脉:形容含有情感,默默表露的样子。(多指爱情)。使用正确。如坐春风:犹如置身于和煦的春风之中;比喻与人品、学识好的人相处,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诲。望文生义。别有风味:指另有一种情趣或特色。使用正确。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12、。句中为“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故此处应用“随遇而安”。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此处谦敬失当。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朱自清的文体美,有人说是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而是包括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在里面。B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提高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司机的安全意识。C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D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答案D解析A项,搭配不
13、当,“不只是”与“而是”不搭配,可将“而是”改为“而且”;B项,动宾搭配不当,“提高”不能与“力度”搭配,改“提高”为“加强”;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删除“因为”,并在“因而”后加“他”。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月夜原是神秘的、安谧的、凄清的,。,。,树多即可增进幽暗和谧静。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与其在歌吹喧阗、灯火辉煌的地方玩月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毋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赏月A BC D答案D解析“与其”与“毋宁”是一组关联词,故应紧贴在一起;中“幽暗”、中“阒静”又与中“幽暗阒静”相对应,故应紧贴后,
14、且中的“树多”又与最后一句的“树多”衔接紧密,故排除A、B、C项,选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做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把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
15、小弦、大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换句话说,。答:答案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他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于视觉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各横线处上下文的内容,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得出。语段总体上采用了总分的手法。要领起下文,再由“声音有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可知,可填上“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等类似的语句。要总结耳目相通的,与上文“听、触两觉有类似处”相呼应。可填上“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等类似的语句。从反面举例说明非通感现象,所写内容应总结上句。可填上“他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于视觉”等类似的语句。5请使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另写一句有意境的话。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答:答案(示例)虽然已是春天,夜晚的风却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