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翰 洛克的儿童读物理念具有开创性,对于英国,乃至世界之儿童读物的变革与发展意义重大。洛克强调儿童读物应当发现儿童,主张彰显儿童的主体性与天性,赋予儿童尊严。于我国当前的儿童读物市场而言,洛克儿童学说依然是一剂极好的“清醒剂”。当前,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地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进程,儿童读物已然不再被视为“小儿科”,但是儿童读物的创作与发展还远未达到“科学”的程度。从规模来看,我国儿童读物种类繁多,各种欧美经典译著层出不穷,随着国民购买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读物市场规模愈来愈大。但从客观上来说,我国儿童读物的质量仍参差不齐,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所谓国际经典的“贴牌”读物,儿童读物与教科书
2、的区别性不明显,真正“儿童的读物”并不多见。作为英国儿童教育先驱,洛克儿童读物理论的贡献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熟悉于洛克的 政府论等启蒙运动政治论著,而对其儿童教育研究的关注不足。出于种种原因,我国史学界长期忽视了对洛克教育思想的研究,明显存在扬“卢”(梭)抑“洛”(克)的倾向1,洛克儿童学说与财富未真正有效的挖掘。对于儿童教育的贡献,洛克与卢梭孰轻孰重之争论不休,各执其词2。然而,争论无法否定洛克儿童教育学说的重要贡献。作为儿童教育巨匠,在洛克影响下,18世纪后期的英国儿童读物不断完善,一批批作家为之折服而从事儿童读物研究,一摘要:约翰 洛克的儿童读物理念具有开创性,对于英国,乃至世界之儿童读
3、物的变革与发展意义重大。面对长期以来,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读物的缺失,洛克强调儿童读物应当发现儿童,反对纯粹的道德说教,提出“寓教于乐”,主张彰显儿童读物中儿童主体性与天性,赋予儿童尊严。18世纪以来,洛克的儿童读物观跨越地域,传播至世界,成为了儿童教育观的“普世价值”;于我国当前儿童读物“病态”而言,洛克之思想对我国儿童读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对此,应当从洛克儿童读物理念中吸收经验,强调儿童读物的“童趣”。关键词:洛克;儿童读物;儿童主体性;启发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学前师范音乐教育百年发展与展望研究”(编号:21YBA040)。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
4、:A文章编号:1674-2311(2023)01-0064-07作者简介:刘慧霞,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幼儿教师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湖南长沙410012)。教育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什么是好的儿童读物基于约翰 洛克的儿童读物理念阐述刘慧霞64DOI:10.16477/ki.issn1674-2311.2023.01.006部部儿童读物陈列于市,儿童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杰出文学教授赛思 勒若(Seth Lerer)在 儿童文学史:从到 中称,“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洛克的理论对私人指导与公众教育产生的影响,比任
5、何其他教育家的影响都要大。不仅英国,连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都尊崇洛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性人物。如果说他的作品协助促进了儿童教育的发展,那么它同样促成了儿童文学的形成”3。诚然,与其争论“洛”与“卢”的功名与次序,倒不如切实走进其学说,悟道其儿童智慧,这或许更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要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洛克儿童学说的产生背景,梳理其改革途径,势必能够对于我国当前的儿童读物改革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一、“儿童”读物的缺失:洛克儿童读物理念的改革起点儿童读物在英国出现的比较晚,直到17世纪末期洛克学说的出现,英国才真正开启“儿童”之读物的发展。基于主观上学者对儿童文学的“矮化”,客观上宗
6、教机构对儿童教化的严格控制,使得英国与其他欧洲各国一样,儿童经常不被善待,即使是“童年”(Childhood)这个概念直到12世纪才被人所知4。17世纪前夕,英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儿童读物,儿童主体性不突出,儿童与成人一道从诸如小册(Chap-books)、童谣、儿歌等充满骑士冒险精神的宗教读物中获得道德教化,如 圣经伊索寓言 这类不分年龄层次的读物。鉴于该时期原罪论的盛行,儿童教育机构为宗教组织垄断,官方出版物大多旨在宣扬宗教教义,儿童读物的内容与学习过程也并非“自由”“快乐”,而是带有强迫性之克己赎罪的过程5。17世纪中后期,大肆工业机械革命下老幼妇孺皆被卷入英国纺织、煤炭、皮革等各类工业厂房
7、中(商业大亨卡耐基便是这个时代的写照,年少时便追随父业成为纺织业的童工),儿童读物虽然开始关注儿童基本读、写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逐步突破宗教道德说教,但整体而言,英国儿童读物发展仍然难尽人意。工业革命犹如一个大火球将一切卷入其中,人间世事皆与之有关,其中儿童读物亦被卷入。随着儿童人数,特别是工厂童工的剧增,儿童读物的受众面不断扩增,其对儿童的塑造力亦不断显现。然而,此时的儿童读物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知识、技能功能不断显现,但是教育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宗教教化,兼具去日常工业劳作之乏、满足人们日常谈资的意味。读物的“教育性”缺失,难以启迪儿童内在的天性,更难言守护儿童心理,开启儿童理性。至17
8、世纪末期,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英国儿童读物超越了 圣经伊索寓言 等虚构的童话故事、歌谣(如 睡美人小红帽 等)。然而,这一时期儿童读物流行的同时,“教育性”仍然不足,未实现读物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寓教于乐”不够。读物仍局限于“娱乐”消遣,加之大多数读物宗教教化目的过度强化,所以大众对此评价并不高,导致在儿童必须阅读的读物与儿童渴望阅读的读物之间存在不一致,这样一种重道德说教的情势下,儿童对“美好”读物的要求难以满足6。洛克改变了英国对儿童的认识,建构了儿童主体性,改革了英国的儿童读物发展。洛克儿童学说下,儿童读物让“儿童”逐渐摆脱其廉价的“附属”“卑微”身份,而更多承载了“育人”的功能。洛
9、克的儿童理念关注回应儿童所需,如强调自由教育、科学教育,以满足涉世未深的儿童对陌生世界的认知。进入18世纪的理性时代,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颠覆了17世纪之前儿童“生而有罪”的概念并发现了儿童。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洛克反对纯粹的道德说教,从儿童纯洁的天性出发,认为教育在于塑造儿童的灵魂与精神,主张对儿童读物应寓教于乐,倡导儿童在快乐中获得智慧学习与心灵的成长,追求儿童的幸福体验,促进了儿童读物的进一步发展7,深刻变革了英国儿童读物的发展历程。洛克等教育家对儿童读物“教育性”价值不遗余力的倡导,并会同星期日学校、图书馆、书吧,这种学术、出版社商的合力,力图儿童读物、教科书“尽可能地感激和悦人”8,以
10、唤起儿童的兴趣。这让英国读物市场于18世纪末期悄然发生变化。英国作家詹姆斯 莱克顿(James Lackington)对此进行了较好的总结,“1790年市面上出售儿童读物较之前20年已经增长了4倍儿童读物开始走入各个阶层,即使是贫困大众也成为了儿童读物的消费群体,幼什么是好的儿童读物65教育学术月刊 2023年第1期儿父母的爱好更从此前聆听女巫、鬼怪转向了童话与传奇故事”9。二、“寓教于乐”:洛克儿童读物理念的内涵洛克对于18世纪教育思想,尤其是儿童教育理念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是儿童中心论的先驱,赋予了儿童尊严10。洛克与乔治 贝莱克、大卫 休谟三人并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也被视为与牛
11、顿一般的具有不同常人的“智者”。美国洛克理论知名研究者凯莱格(Gerald Cragg)教授赞叹道,“洛克,超越了其他作家,他吸纳了所有前人智慧,并在学术的各个领域影响甚远”11。洛克于牛津大学所受的文学教育,后天对科学、医学的造诣,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师经历为其形成儿童教育学说,以及 教育漫话 等著作的横空出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洛克所著的 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 被视为18世纪英国研究人类发展,解释教育关键性影响的科学基础。这些著作成为洛克传播其教育新说的最好途径,标志着英国人对儿童教育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对儿童读物的认识。“几乎没有哪部英国著作能够有
12、洛克教育著作如此深远的教育思想影响力”12。诚然,洛克学说贡献非凡,它打破了传统的天赋论(Innate Ideal),强调人的可塑性,强调“寓教于乐”(Uniting Amusement with Instruction)。在整个17世纪,英国教徒(如,笛卡尔)皆认为人生应获得上帝赋予的知识和明辨善恶的基本道德水平13。在17世纪末期,洛克所著的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教育漫话(1692)都革命性地挑战了这种宗教权威,强调儿童认知取决于其感官或所谓的“感觉”(SEN-SATION),因而强调感官经验的“教育性”
13、,提出儿童不具备天赋观念,孩子们通过外部世界的经验进行学习,应寓教于乐,“学习可以变成儿童的一种游戏、一项娱乐”14。当然洛克反对固有的天赋论并非期望家长、教师成为无神论者,但却真真切切提升了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认同,即与洛克一道认同儿童具有可塑性,强调儿童后天经验(Experience)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理念的形象代表就是我们熟悉的心灵“白板说”(Blank Paper),即所谓的“心灵壁橱是空的”。在经验论理念下,洛克认为人生而不具任何先天记忆与思想,视儿童的“第一位相识”是可感物体,“这些物体必定用各种不同的观念,将空空的心灵壁橱填满”15。由此,儿童读物作为儿童教育“经验”在洛克教育理念中
14、显得尤为重要。洛克认为这些“外部输入”对儿童心理“内部”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信念、推理、认知、意志力等养成,或者如同其在 教育漫话 总结的那四方面: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一)重新定义儿童读物:依据儿童天性(Natu-ral Temper),培养“自由儿童”17世纪前夕,儿童作为依附于成人的角色而存在,英国儿童读物相应地也“成人化”,儿童往往只能在成人的口耳相传中获得教化,而鲜有专门为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读物16。当寓教于乐理念提出后,英国儿童书籍便应运而生。洛克在英国儿童读物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洛克对 寓教于乐 的普及开启了(英国)幼儿及青少年文学的先河”17。洛克认为娱乐即
15、我们所谓的玩,是儿童的天性,因而反对儿童学问、知识的获取完全依靠于规则及事先准备等任务式的教化,尤其是不可将读书看成是儿童的负担与任务,提醒父母应该极其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工作,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是一项任务我们甚至从摇篮时代起就自然而然地爱好自由”18。为此,洛克提出在娱乐、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嵌入学习要素以提高儿童的认知,“人们认为,一个儿童在他最好的年月里拿七八年乃至上十年的功夫刻苦向学,以求掌握一两种语言,这是必要和可能的;我却认为,儿童所花的劳苦与时间可以大打折扣,难道他们(学问)不是几乎都可以从游戏里面学到吗”19。与此同时,洛克注重教育合力,期望教师与儿童读物出版商
16、能够就“寓教于乐”达成共识,尽可能避免分歧,以克服儿童认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二)强调“德行”第一:突出儿童读物对儿童品行修养的塑造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四方面中洛克最为重视儿童66的德行,而将“学问”视为其次。“在一个人或是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他(儿童)要有存在的价值,受到敬爱,被他人接受或容忍,德行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缺乏德行我认为他毫无幸福可言。”20总的来讲,洛克学说认为人的成就水平取决于幼年期的发展与经历。由此,不忽视任何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非常细微地甄别儿童教育经验,认为十之八九幼儿品行好坏,能力有无都是教育使然。“我认为可以这样说: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人中,他们是行为端庄或品质邪恶,是有用或无能,十分之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人与人所以千差万别,均仰仗教育之功。我们童幼时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乃至无法察觉,都有极重大、极久远的影响。”21关注儿童读物在引导儿童道德方面的价值,“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较之任何其他事物,教育所起作用是最大的要格外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形成,而且须及早形成,这足以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22。为此,为实现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