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_毕泗锋.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80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_毕泗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_毕泗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_毕泗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 基于“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毕泗锋 傅文亮摘 要 普惠保险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但长期以来学界与业界面临如何有效甄别弱势群体的研究难题。本文基于“风险感知”理论,使用保险公司 万份微观保单数据,以投保人收入、职业和教育三个代表性指标捕捉弱势群体特征,探究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规律。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在保险消费决策中存在较强烈的“未知风险”与“恐惧风险”感知,其保险总需求相对较低,但等量收入增加引致的边际保险需求(保险保障 收入)却相对较高。进一步,弱势群体家庭中的“中青年”或“男性”成员为被保险对象时,边际保险需求显著增强;弱势群体的边际保险需求存在地区差异,

2、经济与保险较为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其边际保险需求更高。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甄别弱势群体的解决思路,弥补了现有文献有关普惠保险服务对象研究偏窄及偏少的短板,研究结论可为政府普惠保险政策制定以及保险公司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关键词 弱势群体;风险感知;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 毕泗锋,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傅文亮,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 言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部分,在稳就业、保民生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重点群体的稳就业举措。普惠保险通过博施济众

3、、扶危济困,着眼于让更多人民群众更加及时、有效地获得保障,与共同富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是民生领域的重要政策选择。为此,应切实发挥普惠保险在兜底性民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关注社会特殊群体,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普惠保险的践行以对普惠服务对象的清晰界定为前提。根据孙蓉等()的观点,普惠保险应该服务于最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然而,如何在研究和实践中明确弱势群体所涵盖的范围存在挑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大都以农业保险作为普惠保险的代表性险种展开分析(尹晔等,;孙蓉等,),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农业保险的统计数据相对容易获得,而农业通常与相对弱势的农民相关联,农民的身份既

4、容易被甄别也不难被认可。但跳出农业保险,尤其是在保障型人身保险领域,要甄别弱势群体就面临巨大挑战。保障型人身保险以保障为主要目的,保费低、保障高,因而与投资型保险不同,通常更容易吸引到收入较低的投保人,但因为非弱势群体也通常配置保障型人身保险,因而从中筛选弱势群体并非易事。还有部分研究从小额保险切入对保险普惠性加以探究。然而,小额保险的“小额”主观性较强,其标准因地区、险种等因素而存在诸多差异,缺乏易辨别和被认可的特征。目前针对小额保险的有限研究多侧重于经验描述(吴剑等,;高峰和王珺,),或者主要依赖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雎岚等,)。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商业保单数据中投保人的关键个体特征信息(收入、

5、职业和教育)对保险服务 保险研究 年第 期 .对象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甄别,借助风险感知理论的两个维度对弱势群体保险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购买保障型人身保险时对“未知风险”与“恐惧风险”感知更强(即消费决策时担忧顾虑更多),保险总需求较低,但边际保险需求更高。被保险对象为家庭中的“中青年”或“男性”成员时,弱势群体的边际保险需求会更高;而且,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因弱势群体所在区域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和保险发展较为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例如城镇地区(相对乡村地区),或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山东省),其边际保险需求更高。二、文献评述已有文献围绕“普惠保险弱势

6、群体的实证甄别”以及“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理论”两个重要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本部分对此进行总结和评述。(一)普惠保险弱势群体的实证甄别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子系统,被认为是提升社会低收入弱势群体风险防范能力、解决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金融工具。.()、()等在研究中提到,普惠保险尤其有利于低收入群体或弱势群体利用保险机制保障生产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在推行普惠保险时,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普惠保险的服务对象是谁,如何界定?孙蓉等()从罗尔斯主义公平观出发,认为普惠理念“最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公平内涵,是确立普惠政策目标和评价政策对象是否精准的

7、重要前提。假设我们同意孙蓉等()的观点,那谁是“最弱势群体”的成员呢?通常而言,人们容易想到社会中从事低端服务业或收入较低或没有社会保障的成员。按照这个逻辑,在我们国家,农民是最容易被界定为弱势群体的,尽管农民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在近些年获得了极大地提升。因此,与农民相关联的保险如农业保险就很容易被界定为普惠保险涵盖的范围。梳理文献发现,关于普惠保险实证性的研究,大多以农业保险为例展开分析(聂荣等,;叶明华和汪荣明,;孙蓉等,;尹晔等,;张伟等,)。然而,跳出农业保险这一特殊险种,现有文献更多依赖定性研究方法以及经验总结方式进行归纳梳理,例如在小额保险领域,肖弦弈()、林熙和林义()、李琼等(

8、)分别对乌克兰、印度、菲律宾在保险发展中的经验进行解析,并提出发展普惠保险的相关建议。针对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部分学者尝试使用调研数据对普惠保险中的弱势群体加以甄别。例如,雎岚等()、初可佳与孙建()基于调研数据,探究了农民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数据匮乏的障碍,因此,这些基于调研数据的研究在“甄别弱势群体”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是,需要指出,调查研究的成本通常较高,导致调研数据样本量偏小,样本代表性也不够理想,因而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推广受到较大局限。依赖公司保单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但公司保单数据的获取本身也存

9、在困难。(二)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理论在社会学意义上,弱势群体即社会脆弱群体,它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显而易见,弱势群体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季艳霞,)。年第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第一次正式提出“弱势群体”一词。随后,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等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开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学界,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

10、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申曙光,;李亚青与罗耀,;杨方方,),其基本的群体特征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钱再见,、)。本文沿用了学界关于“弱势群体”的这一概念。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 作为社会的特殊性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围绕弱势群体就业保障、信息获取、公共服务等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陈东和刘金东()研究了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发现严格的劳动保护并不能很好地弥补市场机制带来的待遇差异,无法有效满足弱势群体的就业需求。陈婧()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需求,认为信息环境因

11、子、信息素养因子、公共信息服务因子和经济因子显著影响弱势群体信息需求,而图书馆在保障弱势群体公共信息获取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洪伟达,)。许婧雪等()采用居民主观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四类弱势群体的公共设施需求结构,发现公共设施之于弱势群体的可达性存在区域差异,并提出了针对可达性较差区域的空间识别方法。近年来,关注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文献激增,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人身保险按照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保障型和投资型人身保险,其中,保障型人身保险以保障为主要目的,可进一步分为定期寿险、意外险、疾病险等。保障

12、型人身保险主要用来解决疾病或意外导致的死亡、伤残带来的经济困难,与投资型保险相比,其更能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往往是消费者优先配置的保险类型。本文实证过程中将以意外险和疾病险这两个代表性的险种展开分析。在已有文献中,龚锋和周俊涛()、许闲()等学者的研究早已证明,意外险和疾病险这两种保障型人身保险,对稳定家庭生活和企业经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回归保障本源的行业认知下,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呈现“聚焦保险保障功能、弱化保险理财性质”的特点。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消费者独有的需求点以及保障型保险的特点,以经验总结和实证方法分析了意外险和疾病保险的发展。例如,和()研究了劳动者意外险

13、保额设定和保全人力资本、保险索赔等重要议题,发现劳动者会通过设定合适额度的意外险保额保存其人力资本;张鉴美等()、王冬妮()、余建明()分别以旅游短期意外险、互联网旅游意外险、分散性意外保险为例,探究了意外险投保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保险公司发展的良好建议。马达()对比分析了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疾病险发展情况,认为保险公司关注客户实际需求和个性化体验要比增加产品数量更有价值。刘家瑞等()、许闲和杨昊()等学者则分别从保险产品费率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对疾病保险的条款可读性、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减弱或降低消费者面临的产品“鸿沟”,正确认识和理解保险产品提供了有益参考。梳理发现,

14、这些研究更多的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保障型人身保险的需求,并未特别区分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因而,在理解消费群体中所谓的弱势群体保障型保险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理论模型研究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即这些理论模型中的代表性主体()并未触及“弱势群体”。例如,()、朱文革()等学者所构建的人身保险需求模型,使用连续时间动态优化工具,探究个体消费效用以及遗产效用最大化目标下的人身保险需求规律,从模型中针对个体的讨论中看不到对弱势群体的描述。()的研究视角不同于(),转为以家庭为单位,从家庭中其他成员(未成年子女和配偶等)的需求出发探究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问题,对代表性消费者假设进行了拓展。但 ()评价认为,()

15、的研究与传统个体视角的研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人身保险产品用以满足生存者的需求。在我们看来,这些理论探索虽然推进了我们对消费者群体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的认识,但其仍未解决对消费群体中“弱势群体”保险需求的有效刻画,仍需学界继续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从商业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保障型人身保险需求的文献,并未引起主流研究的关注。梳理文献发现,()的风险感知理论(,),在解释人们消费行为方面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新视角,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界对个体或家庭保险需求的研究文献,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弱势群体的保障型人身保险消费决策行为。针对风险感知的研究最早始于(),后经过()、()、()等人修正完善,

16、逐渐发展为研究消费者购 保险研究 年第 期 .买决策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消费行为本身导致的不确定性(如产品技术细节不清楚、退换货、售后服务等)产生某种消费心理负担(风险),从而最终阻碍其购买和消费行为。部分学者将该理论用以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王颖和李英,)、网络购物(赵冬梅和纪淑娴,)以及投资行为(曾建光,)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相比,保险是一种“即时付费、未来服务”的跨期风险分配产品,更是一种知识密集型金融产品,消费者在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其购买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心理担忧,对教育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因而,以 理论分析弱势群体风险认知、感知等相关问题,将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发现。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针对学界在“有效甄别普惠保险服务对象”上的研究困境,尝试以保险公司的保单大样本数据为基础,抽离甄别出“弱势群体”,并进一步对该群体的保险需求作讨论。以公司保单数据中的个体特征来甄别弱势群体,虽然难以完全避免样本代表偏误问题,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学界面临的甄别难题。第二,侧重于对弱势群体保障型人身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