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至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底色与核心要义*余劲草张艳 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底色,它萌生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革命热忱之中,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接续奋斗之中。没有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初心,就不会有伟大建党精神,因而“人民”一词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理论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献身的精神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忠诚的高尚情怀
2、。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071(2023)01 0010 0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并深刻揭示了其历史地位,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价值旨归、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怀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本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选择。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科学真理是因为其真理性源于为人民求解放的价值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崇高理想是因为其崇高和
3、远大是基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归宿。这样的理论和理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本心具有思想上的高度契合性、行动上的高度贯通性、价值上的高度一致性,因而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奋斗的理论指导。(一)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真正为了人民而创造的科学思想体系,是真正看到人民主体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民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践行者。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宗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因为没能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规律,因而
4、绝大多数拒绝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历史的主体归于上帝、神或绝对精神。还有一部分哲学家看到了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看到的“人”仅是历史舞台上的英雄,他们用英雄史观来分析社会,忽视了在英雄背后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人民群众。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收稿日期2022 09 18 作者简介余劲草,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750021;张艳,博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750021。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
5、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更是人民的理论。就实践的主体维度而言,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民,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社会进步的变革活动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就人民的行动维度而言,人民的一切活动都必然是实践,人民想要实现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双重满足,想要成为创造历史的推动力量,其根本性、唯一性的途径就是实践。可以说人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实现了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群众求解放、求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萌发、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二)人民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领导力量任何政党都有
6、其特定的政治立场与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决定了政党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决定了政党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二者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同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 16秉持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其维护的必然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根本政治立场必然是人民立场,其核心价值选择也必然是为人民服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放在心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将人民群众放在最
7、高位置。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打倒国民派,拥护苏维埃”的号召下,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社会条件;艰难探索的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感召下,先辈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政治前提;开拓创新的改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影响下,改革先锋们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人民群众谋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物质条件。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依然为的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
8、产党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一刻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着“为了人民”的核心价值,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三)人民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将“人民”作为未来社会构建的主体力量,它极大地解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焕发出千百万底层劳动者的主动精神,为人民群众推翻旧的世界、建立新的世界提供了强大且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首先,这种力量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极大地解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纵观人类社会
9、发展历史,从奴隶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始终不变的追求就是实现自由和解放。但是,每一次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制度更替都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人”解放出来。这种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和牺牲之上的“部分人”的解放是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解放,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虚假的、有条件的解放。正是因为如此,处于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们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之中,直到共产主义的出现才让处于压迫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曙光。共产主义理想中那个“自由人联合体”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对劳动人民的真切关怀,它让劳动人民认识到了自身的地位、手中的力量,更将人民群众从“只能受人压迫”的思想
10、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其次,这种精神力量还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重铸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擘画了一幅新的图景,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不公,人人得以幸福,人人可追求自由。这样美好而又崇高的理想为黑暗中的劳苦大众点亮了远方的灯塔,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在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过程中,共产主义理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想为无产阶级注入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让人民群众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过程中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二、践行初心、担当使
11、命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奋斗初衷和党的发展方向出发,将党的初心使命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灵魂之问。这一回答极为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人民群众矢志奋斗的价值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人民从受尽压迫到追求自由,从生活苦难到生活幸福,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一)“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契合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从“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
12、有经济幸福”2 137的革命年代到“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新时代,为了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实践活动的价值起点和价值旨归,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始终是衡量一切的根本标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安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为了保障人民安全,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无我”的状态投入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建设时期,守护人民安全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头等大事。2015 年,也门情况危急,中国第一个派出军舰进行撤侨
13、行动,“中国人民不论在哪,祖国都能带你们回家”。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在此危急时刻党中央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国各地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初心,没有一刻不牵挂着人民群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人民利益,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带领和组织人民群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人民群众物质匮乏,中国共产党就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获得感;人民群众精神空缺,中国共产党就以供给高质量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
14、就以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抗美援朝”“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方案都将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全方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满足。革命年代,人民的幸福可能仅仅是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不受威胁;建国初期,人民的幸福是社会稳定、温饱不愁;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幸福是生活富裕,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幸福是坚实的物质保障、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论什么时期,不论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标准如何变化,中
15、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真切需求放在首位,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奋斗目标。(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遵循从 孟子离娄章句上 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身、家、国”三位一体观到 日知录正始 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利益观,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整体观,家国情怀已经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受尽凌辱的民族,它的人民如何能受人尊重?一个富裕强大的民族,它的人民又怎会受人欺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早已成为“共命运、共荣辱、共兴衰”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先辈们穷极一生的
16、追求,也是当代中华儿女们奋斗终生的期待,更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以长远的眼光所做出的战略规划。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牲、甘于奉献的根本推动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年代,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一方新天地的建设时期,在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改革洪流中,在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价值选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精神、以“满腔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情怀、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以“丹心未泯创新愿”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杀出一条血路”,让中华民族以不可逆转的势头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迈进。(三)“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柏拉图的 理想国 到莫尔的乌托邦,从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李汝珍的“君子国”,从孔子系统的“大同论”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几千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