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_王团华.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311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_王团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_王团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31探 讨PROBING INTO探 讨PROBING INTO030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王团华江西万年县博物馆 江西上饶 335599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都是红土壤,水系丰富,气候分明,动植物繁盛。甑皮岩和仙人洞两者洞穴均为背风向阳,洞里或洞外有河流或泉水,取水方便,在上古时期都是沼泽之地,洞穴在一万年以前停止滴水和自然生长发育,洞内干燥适合生存居住。仙人洞陶

2、器的陶土最早利用的是粉砂质的淤土,内含肉眼可看到氧化铁结核和镜下可分辨的黏土团,这可能是附近河流里的淤积土。较晚还利用了一种比较纯的黏土,这种黏土可能就是仙人洞洞口采集。甑皮岩陶器最早利用硅泥质岩石,泥质岩是由含有大量黏土矿物,比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海泡石等,以及碎屑矿物和某些非黏土矿物组成,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的沉积岩,具有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干缩性、吸附性、吸水膨胀性等特点。甑皮岩二期陶器陶土包括粉砂质硅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粉砂质泥岩,基础材料种类增加,人类对陶土选择范围较大。到第五期陶土还增加钙质泥质岩。两者早期对陶土的选择有区别,仙人洞人是到洞口旁的河床上挖淤土、甑皮

3、岩人很可能就近取土。仙人洞主要是粒度比较大的粉碎石英岩石,较晚还使用细沙和陶片作为掺合料。甑皮岩掺和料早期也是粗大的石英颗粒。粒径两者都达到1一1.5厘米。甑皮岩较晚时还使用了方解石。两者在早期对掺合料原料上选择是一样的,有意识地选择石英作为原料,并粉碎。粗大的石英作为掺和料,对于陶器的制作,在晾干阶段容易引起陶胎的变形和开裂,显然两者都经历了陶器的原始初创过程。甑皮岩早期陶器是手捏成型,一般认为,手捏成型是陶器成型工艺的最早阶段。仙人洞陶器制坯成形和修整的工艺有多种,最早出现的条纹陶以斜接泥条的泥条圈筑法成坯,用平头齿形器在内外壁刮抹修整,留下了平行的条纹,器口压成锯齿状并在口部装饰一周由内

4、向外顶出的泥突,器形是直口的“U”形罐(釜)。条纹陶大多为深褐色,没有黑芯,烧成温度还是比较高的。随后出现的绳纹陶较早,也是掺和石英岩,以后又有以碎陶片和细砂为掺和料的做法,成形方式大都是竖接泥条的泥条圈筑法。仙人洞绳纹陶的修整方法有很多种,以扁绳拍打的方式为主,最早出现的是内外壁两面都留有绳纹的双面绳纹陶和双面粗绳纹陶,绳纹在内外壁的方向是相反的,器形大致与条纹陶类似,口部也有压成锯齿状的,完整的双面粗绳纹陶器在1962年发掘时出土过一件。稍晚的拍印绳纹陶主要是外壁留下绳纹的单面绳纹陶,这类陶器在内壁原也应有绳纹,但被抹掉,根据绳纹粗细的不同又可分为单面细绳纹陶和单面绳纹陶。其中单面细绳纹陶

5、都是掺碎陶片的,器形与双面绳纹陶很相似,在单面绳纹陶中出现的年代是最早的。单面绳纹陶既有掺石英岩和碎陶片的,又有掺细砂的,器形与上述有较大的不同,是一种有颈的鼓腹圜底罐(釜),出现的年代较晚。仙人洞还有一些是数量比较少的以缠绳棍拍打修整的棍拍绳纹陶、以绳子直接滚压修整的滚印双面绳纹陶和交错绳纹陶,它们出现的年代大致在双面粗绳纹陶到单面绳纹陶之间。仙人洞再有就是以缠绳棍滚压修整的滚印单面粗绳纹陶,从陶质到陶色都很有特点,制法也与其他类型的陶器不同,是以泥片贴塑法成形的,与单面绳纹陶的器形很像,也是有颈的鼓腹罐(釜),但束颈更甚,1出现在仙人洞东西两个发掘部位的B层,是仙人洞各类陶器中出现最晚的,

6、它的器形和制法已经同新石器时代中期彭头山文化的同类器很相近了。仙人洞数量比较多的编织纹陶陶质有掺石英和碎陶片两种,也以泥条圈筑法成形,大概以缠绕各种编织物的拍子拍打修整,有的内外壁都留有印痕,有的内壁又被抹平,器形是一种敞口斜腹圜底的深腹钵,年代大致与双面粗绳纹陶、单面细绳纹陶、单面绳纹陶共存。素面陶的数量不多,都是掺石英岩的,以泥条圈筑法成形,内外壁均被抹平,有的可以约略看出壁面在抹平前也有纹样(推测是编织纹)。素面陶在较早与双面绳纹陶同时的层位中就有发现,但均是比较细碎的小陶片,因此不能肯定它们是素面陶还是绳纹陶局部被抹平的陶2片,能看出形状的一件出于西部A层中,是直口斜腹圜底的深腹钵,口

7、部压成锯齿状。因此,编织纹陶和素面陶陶器很可能为盛器,而与条纹陶和绳纹陶的器类一一釜在功能上有所不同。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器从距今12000年延续到距今7000年,分属5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制陶工艺呈现不断进步的情况,可以看到陶器完整的演变过程。距今12000年到11000年,甑皮岩最原始的陶容器出现了,甑皮岩首期陶是敞口、圆唇、斜弧型的圜底釜,捏制成型,最厚胎壁达3.5厘米,属于陶器从无到有起源阶段的“陶雏器”;到距今11000年至10000年时,“甑皮岩”的制陶水平有了进步,制作的陶器从捏制发展为泥片贴筑,制作的陶器胎壁变薄,开始出现敞口、束颈、溜肩、鼓腹陶器,甑皮岩制陶技术跨过了创始期,

8、进入发展期,但还处于器类单一、器型简单阶段;距今10000年到8000年左右,陶器制法仍为泥片贴筑,但数量增多,高领罐、敛口罐和敛口釜等造型比较复杂的陶器开始出现;在距今9000年以后,甑皮岩高领罐出现了拼接成型,其领部与腹部分别制作,拼接成器,在领、肩相交处可见清晰的拼接痕迹;在距今8000年到7000年间,“慢轮修胎法”在甑皮岩出现,陶器数量大增,种类、纹饰增加,胎厚减小到0.5厘米,器形也逐渐变高,拼接分体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烧制温度升高,陶器类型从单一的釜到出现釜、罐、盆、豆、支脚等众多门类。仙人洞早期陶器与甑皮岩早期陶器两者之间都是圜底,这是早期陶器的共同点,可能和先民身边所用器物都

9、是圆的有关,比如葫芦植物,人类或动物的头盖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圆的物品。两者之间的早期陶器造型是有区别的,陶色也有区别。一个是直口和敞口的区别;一个是圆唇和尖唇的区别;一个是条纹和粗绳纹的区别。特别是口沿锯齿和泥突的装饰区别。还有成型方法的不同。仙人洞一开始是贴塑法,后期采用了泥条盘筑法。甑皮岩一开始是用手捏制,后面采用了泥片贴塑法,仙人洞早期陶器内外饰条纹,其后,内外饰粗绳纹;甑皮岩早期陶器在口沿处饰单面粗绳纹。烧造温度上也不同,仙人洞大多在600一840之间,甑皮岩首期陶未经250以上温度烧制。从制作工艺等不同上来看,仙人洞和甑皮岩早期陶器的发展之路并不见得是一个模式,两地陶器可能是独立起

10、源。一开始两者之间的功能是相同的,其功能当是作为烹饪器。在陶片上都发现有烟炱的痕迹,说明是用来烧煮。甑皮岩早期陶器时代和仙人洞早期陶器年代都不存在稻作农业,因此,陶器在这两个地区的3起源与农业基本无关。桂林地区陶器的出现与大量螺壳堆积的出现基本同时,为证明甑皮岩陶器起源与人类采食螺、蚌类水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当地文物部门作了一些实验,假如不砸碎螺丝外壳,即使用铁钉、锥类器物也难把肉挑出。但是,这些螺、蚌一经加热,则极易把肉挑出。所以,桂林地区陶器的出现很可能与采集螺、蚌作为主要食物有关。仙人洞早期陶器出土于距今2万年的3C1B层,同层位伴有大量的鹿骨,据哈佛和北大学者的研究认为,早期陶器的出现,

11、是为了把鹿骨里的骨髓通过烧煮,而容易分解出更多的营养,骨头里面有大量的胶原蛋白,通过煮骨头汤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笔者认为早期陶器的出现,都是和人的饥饿本能有关,饥饿促使人类发明创造。所以,在当时,螺蚌汤、鹿骨汤养活了更多的人类。泥片【参考文献】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仙人洞与吊桶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3 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万年县政协.人类陶冶与稻作文明起源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

12、12月第1版.一、对陶土的观察二、对掺和料的观察三、对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的观察四、对陶器功能的观察DOI:10.13212/ki.csa.2023.01.020031探 讨PROBING INTO探 讨PROBING INTO030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王团华江西万年县博物馆 江西上饶 335599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都是红土壤,水系丰富,气候分明,动植物繁盛。甑皮

13、岩和仙人洞两者洞穴均为背风向阳,洞里或洞外有河流或泉水,取水方便,在上古时期都是沼泽之地,洞穴在一万年以前停止滴水和自然生长发育,洞内干燥适合生存居住。仙人洞陶器的陶土最早利用的是粉砂质的淤土,内含肉眼可看到氧化铁结核和镜下可分辨的黏土团,这可能是附近河流里的淤积土。较晚还利用了一种比较纯的黏土,这种黏土可能就是仙人洞洞口采集。甑皮岩陶器最早利用硅泥质岩石,泥质岩是由含有大量黏土矿物,比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海泡石等,以及碎屑矿物和某些非黏土矿物组成,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的沉积岩,具有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干缩性、吸附性、吸水膨胀性等特点。甑皮岩二期陶器陶土包括粉砂质硅泥岩、粉砂质

14、泥岩、细砂粉砂质泥岩,基础材料种类增加,人类对陶土选择范围较大。到第五期陶土还增加钙质泥质岩。两者早期对陶土的选择有区别,仙人洞人是到洞口旁的河床上挖淤土、甑皮岩人很可能就近取土。仙人洞主要是粒度比较大的粉碎石英岩石,较晚还使用细沙和陶片作为掺合料。甑皮岩掺和料早期也是粗大的石英颗粒。粒径两者都达到1一1.5厘米。甑皮岩较晚时还使用了方解石。两者在早期对掺合料原料上选择是一样的,有意识地选择石英作为原料,并粉碎。粗大的石英作为掺和料,对于陶器的制作,在晾干阶段容易引起陶胎的变形和开裂,显然两者都经历了陶器的原始初创过程。甑皮岩早期陶器是手捏成型,一般认为,手捏成型是陶器成型工艺的最早阶段。仙人

15、洞陶器制坯成形和修整的工艺有多种,最早出现的条纹陶以斜接泥条的泥条圈筑法成坯,用平头齿形器在内外壁刮抹修整,留下了平行的条纹,器口压成锯齿状并在口部装饰一周由内向外顶出的泥突,器形是直口的“U”形罐(釜)。条纹陶大多为深褐色,没有黑芯,烧成温度还是比较高的。随后出现的绳纹陶较早,也是掺和石英岩,以后又有以碎陶片和细砂为掺和料的做法,成形方式大都是竖接泥条的泥条圈筑法。仙人洞绳纹陶的修整方法有很多种,以扁绳拍打的方式为主,最早出现的是内外壁两面都留有绳纹的双面绳纹陶和双面粗绳纹陶,绳纹在内外壁的方向是相反的,器形大致与条纹陶类似,口部也有压成锯齿状的,完整的双面粗绳纹陶器在1962年发掘时出土过

16、一件。稍晚的拍印绳纹陶主要是外壁留下绳纹的单面绳纹陶,这类陶器在内壁原也应有绳纹,但被抹掉,根据绳纹粗细的不同又可分为单面细绳纹陶和单面绳纹陶。其中单面细绳纹陶都是掺碎陶片的,器形与双面绳纹陶很相似,在单面绳纹陶中出现的年代是最早的。单面绳纹陶既有掺石英岩和碎陶片的,又有掺细砂的,器形与上述有较大的不同,是一种有颈的鼓腹圜底罐(釜),出现的年代较晚。仙人洞还有一些是数量比较少的以缠绳棍拍打修整的棍拍绳纹陶、以绳子直接滚压修整的滚印双面绳纹陶和交错绳纹陶,它们出现的年代大致在双面粗绳纹陶到单面绳纹陶之间。仙人洞再有就是以缠绳棍滚压修整的滚印单面粗绳纹陶,从陶质到陶色都很有特点,制法也与其他类型的陶器不同,是以泥片贴塑法成形的,与单面绳纹陶的器形很像,也是有颈的鼓腹罐(釜),但束颈更甚,1出现在仙人洞东西两个发掘部位的B层,是仙人洞各类陶器中出现最晚的,它的器形和制法已经同新石器时代中期彭头山文化的同类器很相近了。仙人洞数量比较多的编织纹陶陶质有掺石英和碎陶片两种,也以泥条圈筑法成形,大概以缠绕各种编织物的拍子拍打修整,有的内外壁都留有印痕,有的内壁又被抹平,器形是一种敞口斜腹圜底的深腹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