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_丁升鹏.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321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_丁升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_丁升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_丁升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9-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 丁升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摘 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岩画资源。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学者较多关注岩画的图像学研究,对于岩画的载体岩石的关注度较低。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先民在凿刻岩画时对于岩石载体及朝向有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影响着岩画的凿刻。生产力水平及居住地域环境条件、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的思维以及族群文化传统影响了凿刻岩画的载体选择。【关键词】岩画 原始宗教 黑色崇拜对于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著作韩非子:“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此外,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亦记载有“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

2、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我国近代对于岩画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时至今日,对于岩画的研究仍在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中。中国目前发现岩画的地区,范围涵盖巨大,遍及一百个以上的旗县。岩画按照类型可分为凿刻岩画与彩绘岩画两大类。其中,凿刻类岩画又可细分为磨刻、划刻、敲凿三类。根据目前的岩画调查数据来看,凿刻类岩画数量较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整体呈现“东北西北西南”的半月状分布,因为其岩画特征具有相似性,且区别于其他岩画体系,有学者将这一区域岩画统称为“中国北方地带岩画”,或者“北方体系”。该岩画带基本上

3、分布于游牧、畜牧业发展地域,在历史上曾有较多少数民族及部落聚居生存,因此岩画与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艺术作品,其中更包含着游牧民族的文化信息,诸如原始的宗教认知、战争、生业等。目前,岩画的研究受到技术的局限,测年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岩画的研究也较多倾向于图像的释读、典型岩画的相对年代分析以及岩画本身所包含的精神文化的研究。但是研究者们在研究岩画的时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图像上,忽略了画面的载体岩石。在诸多有关于岩画的论著中,对于岩石的表述只有寥寥几语,多从质地颜色入手,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似乎显得岩画的载体“无足轻重”。但是如果详细研究就会发现“载体”亦包含有

4、许多信息,从北方地带岩画的发现来看,其岩画的载体反映有一定的选择性,并非盲目进行凿刻。原始思维一书提到:“一幅特制的图画,画在某个地方,什么意义也没有;但如果它是画在其他地方,他又会完全确切地告诉你,这图画应当表示什么意思”。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岩画地点的命名以及资料上对岩画点的概述,较多出现“黑色”“褐色”相关字眼,例如“黑石峁岩画”“黑研究与探索DOI:10.16327/15-1361/k.2022.02.012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50-山岩画”“大黑沟岩画”等。岩石颜色的论述也有较大相似性,黑色、褐色岩石作为其岩画载体。笔者认为,岩画载体选择黑色岩石有其现

5、实因素、宗教影响以及族群崇拜这三个方面原因。一、现实因素(一)岩石因素无论是文字还是画,都需要载体承载。而载体又会受到人们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在纸没有发明以前,先民选择用帛和竹木简作为文字和画的载体,岩画亦是如此。古代游牧民族自身独特的生业方式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目前已发现的大量凿刻类岩画来看,常见的岩画载体有砂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其中砂岩占比较大。岩画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凿刻岩画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上文所提到的岩石莫氏硬度差异较大,从 47 不等,这就意味着使用石质工具进行凿刻的岩画所选择的岩石载体硬度不会太大。相较于花岗岩和玄武岩一类硬度较大且敲凿费时费力的岩石,结

6、构较为疏松的砂岩则会更受青睐。而当游牧民族的凿刻工具发展到使用金属器物时,对于凿刻岩画的岩石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借助金属工具的硬度与韧性,岩画的载体也就变得多样化。此外,上述岩石中,玄武岩、片麻岩石材通体为黑色,在此类石材上凿刻岩画,初期会形成白色凿刻痕迹,系石材表面被破坏残留的石材粉末,内里石质与外表所受外力作用形成的岩晒表皮颜色差异较大,故显色新且白。随着时间推移与内外力因素影响下,岩画凿刻痕迹会逐渐风化变黑,与岩石颜色趋同。而砂岩、花岗岩由于岩石表里颜色存在差异,当打破黑褐色岩晒之后显现内里的白色或黄白色石色,可以形成相较于其他岩石更为清晰的反差色,而这种反差色也会因为岩石硬度、凿刻深浅的

7、影响而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变色。根据目前已知的凿刻类岩画,人面像岩画是较早出现在岩画内的题材,阴山岩画中的人面像岩画仍然能够较清晰地看出岩画与岩石表面之间存在的色差。这一情形表明,在岩石表面形成稳定的黑色氧化层,其至少需要数千年甚至近万年的时间。这样看来,古人在岩画凿刻时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体现了原始的色彩视觉冲击,使画面更明显,更富有特殊意义。(二)岩石选取的范围岩画是人类的艺术,必然需要人去完成,北方岩画带的产生与游牧民族离不开关系。游牧民族的生业方式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源和草场。史书中对于游牧民族常使用“逐水草而居”这样的描述。但是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游牧民族也有较为稳定的居所

8、,以及一定规模的墓葬。贴切点说,应该是一种“季节性转场游牧”。这从侧面说明史料记载亦有疏漏。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岩画的凿刻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若凿刻内容多范围大,时间可能会更长,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足以支撑其完成规模庞大的岩画凿刻。经常性地迁徙,不论是原始崇拜或是后来的宗教影响,失去了信仰和崇拜的族群,岩画也就失去了凿刻的意义。从发现岩画的地点可以看出一些规律:岩画的发现地点周边常存在较为稳定的水源。根据实地考察,可依据水源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流域类型,岩画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以及周边山崖之上;另一类为泉域类型,该类型的岩画受到水源地条件限制,多分布在山区丘陵以及沟谷坡脚等较易出现泉的地区。

9、此类型岩画凿刻时受到水源地的地形和岩体限制,甚至出现有目的性的找寻水源地一定范围内黑色岩石凿刻的情况。但是也不排除随着时间变化泉水枯竭,在此类地方仍然有岩画发现,或许从地理环境以及地名中可窥视一二。丁升鹏:试论北方凿刻类岩画的岩石选择-51-二、宗教影响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便已经产生。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观念,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便成了原始宗教最理想的崇拜对象。此时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仍然很弱,过着采集狩猎生活,自然的威力让他们恐惧又崇拜,自发产生的意识又无法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将其归因于“神灵”“精灵”,拥有着无穷的威力。人们信仰、敬畏、崇拜它们,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神灵,也同时催生

10、出了一群专司沟通天地鬼神的巫师,这种原始宗教是全球性的,有着许多共性,因此相关学者将其统称为“萨满教”。近年来对于岩画的研究,有不少学者提出岩画中的人面像题材很有可能就是巫师的形象,也就是萨满。也有学者认为,岩画所凿刻的图案,更多的是一种巫术行为,例如凿刻动物岩画,并在其身上凿刻箭矢,对猎物施加巫术影响,以此来影响狩猎的成功率。岩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宗教仪轨、万物有灵论或原始萨满紧密相连。张光直先生曾提出,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萨满式文明,在今日大量的岩画资料以及考古实物资料的出土,似乎印证了这个观点。原始萨满教思维中,天地山川百兽都拥有着神秘力量,信奉并且崇拜它们,并通过“媒介”就可

11、以获取到这种力量。在这种思维作用下,黑色崇拜以及山石崇拜,成为了岩画岩石载体选择的诱因之一。(一)萨满教的黑色崇拜我国北方游牧部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构成了我国绚丽灿烂而又多元化的历史。北方游牧部族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发展游牧畜牧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部族势力也时有变化,因此除了南下中原之外,各部族之间的战争也很频繁。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以及地缘关系的接近,加之较为原始的婚姻制度以及血缘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一种被普遍广泛接受的宗教再正常不过。或许各部族崇拜的图腾不尽相同,但关于原始宗教普适性的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即对万物有灵观念的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活跃的匈奴、鲜卑、高

12、车、丁零、突厥、肃慎、契丹、女真、高句丽、蒙古、满族等北方民族历史上都信仰过萨满教 。时至今日,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诸如蒙古族、满族等人群中仍留有萨满教遗风。原始的萨满教形式仪轨如何,现在已无法再现,但是通过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可以帮我们还原原始萨满教的一些信仰行为。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八思巴大师将喇嘛教传入蒙古,对本土蒙古萨满产生了巨大冲击,一部分萨满接受藏传佛教改造,被称之为“白萨满”,而拒绝接受藏传佛教改造的则被称之为“黑萨满”,黑萨满是较为原始的传统萨满 。对于黑白萨满的区分,则是由于两类萨满巫师所穿法衣以及所信仰的神灵不同,白萨满身着白色法衣,崇尚白色;黑萨满则身着黑色

13、法衣,崇尚黑色。对于黑白萨满的论述与研究,在米尔恰伊利亚德的著作中提到:“布里亚特族提及了白萨满和黑萨满,清楚地描述了二者的区别,白萨满与天神有关,黑萨满与神灵有关。他们的服饰也不同,前者穿白色的衣服而后者穿黑色的衣服。白萨满信奉天神,天神很少参与人类的事情;而黑萨满则信奉无极全能神他是天空中唯一一个落入这个充满眼泪的苦难人间的能力超凡者是他赐予人类火,创造萨满,教萨满战胜不幸”。布里亚特人为蒙古人的一支,也是保留原始萨满教内涵较多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科尔沁博也有着悠久的尚黑礼俗 ,为原始萨满教尚黑传统提供了佐证。西藏在金属时代所产生的宗教信仰为原始苯教,后续发展为雍仲苯教。其中原始苯教时期

14、也有着与萨满教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入迷术,11 12 13 14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52-因此有学者也将原始苯教纳入了泛萨满教体系内 。从现有的苯教文献以及巫术仪轨中仍可窥见一些苯教的尊黑因素。苯教有一种黑色禳解仪式,用以祭祀土地神萨拉,因此黑色也就成了土地神的代表色 。藏族苯教存在一种防雹巫术,巫术仪轨进行时要身穿黑色咒衣和黑帽,借助与本尊神身体颜色相近的衣物,能够更好地借助神灵的力量 。因此尊崇黑色也体现对某些苯教神灵的尊崇与信仰。从蒙古族遗留的萨满教习俗以及现存西藏苯教的相关内容来看,原始萨满教保留有较多黑色崇拜内容。萨满教崇尚黑色,还有传统宗教观念中的“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

15、。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是指“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为对抗和对立”。二元对立思维最为基本的概念就是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关系。在岩画中似乎更能体现这一观念:选取表面为黑色或者褐色的岩石进行凿刻,凿刻结束后形成的图像显现出白色,这种“破黑显白”的岩画凿刻行为恰好符合了萨满教最为原始的“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观念。(二)原始宗教的山石崇拜除了对黑色的原始崇拜,在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下,萨满教对山石也有着崇拜行为,这点可以通过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探析缘由。原始人类多居住于洞穴之中,是山给予了人类居住之所,使得人类得以延续,躲避食肉动物的攻击。获取肉食则必须通过狩猎获得,而作为被狩猎对象的食草动物则大多隐匿于

16、山林中。人类对于山林提供食物和住所心存感激,而无法战胜的凶猛食肉动物则就成了山神的化身。山的亘古不变,以及对于老虎等食肉动物的恐惧,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统一并转化后,就产生了原始的崇拜和信仰。例如阴山岩画中的“群虎图”,古人把老虎当做山神的化身,用以祭祀,老虎线条细腻流畅,可以说明在凿刻时是带着十分虔诚的信仰进行的 。在萨满沟通天地时,常常把山当做地到天之间的桥梁。天空直接的、自然地解释了自己的无限高远,解释了神性的超验性。先民选择高山凿刻岩画,其一是因为高耸的山峰具有超然的力量与存在,山是神的家园,在那里深奥的知识可能通过仪式的剥离获得 。借助宗教仪式攀登山的过程中,人或者巫师萨满已经停止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以某种方法,分享到神圣的状态。在众多关于萨满教的记载中提到,萨满可以通过爬这个桥梁,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另一方面,山峰的高耸使得先民相信山被授予神秘的权力:在干旱的土地上,它们往往是雨的来源。在暴雨即将来临之时,黑云没过山峰,雷雨与若隐若现的山峰就构成了具有神圣性和超验性的神圣空间。这种天地相交的特殊表象即是一种神圣表象,表明神在这一刻的圣显。雷雨时的山峰超越了世俗时间和空间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