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观察 2023年第2 期37Spotlight聚焦作为有着 3000 余年建城史、870 年建都史的北京,绵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是北京最独特的气质之一。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文化发展”自然是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注重赓续京味传统文化”“建议打造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大戏”“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讲好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文化故事”一则则有针对性、建设性、创造性的建议,为北京未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界别联组座谈会上,来自民盟界别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副
2、秘书长王勇强委员抢先发言,他建议在旧城改造中应该更加注重赓续京味传统文化。他表示,近年来,在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努力下,通过“疏整促”开展旧城改造,文物保护、文物腾退和文物活化再利用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栅栏、杨梅竹斜让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文 本刊记者 崔 晨 促进非遗传承、建设“三个文化带”、推动文化消费委员们的建言既顾全大局,又注重细节,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真知灼见。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据CFP38北京观察 2023年第 2 期聚焦Spotlight街、什刹海后背街小巷等一些地方,经过改造后,确实一改原来的破旧不堪景
3、象,却也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南国小镇”。虽然标志性古建筑焕然一新,但京味儿肉眼可见地变淡了。一条街巷这样,叫有特色;条条街巷都这样,就会带来审美疲劳。此外,腾退下来的文物建筑大都变成了小博物馆,发展比较受限,像京报馆一样成功的案例不多。王勇强建议,深入挖掘已经整治过的街巷、文物建筑历史,使历史传承与地域民俗文化、人文构思相结合,找出突破点,逐步调整,做好规划,使每一个文物建筑不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更加具备文物特性、个性和活力。“同时,以城市更新条例为契机,更好地平衡投入和产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和首都文化复兴。在不断加强地域文化的同时,尽量使还没有完成和即将完成的地方不再出现雷同的
4、情况。除了牌匾字号,还可以在其机理和人文上下功夫,重点植入老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使其具有北京特色,回归首都烟火气,擦亮文化金名片。”他说。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委员认为,历史建筑群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性要素,其在强风、地震、火灾等灾害面前极度脆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提升韧性。她给出三点具体建议:通过数字化手段动态感知历史建筑群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智能决策;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预警体系,在修缮的过程中实现低干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体系;引入数字采集系统,为历史建筑群的安全运营及参观受众提供智慧化服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承载
5、促进国家交往的角色。”对此,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冼海珍委员建议,搭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交流平台,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通;从整个城市角度,把控整体环境,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新文化建筑融合发展。更多委员将关注点聚焦在北京中轴线上。“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中轴线文化内涵本身的深度与广度提升,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来自致公党界别的中央新影集团文化历史事业部主任胡永芳委员说,应该把中轴线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中,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整体谋划布局,打造完整的多维度的关于中轴线的叙事体系。“身临其境才会从内心深处被打动,中轴线相关文化活动的主体不仅是中外游客,还应包括普通的北京
6、市民。”胡永芳提出,城市的文化最终是城市魅力的体现,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既是城市魅力的创造者,也是这种魅力的受益者和体验者,要积极策划及引导推动多种形式的中轴线主题活动,如打造中轴线的徒步周、文化一日游、亲子游等,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动环节。胡永芳的提案得到了刘学增、江宗盟、张景华、陶水龙、张琴琴、吴宜夏等 18 位委员的附议。委员们表示,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同时也蕴含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及中国生活方式,而这样一个在现实中鲜活存在的故事主体无疑是最能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的。“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讲好中国 注重赓续京味传统文化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北京观察 202
7、3年第2 期39Spotlight聚焦人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文化故事。”来自教育界别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委员建议创立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把中轴线变成中国向世界展现开放的窗口。着力打造“演艺之都”今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将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对此,政协委员也纷纷提出建议。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人民画报书画院副秘书长白景峰委员建议,应打造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大戏。“北京是祖国首都,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大戏,要有大格局、大思路、大文章。
8、我心目中真正的大戏应该像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开幕式一样,应该是一台史诗般的、反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实景演出大戏。”白景峰说。他介绍,这些年,许多地方纷纷推出了反映本土文化历史的实景演出,比如长恨歌 又见敦煌 印象西湖等,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好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成为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形式。北京目前基本还没有大规模的实景演出,外国人来北京旅游,白天可以爬长城、逛故宫、游览颐和园,但晚上可观看的文旅项目还不够多。打造一台史诗级、主题重大、规模空前、能够代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实景演出大戏,北京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北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导演、制作团队
9、,同时,有着庞大的游客市场。北京也不缺演出场地,可以对这些场所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实景演出大戏可以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证据良渚古城讲起,穿插炎黄传说、大禹治水、百家争鸣等,一直讲到新时代的中国人。演出主题要突出,脉络要清晰,将五千年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出来,打造成每年来京游客的必看大戏。”他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 演艺之都,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同样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委员感到非常振奋,“作为艺术工作者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我们不仅要出更多的戏,还要出好戏,有高度,才对得起北京这块金字招牌。”魏春荣说,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在传统戏曲、
10、曲艺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剧种都有院团集中在北京,京剧有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等,北方昆曲剧院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昆剧院团,还有梆子、评剧、曲剧等多个团体。”魏春荣说,要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她希望未来有更多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艺术院团来到北京集中展演,让它们在北京的舞台上发光发亮,也有利于扩大北京的文化影响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委员也发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呼吁。他认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软、硬件非常完备,文艺创作多元兴盛。“下一步应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的组织谋划,充分利用好北京所拥有的人才、空间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深化推进大戏
11、看北京的建设工作,搭建好文艺创作、展示与交流的广阔平台,推助更多门类丰富的精品力作走进观众视野。”他建议,应进一步突出“大戏看北京”的品牌引领作用,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切实抓好各艺术领域优秀作品创作,不断突破高峰,出大戏出精品。“还应完善奖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奖项等形式,对优秀作品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奖励,发挥好奖励对精品创作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凌云委员在提案中提出要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大戏看北京”品牌的行动和戏剧专项项目,致力于将北京东城的前门地区打造为“活着的北京人文城市名片”,以扩增“大戏看北京”的容量和广阔的市场影响力。促进非遗传承、建设“三个文化带”、推动文化消费委员们的建言既顾全大局,又注重细节,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真知灼见。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