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4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 No.1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3社会实践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反思与前瞻汪宝荣1,倪华英2(1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绍兴文理学院 上虞分院,浙江 绍兴 312300)收稿日期 2022-11-1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翻译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22BYY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汪宝荣(1968),男,浙江绍兴人,翻译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外
2、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社会翻译学、中国翻译史;倪华英(1977),女,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外贸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典籍翻译。摘要 目前国内翻译学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的关注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但在理论应用上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国内学界对此早有察觉,但未见专文讨论。文章尝试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青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理论本身的超越性和深远影响,与翻译研究的高度契合,翻译研究者发现布迪厄理论相对“易懂好用”等;并以近 20 年来国内译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为考察对象,剖析当前应
3、用布迪厄理论中的五个普遍性问题,包括选择性应用布迪厄理论的某个概念,静态描述译者惯习,缺乏对译者惯习的溯源性考察,忽略生成翻译实践的场域等;最后指出今后可围绕五个主题展开研究,以拓展布迪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 布迪厄;社会实践论;翻译研究;理论应用;反思与前瞻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1015883/j13-1277/c20230103410引用格式:汪宝荣,倪华英社会实践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反思与前瞻 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4-43一、引言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 Bourdieu,19302002)的理论超越了经典社会学理
4、论的二元对立,在欧美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因而最早引起欧美尤其法语区翻译学者的关注。90 年代初,加拿大学者西梅奥尼(DSimeoni)率先把布迪厄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指出“只有聚焦于实践的行为者,才能分析(翻译)产品和过程”1。他随后提出“译者惯习”假说,认为可从惯习角度解释翻译实践及译者行为和决策,主动或被动顺从于现行规范是译者惯习的基本特征。2 加拿大学者古安维克(J-MGouanvic)基于布迪厄的“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一个翻译分析模式,认为译者本着惯习在场域中进行翻译实践,而场域处于主体性和历史性的交汇点,译者在场域中以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3 西梅奥尼的假说和古
5、安维克的分析模式为建构社会翻译学奠定了部分基础,因此在迄今对该领域贡献最大的 3 种社会学理论中,翻译学者们对布迪厄理论的讨论最热烈,应用也最广泛。4 281 5 187国内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同样以借鉴布迪厄理论起步。杨柳借用文化生产场域理论讨论中国翻译学学科如何建构话语权力,傅敬民在“文化资本”视域下探讨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圣经 汉译,李红满评介了 90 年代末以来西方学者基于布迪厄理论展开的社会翻译学理论建构,6-8 均系本领域开创性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选择“篇关摘”,分别键入“布迪厄+翻译”“拉图尔+翻译”“卢曼+翻译”进行检索,发现“布迪厄+翻译”返回第 1 期汪宝荣 等社会实践论
6、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反思与前瞻35390 条结果(含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拉图尔+翻译”27 条结果,“卢曼+翻译”39 条结果(以上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该结果虽不够精准,却足以反映与国外情形类似的事实:在启迪、推动社会翻译学的三大社会学理论中,国内译学界关注布迪厄理论最多,应用也最广泛。该现状同样见诸新近闭幕的“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它集中展示了本领域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仅就笔者负责点评的分论坛“译者、行动者与翻译生产过程”而言,会议手册列出了该主题下36 篇参会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剔除其中较宏观的论题和与社会学理论联系不紧密者,我们发现有20 篇论文以“
7、布迪厄理论”或其核心概念“资本”“惯习”为题,仅有 8 篇以“行动者网络”为题或运用了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也从侧面说明布迪厄理论最受青睐,基于布迪厄理论的翻译研究是当前国内热点。国内开展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已有 20 年,近年来以上理论在选用上的“扎堆”现象愈显突出,学界对此早有察觉,但至今未见专文讨论。此外,将布迪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者青睐的原因,并主要以“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为例,剖析、反思国内翻译研究者在应用社会实践论中的几个普遍性问题,最后指出五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二、为何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的青睐?布迪
8、厄一生著述卷帙浩繁,包括 37 本专著和近 400 篇论文,这些构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博大精深的要数他在 70 年代提出、后经不断修正的社会实践论,包含“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等核心概念;它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石。9 94-95因此,社会实践论最早被翻译学者关注,且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布迪厄理论,实属情理之中。近年来,翻译学者汉纳(SHanna)10、徐敏慧 11、汪宝荣 12 等借鉴应用了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布迪厄在90 年代提出的出版社会学理论模式,也已被应用于翻译研究 13-14,但尚未被国内译学界密切关注。鉴于
9、此,以下讨论聚焦于翻译学界对社会实践论的关注和应用。关于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概念,可参见王悦晨 15 的介绍以及汪宝荣 12 38-47较全面深入的解析。笔者认为,布迪厄理论一直备受翻译研究的青睐,主要有以下主客观原因:(一)它超越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二元对立,国际影响深远且长盛不衰布迪厄指出,传统社会学在“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观点之间摇摆”,一是客观主义(objectivism),即遵循涂尔干(E Durkheim)提出的“视社会事实为客观事物”这句箴言,“认为社会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知识和认知或错误认知的客体”;二是主观主义(subjectivism),即“把社会世界简单理解为行为者对社会世界的
10、认知再现,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无非就是就社会主体对社会世界的各种解释进行解释”。16 14-15布迪厄一生致力于克服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他用两个词定性自己的研究:“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constructivist structur-alism)或“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structuralist con-structivism)。16 14布迪厄指出,一方面,客观的社会结构(即场域)通过设立约束机制和规定可能的途径来塑造行为者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须考虑行为者的主观表征及作为其基础的心理结构(即惯习),因为惯习引导着个人和集体的斗争,而行为者正是通过这种斗争试图维护或改变客观结构。17 2
11、67这正是以布迪厄、吉登斯(AGiddens)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思想:“社会行为是被建构的社会世界的一部分,而社会世界塑造了先前行为带来的结果。”5 186美国学者华康德(LWacquant)指出,布迪厄的理论有以下特点:(1)对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知识持一元论(monist)观点,坚决反对二元对立论,包括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社会生活的物质维度与符号维度、阐释与解释、历时与共时、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2)其科学思想和实践跨越了多种学科、理论、方法论的边界,是真正综合性的,他综合运用了统计法、直接观察法、人际交互和话语及文献阐释法等;(3)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竞争性的”,社会世界是无休止
12、的无情竞争的场所,因此斗争是占据其思想内核的核心隐喻。17 264-265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他的两部力作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实践的逻辑 被译成英文出版,使布迪厄获得了国际声誉。到了 90 年代,其理论探索拓展至宗教、科学、文学、绘画、符号产品社会学36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等,同时他在法国及欧洲的政治舞台上更加活跃,继萨特(J-P Sartre)、福柯(M Foucault)之后赢得了“思想大师”的美誉。2002 年 1 月,布迪厄猝然离世,欧洲乃至全球各界很多重要人物纷纷对他哀悼和致敬,其国际影响可见一斑。17 262-263(二)布迪厄理论可有效分析和
13、解释翻译行为者及其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高度契合社会学理论一般不为翻译研究而设计,与翻译研究不存在天然的“契合”,因此其适用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在启迪、推动了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的三位社会学家中,没有一个正面关注或论述过翻译。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translation”一般被译作“转译”,但与翻译行为或过程几乎没有关系。5 189赫尔曼斯预测卢曼的社会系统论“能为作为社会系统的翻译之研究开辟道路”18 137-150,但 由 于 卢 曼 的 论 述“抽 象 得 可怕”18 137,且与翻译的契合度相对不高,目前国内外翻译研究者应用卢曼理论并不积极。布迪厄也没有正面论述过翻译,但他
14、的社会实践论强调主体(行为者)与客体(社会结构)相互建构,很好地阐明了实践的产生及运作机制,且其理论探索涵盖了文学、宗教、科学、出版等符号产品社会学领域 17 262-263,与当前翻译研究所涉领域和聚焦点相契合。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处于一种辩证的关系”19,即主体(行为者)与客体(结构)、个体与社会相互建构。“惯习”指生成实践的行为者的心理结构,“场域”指塑造行为者实践的社会结构,“资本”是场域运作的原理和动力,“资本只有与场域相关联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9 101综合布迪厄的论述可知,惯习、场域、资本相互建构,形成一种他所说的“阐释学的循环”9 108:行为者惯习被
15、场域塑造,而惯习又生成个体实践,并反作用于场域;行为者在场域的位置取决于他们占有的资本,场域内部资本分布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场域结构及行为者在场域位置的变化,进而引起行为者惯习的变化;场域通过资本转化及其引起的资本分布结构的变化而运作,而资本又倚赖特定场域而运作。该理论的谨严周密可见一斑,由此赋予其很强的分析解释力。本世纪以来,翻译研究逐渐聚焦于包括译者在内的翻译行为者,关注这些行为者与翻译场域的相互建构,由此考察翻译实践的生成机制和过程。对于这些核心问题,社会实践论能做出有效分析和合理解释,因而最早被翻译学者关注,并得到广泛讨论和应用。受布迪厄理论的启发,西梅奥尼提出“译者惯习”假说,认为惯习
16、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勒弗维尔(A Lefevere)的重写理论涉及的重要概念“经济资本”和“地位”(后者即布迪厄所称“符号资本”),“都与布迪厄理论密切相关”,可见“他把翻译看作一种社会实践”。20 10古安维克认为:“布迪厄的理论适用于翻译研究,且能阐明之前常被忽略的一些翻译问题,所以越来越受到译学界的欢迎和接受。”3 94后来他又具体指出,布迪厄的理论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实践的生成与运作机制,可直接应用于“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包括考察场域对翻译和译作的影响,译者、出版商、评论家等翻译行为者,作为(符号产品)生产的翻译。21 128比泽兰也指出,布迪厄理论克服了行为者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对立,有很强的分析解释力,因而“主导了当前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突出反映在 三 个 主 要“研 究 立 场”均 借 鉴 了 他 的理论。5 195-196(三)通过推出学术期刊专号、举办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等,扩大了布迪厄在翻译研究界的影响2002 年,布迪厄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学报(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推出两个专号(第 1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