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智能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北部湾大学为例文/王玉军高等农林教育新时代下面对“三农”新生态(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负有重要使命,但是传统农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有明显不足1。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从 2012 年到 2022 年,我国农林院校培养了大中专人才约51万人,培养农科高级人才约 88 万人2-3。2018 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旨在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4。2019年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安吉共识”强调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加速推进”5;加快培养新型农林人才,构建新时代、新农科建设体系6
2、。新农科建设中,集中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一门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与方法的新技术7-10,人工智能“将可能从学科融合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1-12,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践教学等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3-15。一、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养殖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在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中,集中提到现代科学技术实质是涵盖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摘要:根据新农科的要求和多年对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引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提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1145”教改思路,即“一中心一抓手四路径五举措”的培养模式。希望对人工智能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提供
3、一些思路和参考。关键词:人工智能;水产养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受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JGY2022295)资助,广西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号:2022JGB268,2022JGA257)资助河北农业河北农业三农论坛5858图 1以学生为中心的“1145”教学培养模式图 2校企师生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团队技术,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正是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引擎,是一门模拟、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与方法的新科学技术。项目的建设思路是构建“一中心 一 抓 手 四 路 径 五 举措”的“1145”教学改革模式。一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新型水产养殖复合型
4、人才为中心;一抓手:以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核心技术为抓手,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四路径:在人工智能牵引下,通过校企协同、科教融合、学科交叉及专创结合四个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五举措:设置“人工智能水产养殖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建“校企协同+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落实“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培养创新精神;建设“人工智能水产养殖”新农科师资队伍。二、校企师生组建“校企协同+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以人工智能为抓手,通过第二课堂、校企联合项目等手段,组建校企师生创新团队。学生为创新团队核心,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参与
5、,形成共享、共担、共成长的较为成熟的创新团队。企业和学校导师一方面承担导师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又是创新团队成员,与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为解决共同的课题并肩奋战。学生是团队承担项目的主要策划和执行者,以完成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和校企联合项目为目标,发挥创新创业潜力,面向社会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创新性研究。强化农科生从基础理论、项目研究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团队至少包括一名企业固定导师和一名在校固定指导老师,每个河北农业河北农业三农论坛5959团队由36人组成,团队成员可以互相交叉,或是跨专业组建。校内外导师可以
6、采用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方式对团队进行指导,企业导师注重理论成果的实际运用,学校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结合校内导师的研究课题和专业相关企业的需求及实际遇到的问题,构思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围绕研究内容,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三、落实“教书+育人”的课程思政培养创新精神在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思政元素,适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学生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思政内容设计,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创业的思想。四
7、、建设新农科“人工智能水产养殖”师资队伍通过在学校和海洋学院开设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等手段,打造兼具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和跨学科专业整合,促进教师深入了解水产养殖技术的前沿问题和智能农业发展方向,掌握智能农业应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创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场景,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向学生传递人工智能创新理念和思维,推动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大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应用于现代农业中,把科研项目与推广农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贯穿研发全过程,借助智慧农业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搭建各类实践平台,赋能水产养殖
8、场景应用,推动大学生优秀创新项目转化,增强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参考文献:1 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2 王平祥,徐小霞,刘辉.转型与重构:高校“新农科”建设发展探析 J.中国农业教育,2020(4):54-60.3 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译丛 M.周伟民,吕长春,钱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 教育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大力发展“四个新”EB/OL.http:/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J.中国农业教育,2019(3):105-106.6 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EB/O
9、L.http:/ 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8 吴锦程.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基于自由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 J.中国农业教育,2018():1723,93.9 李召虎,胡瑞,曹震.强农兴农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8.10 周明阳.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N.经济日报,20180325(05).11 农业人工智能“混搭”出农业新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8(12):2829.12 陈劲,吕文晶.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重大转向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823.13 张海滨,姜璐,董维春.农林院校的现状、问题与特色基于25所高校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J.高等农业教育,2018():1625.14 刘进,吕文晶.人工智能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应对(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5261.(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河北农业河北农业三农论坛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