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_林泰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98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_林泰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_林泰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_林泰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关注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开放性教学样式研究”()作者简介:林泰然,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培训、美术创作实践研究,:;潘忠泉,北京市第 中学高级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管理研究。: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林泰然,潘忠泉(北京教育学院 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北京市第 中学,北京)摘 要:为解决当下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有游无研”“多游少研”“低幼化”等问题,将新时代美育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学美术课程中,基于新时代课程融合理念,遵

2、循理论学习研学实践自主探究的逻辑,构建了三段融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研学行前阶段,掌握绘画鉴赏知识和研究方法;研学行中阶段,开展微课和研学实践活动;研学行后阶段,组织课题探究与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实践反馈,该课程模式能凸显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适应 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符合新时代美育要求的高素养人才。关键词:美育;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研学课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并取得显著

3、成效。为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并要求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美术博物馆是人们与艺术文化沟通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研究的重要学习场域,开发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是提升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拟将新时代美育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学美术课程,初步构建研学行前、研学行中和研学行后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以进一步

4、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一、研究缘起 (一)响应新课程理念与综合实践育人的时代要求博物馆研学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和教育活动的新形式,具有课程性、开放性、探究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年教育部等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将旅行研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

5、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统筹和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年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进一步为艺术类课程教学明确了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核心素养、课程形式、课程内容,并且细化了课程方案中的具体实施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育人非常重视。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综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与新模式,以回应国家教育战略与时代要求。(二)回应校内教育对博物

6、馆研学课程的实践诉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早在 世纪就被部分欧美国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我国中小学自 年开始逐步开设博物馆研学课程,实践成效已初步显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但其中也存在许多尚待探究的问题。如目前博物馆研学课程由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博物馆单独或联合组织完成,但各主体对于博物馆研学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式:校内教育主导的研学课程设置相对比较专业,但很多是以完成课题研究与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侧重博物馆体验、美术现场鉴赏等,尚未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存在“有游无研”或“多游少学”的问题;博物馆主导的研学教育项目虽然有藏品优势,讲授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更加丰富

7、,但由于课程研发人员不了解学情,讲授人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导致研学课程同质化严重,并且多数呈现“低幼化”倾向,体验性和探究性不强;校外机构主导的博物馆研学课程由于缺乏监管,商业化倾向严重,同时校外机构虽然擅长多元化、兴趣化教学,但是对于课内课外知识不能进行有效衔接,未能发挥出研学活动应有的教育作用。校内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其本位职责是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突破当前博物馆研学的困境,需要学校精准聚焦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审美差异,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形式与教学内容,以真正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所在的团

8、队依据新时代美育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原有的中学美术课程基础上建构了三段融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通过精准聚焦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立真实的主题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二、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特征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校内教育的视角对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实践进行了考察。魏雅平团队提出以目标导向设置研学单元课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但其提出的课程实施环节存在重视结果轻视生成性知识的弊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黄姣积极考察学情,以教育学的视角,通过塔巴课程模型理论建

9、构了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博物馆研学课程,但其提出的课程实施侧重博物馆研学的行中教育环节,对于研学行前与教材的知识衔接以及研学行后生成性知识的补充涉及不多。中南大学刘灿姣教授从数字化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馆校合作提升研学旅行的实效等建议,这些为博物馆研学的虚拟途径提供了有益参考,但缺乏现场实施课程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从学校管理、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层面对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实施现状等开展调研,了解课程的实施困境、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的实际获得和对未来课程的期待。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意见中所提出的学校美育工作要“

10、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等具体要求,笔者团队将原有的中学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进行延伸,将语文、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纳入博物馆研学课程中,以博物馆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枢纽,构建社会实践和美育体验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式,包括项目式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科融合教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小课题探究、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课程模块和内容(图)。课程设立了研学行前、研学行中和研学行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确立阶 第 期 林泰然,等:三段融合

11、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建构及应用段主题,围绕主题从理论学习研学实践自主探究三个环节进行综合探究。每个阶段之间注重知识的关联与延续性,但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现场实践活动获得其他多种能力。三阶段的充分融合保证了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图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 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与原有的美术“综合探索”领域课程相比,突破了学校、课堂和教材的限制,向着人文、艺术和生活等领域延展和突破。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依据学科知识点设计课程,在内容上关注单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呈现的是前人已

12、有的知识和已经固化过的经验,难以与当前信息时代对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而三段融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则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以美术学科为基础,融合其他学科的关联知识,实现知识的贯通,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多样化、自主性、多维度地学习知识。从教学形式来看,传统美术课教学过程有固化的程序、环节和步骤,而三段融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则是将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学科实践活动与深度学习等教学形式进行充分整合,呈现一种开放学习的态势。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在逐次递进的美术与人文类通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开放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掌握探究性学习

13、的思维方法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在此过程中,“研”是目的,“学”是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中学习,逐步理解美术、人文、科技、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从教学产出来看,随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提出,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不再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旨在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综合素养。因此其教学产出也由以往的“作业作品”转变为“课题作品展示”的形式。教师首先围绕主题设定研学通识内容并预留可探究的课题,进而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通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以及最终的研究报告和文创作品得

14、以体现。三、三段融合的中学美术博物馆研学课程模式的实践应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美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考各学科试题中涉及中国古代艺术的知识越来越多,分值占比也越来越大,且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而中学是学生思辨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关联融合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要多角度、多形式地持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使其得到美的浸润。以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为例,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审美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如果单纯运用品评法来赏析则会使学生感觉不甚明了。为此,结合前期调研结果,笔者团队开发了“艺术的品格 中国古代

15、人文精神”博物馆研学课程,研学场馆选定为天津博物馆的清代前期和清代中期绘画特展。学生可以通过清代不同画派因时代变迁、情怀各异而导致作品的风格、笔墨情趣、画面的构成图式的不同来对绘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更加深入理解画家和作品的艺术格调。对这一课程,团队重点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引领学生在现场的美术鉴赏过程中完成审美体验,最终获得对中国优秀传统审美品格的多维度感知能力。二是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通过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积累审美经验,帮助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三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与转换能力。运用小课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16、年题研究和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实践,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内化为学习的能力,帮助其进一步理解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价值之间的关联性。依据上述三个课程目标,将这一研学课程的行前、行中和行后三个教学阶段按、课时进行分配(图)。每个阶段围绕“艺术的品格”这个课程核心主题,以探究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嬗变为研学总目标,按探究情境设置不同的课程形式,包括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科融合教学、研学实践活动、即时性微课、小课题探究、文创产品设计等。学生在研学行前阶段聆听专家讲座,选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积累相关背景知识;在研学行中阶段通过指导教师的即时性微课讲授,借助沉浸式和体验式审美着重感知艺术的品格;在研学行后阶段依据其研究计划进行小课题探究和创意实践活动,最终完成研究报告和文创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并进行展示交流。图 “艺术的品格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博物馆研学课程 (一)研学行前阶段:掌握绘画鉴赏知识和研究方法首先,教师通过挂图、课件、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对“绘画的格调 绘画的四品”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进而对照学习单详细讲解人文学科必备的研究方法并示范具体的课题选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