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主体...站用户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_王越.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312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主体...站用户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_王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主体...站用户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_王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主体...站用户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_王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9新媒体研究MEDIA FORUM 传媒论坛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使社会学家开始关注普遍存在的“情感劳动”现象。1983 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首次提出了“情感劳动”理论,即“为了收入,员工按照组织要求控制自己的情感,进行符合标准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表演”1。此后的研究无论如何扩展补充,都基本围绕着“情感劳动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将原本在私人领域进行的情感工作置于公共空间进行利益交换2”这一本质线索展开。基于这一概念定义,劳动主体必须对个体形象进行整饬,压抑真实的自我情感体验,作出符合组织要求与社会价值规范的行为,以获取劳动报偿。这也就决定了“情感劳动”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

2、对“剥削”“驯化”劳动者主体性意志,引起劳动者“情感失调”等负面影响的批判。从学理角度出发,这种理论天然的批判性倾向使得情感劳动研究往往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而对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关注较少。在数字媒介空间,劳动者的工作场景由线下面对面服务转变为线上网络空间的媒介化交流。传统服务业的浅层表演策略日渐式微,深层表演策略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重要情感劳动策略。加之互联网的参与性文化,平台的“UGC”模式等要素为劳动主体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边界不再清晰,情感劳动也不再必然导致劳动主体的自我异化。本文以 B 站为例,基于对 B 站用户媒介实践的研究,从情感社会学

3、的视角深化和推进“情感劳动”理论中的“深层表演”策略,并从“象征性秩序”和“主体性建构”方面重点剖析 B 站用户如何在以日常的媒介实践为主要表征的情感劳动中获得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2 深层表演:三种情感体制的交叉交融“情感劳动”概念的提出者霍克希尔德对情感展示的两个策略浅层表演和深层表演作了区分。浅层表演本质是对劳动者个体情感和主观感受的压抑,劳动者个人必须作出符合组织要求和社会期待的情感展示而忽视自我真实的体验;深层表演则是劳动者可以在情感表达之前调解内心的感受,更加自主地决定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简言之,二者是“表里不一”与“表里一致”的区别。相较浅层表演策略,深层表演能够使个体在劳动过

4、程中体验更加真实的自我,一定程度上减轻情感劳动的负面影响。本文参考成伯清在社会学领域划分的三种情感体制工作、消费和交往,以分析 B 站用户的深层表演策略。一方面可以跳出以往“情感劳动”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对单一“劳资关系”批判的窠臼,另一方面能更深入地理解用户在 B 站这一视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主体性建构:B站用户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王 越摘 要 传统的情感劳动研究难以适应数字媒介空间下劳动形式与特点发生的变化,单一批判、剥削或异化的理论视角忽视了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 B 站为例,用户的深层次表演策略使得社会学意义上的工作、消费和交往三种情感体制交叉交融,强化了劳动者

5、的自主感、归属感,甚至可以创造出自身的新异体验与新的自我观;通过以弹性雇佣制、分区准入为表征的象征性秩序的建立,用户得以在 B 站获得认同感、成就感等积极情感体验;最后,弹幕互动机制实现了以“情感共同体”重塑“自我”的概念,推动用户的主体性建构更为深入并富有意义。关键词 情感劳动;B 站;情感体制;情感共同体;媒介实践;积极体验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01-0109-04作者简介:王 越,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学。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23.01.0142023年第1期 NEW

6、 MEDIA RESEARCH110新媒体研究频内容平台和多元文化社区所进行的情感劳动。2.1 情感体制的理想类型成伯清根据有关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解说,将情感体制的考察聚焦于工作、消费和交往这三个社会生活的核心领域3,并建构出各自对应的情感体制的理想类型:工作领域的“整饬体制”、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与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4。成伯清将情感劳动中的“浅层”与“深层”表演均归入“整饬体制”,并仅限于在工作领域的探讨。本文的论述则认为“整饬体制”更倾向于霍克希尔所指的浅层表演,强调劳动者对自我情感的压抑、管理和调节以适应工作要求,而深层表演则不局限于工作领域,是工作、消费与交往的融合;“体验体制”

7、则更符合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的,消费者通过追求符号和意义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与价值,商品的体验性大于商品的实用性;“表演体制”与“浅层表演”或“深层表演”相区别,主要指在社会交往领域的一种“夸张叙事”,借助于特定的剧本、夸张的表演,或强化特定情境的氛围,或刻意制造出一种景观,以戏剧性的情感表达吸引公众的注视3。2.2 深层表演策略下的体制关系在 B 站的媒介实践当中,工作、消费与交往领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混杂性和模糊性,使得这三种情感体制之间也存在交叉和交融,共同建构着用户的深层表演。首先是工作领域的整饬体制与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的交融。用户既是 B 站的使用者、观看者,同时也是为

8、B 站提供原创视频或丰富弹幕、评论内容的生产者,即托夫勒提出的“产消合一”概念,是工作与消费的交叉,是整饬体制与体验体制的融合。且这种工作中的“整饬”程度仍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劳动者。或许普通用户在使用 B 站过程中并没有主动生产出任何视频内容,但是其“一键三连”(指长按点赞按键即可实现点赞、投币、收藏三项操作)等后台数据也能够反映 up主的视频质量与商业价值,成为该视频是否能登上热搜、进入每周必看榜单的重要衡量指标。其次是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与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之间的交融。B 站的鬼畜文化、弹幕文化都体现出用户观看的往往不仅是视频本身,而是享受各种再生符号意义对视频原内容的解构

9、、延伸与再造所带来的快感。这种积极体验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对 B 站的使用频率,B 站作为一种“电子榨菜”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最后是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与工作领域的整饰体制之间的交融,这种交融在以B 站为代表的 UGC 视频平台中普遍存在。以 B 站“搞笑”up 主为例,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相对简单,内容素材主要来自日常琐事经历或社会文化现象,up主通过颇具个人特色的“话语风格”或“表演形式”吸引观看者。例如 up 主“小小段砸”以四川方言或“川普”口音作为其鲜明的视频特色;“大连老湿王博文”则常通过“一人分饰多角”“性别反串”来完成剧本化的表演,以达到搞笑的目的。除此之外,大部分 B

10、站用户都在同时进行着整饰、消费与交往的媒介实践,用户为 B 站进行平台扩张与资本积累的同时,也通过三种情感体制的交叉重叠实现了情感劳动中的深层表演,强化了自主感、归属感与认同感,甚至可以创造出自身的新异体验与新的自我观。3 象征性秩序:数字场景中的情感获得象征性秩序是指在数字场景中概念层面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区隔,B 站中的象征性秩序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弹性雇佣制度下的情感劳动;二是 up主通过不同分区标签实现身份准入,定义自身与“他者”的相同与不同,以定位和筛选粉丝群体,并争取平台地位和广告资源,二者均能为用户带来积极的情感获得与体验。3.1 弹性雇佣制度下的情感劳动与传统雇佣劳动制不同,凭借

11、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得以更加主动地在数字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经历、观点和意见,无形中为平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助推平台的资本扩张。但这一劳动行为本身并没有严格的时限规定和权责明晰,属于一种“弹性雇佣”,而不再是组织对劳动者的“刚性控制”。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不损害平台利益的基础上,B 站对于 up 主并没有其他强制性的规定,up 主发布视频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均具有自主性。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同的是,B 站更像是一个涵盖二次元、科技、娱乐等广泛内容品类及多样化视频消费场景的综合性视频社区,并多以长视频为主,使得用户在媒介实践过程中具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实践场域,因此也能够在情感劳

12、动过程中分享更丰富的内容、体验更真实的自我,享受在 B 站平台媒介实践的过程。3.2 不同分区 up 主的情感劳动在 B 站,只要有内容产出的用户都可以叫作 up主。B 站在其首页设置了内容分区,用户若想成为一名“小up”投稿发布视频,也必须选择分区和标签。分区板块包括生活、美食、游戏、音乐、时尚、动画以及鬼畜等,标签可添加六个,有推荐选项和自定义选项。通过选择分区和标签,用户便实现了自111新媒体研究MEDIA FORUM 传媒论坛 发的个体身份建构,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内容创作者,初步获得粉丝积累。在进入某一视频分区,实现了身份入场之后,就需要用户揣摩同类视频的不同内容亮点以吸引观看者,增强

13、粉丝黏性。当一些up 主逐步积累起了一定的粉丝数量,便会在视频创作过程中植入一些商业推广信息,俗称“恰饭”。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在发布视频时自主选择分区以实现身份建构,粉丝也会以“区 up 主”之称强化这种身份建构,表明 up 主的个人风格或视频内容能够得到观看者的广泛认同,up 主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认同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4 主体性建构:“自我”概念重塑下的情感共同体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揭示了传播对于共享表征与信仰的重要意义,这启示我们可以从“维系共同体”视角对“自我”概念进行重塑。用户在 B 站中情感劳动的积极体验不仅在于“多大程度上能自主地决定或安排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进度、

14、强度等”2,还在于能否建立起与他人的互依关系上,进而推动 B 站成为一个富有意义的内容生态和文化社区。“弹幕”作为 B 站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对用户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4.1 弹幕拉近用户与 up 主的心理距离 B 站 up 主有别于真正的娱乐明星,其与粉丝之间并无明确的壁垒,且经常通过“弹幕”这一互动形式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结。例如在视频中,up 主常常会与想象中的观看者互动,并说出“认为 up主说得对的请在弹幕扣 1”,或以选择题的形式打出“你更喜欢A或者B”。此时弹幕便会飘过许多“1111”或故意与 up 主意愿相反的“2222”,甚至用户自己另创一个选项。对于 up 主而

15、言,这样的弹幕互动能够更好地帮助 up 主了解粉丝态度倾向,把握粉丝对内容的偏好程度,及时调整方案策划和内容更新,降低后期视频制作的情感投入;对于用户而言,弹幕式互动更像是和富有人格特性的 up 主本人对话,而不是和冷冰冰的平台对话,拉近了用户与 up主的心理距离,长此以往用户和 up 主之间便建立起了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 up 主长期没有更新视频,用户便会主动“催更”,甚至通过“充电”(B 站推出的打赏功能)的方式鼓励其积极创作,表现出用户对 up 主、对平台的一种情感依附。4.2 弹幕建立用户与用户的情感归属弹幕通常是以 2 秒左右的速度划过屏幕,因此用户只能用较短的文字符号,

16、以最快的速度表达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情绪。这种瞬时的、感悟式的弹幕内容往往更能真实、直观地反映用户刹那间的情感状态。借助于弹幕将个体内心某个瞬间的观看感受外显在屏幕上,为情感的延续提供了载体,促使情绪在弹幕讨论中传递与感染,最终汇聚成情感能量,让视频观看者无论何时都能感受到“众生共在”的陪伴感。弹幕的即时性、碎片性与流动性使得用户之间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例如“”代表讽刺,“钝角”表示“没有意义的意思”等。如果不懂得这套符号体系便会出现传播障碍,无法理解弹幕内容,更难以进入类似的弹幕文化社区。用户通过使用自己圈层群体才能懂的弹幕语言参与到弹幕的媒介实践中,以共同的文化兴趣建立情感共同体,将不懂“弹幕文化”和符号规则的“他者”排斥在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从媒介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获得满足。“发弹幕”作为用户使用 B 站的一种媒介实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即用户彼此之间在进行相互激励的“情感劳动”,使主体性建构中的深层次更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5 结语诚然,数字媒介空间下劳动者主体的积极情感体验仍无法跳脱出数字资本主义与算法黑箱的运行逻辑,当“强制”的情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