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02摘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核心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人文科学的地位逐步提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两个维度,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人文科学具有塑造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话语体系与传播体系的独有价值;同时,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交叉融合过程中,人文科学具有深化整体认知水平与提升创新力的作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的基础教育,通过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改革创新高中人才培养方式,拓展学习的宽度与深度,构建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激发内在动力
2、和学术志向,为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石。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文科学;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2-0060-04马继征人文科学: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而其核心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应深究的问题。一、质量革命:新时代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全社会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思考。为此,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
3、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等系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基础学科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简称“拔尖计划”),并拟自2013年起,将与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纳入其中,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在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下火
4、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1。2018年10月17日关于加快建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0/202302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实施,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各个计划的实施范围,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力度,提升改革发展的质量内涵2。为进一步推动改革,科学选拔拔尖创新人才,202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开始实施“强基计划”。这项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并从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重
5、塑,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3。至此,从政策层面基本完成了拔尖创新人才从储备、选拔到培养的总体布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要率先实现创新与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2009年的计划1.0版本到2018年的计划2.0,其变化体现在扩大了专业遴选范围,改革了选拔方式,增强了各项改革举措的力度,其实质是培养视角的变化和人才观的变化,必将对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的一次“质量革命”。二、培根铸魂:人文科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体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两个维度,它的均衡发展
6、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4。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将学科专业边界从1.0版本的自然科学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就鲜明地提出,“形成完整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5。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反思正在于人格教育的缺失。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则首要强调“责任担当、志趣坚定、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等品格精神。教育何为?教育价值取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和首要问题。人文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
7、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6。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键在人。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缘起,从古希腊的“七艺”到中国古代的“六艺”,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以“修身树人”为核心,立足于人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人文社会学科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7,在启发民智、整合价值观念等方面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与文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经数千年依然灿烂的根源所在,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自信力
8、,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8。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9。人文科学可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青年一代,并将文化带入实践中,观照民生,传承和发扬文化。人文科学有利于形成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传播体系。人文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发现、表达、传播、挖掘、保存和创新文化,形成文化固力,实现文化贯通,形成文化带动10。中国的文科发展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竞争,产生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中国主张、提出
9、中国方案。因此,全面提升人文科学的思想引领能力、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未来才能够融入国际交流和深度对话中,积极参与多元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在世界舞台担当大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1/202302三、提振教育:人文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力量从“珠峰计划”到“拔尖计划”的另一个转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培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期竞争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精神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只有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才能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呼吁要促进面向复
10、杂问题的教育理念的转变11。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不仅在内部呈现出更强的综合性,而且面临着与人文科学开展更深度整合的内在需要和无限可能。新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传承经典的文化,还要推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变化并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这正是人文学科建设的时代意义12。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探索本质、发现规律13。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各学科之间不再是功能分化,而是机制整合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串联和互动关系。学科交叉融合是为了更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解决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因此,势必会呈现出卓越集群的形态,即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为攻克重大问题而在一个多元
11、框架下聚集、组合在一起,进行打破既有樊篱的尝试和协作14。自然科学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不断展现,人文学科则启发人对于生命、自然、未来等核心意义的关注。面对不确定性的升级,只有不断拓展思维宽度,才能够在混乱与复杂间划清界限,走出迷局。因此,人文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着不同学科的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从知识的研究范式来看,学科之间已经走向了高度趋同,此时任何变革所发生的原动力则更多来自于新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的知识超越力远强于技术模仿的超越力。而问题的提出需要更广博的视角和更强烈的好奇心,并迅速地融入新的知识环境与新逻辑,进而产生创新。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组成的人文学科能够将人的思维与想象带到他从未
12、去过的地方,实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延续,而是思想的跃迁。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孕育,才是人文学科的力量所在。四、人文素养培育: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责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强基计划”从形式上将人才选拔时间前置,选才于考生入学之前,突破了“珠峰计划”以新生入校后的二次选拔为主的选才方式15。这一改变所产生的更深远的“杠杆效应”在于以高考为契机,引起社会对基础学科的关注,打通高中与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的连续培养通道,进而引发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更深层次的改革。人文素养培育,则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中基础教育阶段需
13、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人文素养的提升将影响学生成长的高度与深度。人文素养培育与基础教育普适性相得益彰,在更普遍的学生群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博性,为创新人才“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筑底,才有机会让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人尽其才。增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历史的教育内容,制定具有鲜明人文色彩、厚重文化底蕴的学习内容,通过讲座、阅读研修课、博物馆研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秉持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锻炼自我、服务他人的主动性,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类未来重大挑战,提升责任担当的意
14、识。主动应对当前全球化与智能化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地区、跨国界的教育交流合作活动,既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更要注重在国际交往中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责任。通过这类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强调的人格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2/202302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16。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兴趣形成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通过题海战术培养出的学科应试能力与创新人才所强调的志趣、天赋、发展潜质等构成了一对矛盾,阻滞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基础教育需要促
15、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着力点。基础教育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重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实际生活为根据,围绕社会或科学问题组织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题讨论、小组研究等方式,突出“整合”与“探究”的高阶教学与深度学习,对内容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从基本观念上理解,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善在于根植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对于人与未来的关注。基础教育在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在于通过强化使命驱动、价值塑造、激发创新潜力、提升思维分析能力,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形成确定性的品格,为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石。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 划2.0的 意 见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