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HANWEISHIRENDESIXIANGLICHENG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孙生 白笑天著图书在版编目(悦陨孕)数据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孙生,白笑天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12ISBN 978-7-227-04912-8玉.淤汉域.淤孙于白芋.淤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中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代 郁.淤D691.71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259527 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责任编辑贺飞雁封面设计石磊责任印制李宗妮地址银川市北京东路 139 号出版大厦(750001)网址http:/网上书店http:/www.hh-电子信箱邮购电话0951-5044614
2、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印刷装订宁夏捷诚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定 价38.00 元出版发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开 本880mm1230mm1/32印 张10字 数260 千印刷委托书号(宁)0009117印 数1000 册版 次2011 年 12 月第 1 版印 次2011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227-04912-8/D 36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前言汉末是个不幸的时代,战乱纷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汉末又是个值得骄傲的时代,思想家、政治家层出不穷,谋略纵横捭阖,大有春秋之风。对于汉末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曹魏的研究,而
3、三分天下终于统一于魏,且魏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汉末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即是汉魏政治。本书研究士人既有盛汉时人物,又有汉末人物,从这个层面上看,就将本书定义为“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对待学问的研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在史中求史识”的方法。本书的研究,即是对这种方法的学习运用。因此,有些地方也能探赜索隐、发微求证,至于结论,还有待读者自己见仁见智。目前,对孔融之死、杨修之死和祢衡之死的研究者较多,观点也大致相同,但从汉末乱世这个独特政治背景出发,探究汉末士大夫与兴亡变迁的社会政治的冲突,揭示士大夫的乱世思想矛盾和内心痛苦,更能够深层次探讨他们的死因,从而展现了波谲云诡的汉末政治风云。对于曹操
4、的用人思想,一般都认为他唯才是举,但没有考虑到他用人思想中的儒、道成分,因而对曹操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刘备,历史上大都带有较强的倾向性,研究起来主观色彩较强,因而对于刘备较多褒奖。当客观的看待刘备集团的人才时会发现其人才确实是匮乏的。本书探究了刘备集团人才匮前言00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乏的原因:一是因为东汉末年的部曲制度盛行,刘备出身比较低微,家境比较贫寒,没有一定数量的部曲,因而很多人才被魏、吴集团所收罗;二是时势所致,当刘备集团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实力的时候,人才基本上被魏、吴集团收罗一空;三是刘备为寒门地主出身,为当时豪门地主看不起;四是刘备集团
5、标榜儒家并拘泥于儒家。因此,即使一些有才能但是道德不是很好的人诸如浊流人士,都被曹操收罗,鉴于以上几个原因,刘备集团的人才比较缺乏。从而展现了三国鼎立中刘备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书中对刘备与法正的关系、魏延是否谋反等问题也做了较为翔实的探讨,角度新颖,对于正确全面认识刘备集团具有重要的意义。“春秋笔法”是纪史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微言大义,褒贬人物是非得失,历来为纪史者所采用。历代对太史公的研究颇多,本文发微求证,对太史公的研究,主要通过太史公与汉武帝的矛盾,揭示了太史公用 春秋 笔法写作 史记 的原因,并通过 伯夷列传,对太史公的思想、心理进行了发微,发前人未发之覆。对汉武帝的研究,通过班固与大
6、将军窦宪外戚集团的关系和政治活动,揭示其不谈武帝武功的原因,同时也对班固的政治思想、处世哲学和隐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发微。本书探讨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不求静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而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动态地展示他们的政治思想、处世哲学和社会心理轨迹。在人物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选取重点人物作专题分析。在文章的写法上,不求统一规范,兼有正规的学术文体和随笔式的杂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汉魏士人的研究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对于他们的探讨永远不能停歇。我们期待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也希望我们的结论对大家能有所裨益。2011 年 8 月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HANWEISHIRENDESIXIANGLIC
7、HENG00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前言/001第一章孔融之死与汉末政治/001第二章杨修之死与曹魏政治/024第三章祢衡之死与汉末政治/036第四章论曹操的儒、法、道思想与政治统治/049第五章刘备集团人才论/066第六章为什么诸葛亮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078第七章从夷陵之败看刘备/089第八章论蜀国大将魏延/104第九章太史公与汉武帝的政治冲突太史公为什么要用曲笔发微之一/116第十章汉武帝对太史公的职责否定太史公为什么要用曲笔发微之二/120第十一章汉武帝对太史公的身心摧残太史公为什么要用曲笔发微之三/123第十二章 史记 是一部“
8、谤书”吗/133第十三章太史公以互见法曲笔发微/135CONTENTS目 录目录00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十四章 伯夷列传 是太史公写 史记 全书的大序/141第十五章太史公以伯夷、叔齐“求仁得仁”贬斥势利/161第十六章太史公以 伯夷列传 曲笔功臣之冤死/169第十七章太史公以 伯夷列传 曲笔佞幸之亲近/171第十八章太史公以道统领袖自居/198第十九章班固 汉书 武帝纪赞 为何不言武帝武功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一/211第二十章“燕然勒铭”的历史真相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二/214第二十一章王维笔下的“燕然勒铭”辨析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三/222第二十二章
9、两汉士大夫“尊崇节义,敦励名实”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四/226第二十三章从 窦将军北征颂 说起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五/230第二十四章“傅会权宠,以文自通”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六/235第二十五章躁进功利,不择时主班固处世哲学发微之七/238第二十六章“五德终始”之说对秦汉政治及文学的影响杂谈/243第二十七章试论 史记 与 汉书“酷吏列传”作者用心之差异/248第二十八章汉末大疫与士人心态杂谈/263第二十九章 陌上桑 杂谈/270附录一曹操“唯才是举”与汉末“综合名实”/275附录二曹操的法术思想与曹植失位/298后记/315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HANWEISHIRENDESIXIANGLICHE
10、NG00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每当读到 三国志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笔者总觉得曹操杀孔融有着复杂的原因。据 魏书 武帝纪 裴松之注引 魏书: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仇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绍以为公外托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这段话表明,袁绍与孔融之间有矛盾,想让曹操找个借口把孔融杀掉。曹操说,当今正是人人互相猜疑之际
11、,杀掉孔融,就不能招徕人才了。曹操没有杀孔融,反而批评了袁绍的不是。袁绍认为曹操“外托公义,内实离异”,就有些怨恨曹操。紧接着裴松之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臣松之以为杨彪亦曾为魏武所困,几至于死,孔融第一章 孔融之死与汉末政治第一章孔融之死与汉末政治00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汉魏士人的思想历程HANWEISHIRENDESIXIANGLICHENG竟不免于诛灭,岂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哉!非知之难,其在行之,信矣。裴松之认为曹操虽然表面上说不能杀孔融,可是孔融最后还是被曹操杀掉了,并且和孔融相类似的杨彪也差点没被曹操杀死,所以曹操是个言行不一的人。事情是
12、不是就这么简单呢?不是的,曹操杀掉孔融是在灭袁绍之后征刘表之时,那时孔融不光不支持曹操的统治大业,而且还反正统儒家,放荡不羁,因其影响很大,给曹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孔融之死,与汉末政治风气是分不开的,从孔融之死,可以窥测汉末的政治风气。这也是曹操不得不杀孔融的一个隐秘。一、汉末清流与浊流政治风气影响研究孔融之死,不得不首先交代汉末的政治风气。汉朝选举制度是举孝廉制度,特别注重名人对个人的评价,有时候名人的一句评价,就能立刻抬高一个人的身价。如名士桥玄评价曹操为“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曹操“由是声名益重”;许子将也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13、”,由此曹操的名气大震。在这种品评人物风气盛行的同时,东汉的正统儒家又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清流派,一个是浊流派。先说什么是浊流派。浊者当然是污浊的意思,主要指那些阉臣、佞臣,东汉宦官专权,清流与浊流的斗争更加激烈。清流派主要是那些自我标榜是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文人之士,坚决不与浊流派来往。因此,谁要是和阉臣、佞臣扯上了关系,就会从清流派下降为浊流派。像孔融、杨修、祢衡就属于纯正的清流派领袖人物,这一派的特点是绝对拥护汉朝的统治,时刻都想着光复汉室,但是由于是00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一章孔融之死与汉末政治文化人士,又标榜清高,不免落入“好名成癖”的深渊。
14、如 后汉书 党锢列传 记载: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俊为“八俊”。可见,由于好清名,则“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
15、下名士,为之称号”。就是孔融的出名也与名人的品评有关。后汉书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介绍了孔融出名的三件事情:第一,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门第高,是文化大族;第二,孔融幼有奇才,“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而孔融偏偏要去“欲观其人”,他就对门人说是李膺的“通家”,并且一语惊人,被名士李膺评价为“高明必为伟器”;第三,他是个大孝子,因救了张俭被官员察觉,与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刑,赢得了清名。这三件事后,孔融就出名了。三国志 卷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裴松之注续汉书 说:00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汉魏士人的思
16、想历程HANWEISHIRENDESIXIANGLICHENG融由是名震远近,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融持论经理不及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孔融是清流派的领袖人物,所以,他始终要保持自己的清名,不愿与浊流派为伍。他认为黄巾军起义,主要是没有做好教育工作,于是就“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但在那个天下分崩离析的年代,他的这种做法未免有些缓慢。为了保持清名,孔融在领兵打仗时就显得过分拘谨,往往不能标新立异,打破常规,不能取得胜利。三国志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