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_张曦.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326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_张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_张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_张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 第 卷 第期 作者简介张曦(),女,讲师,硕士;张雪芹(),女,教授,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通信作者张雪芹,:。基金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研究课题“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途径研究 基于教学相长的视角”()”。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张曦,张雪芹(华东理工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上海 )摘要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两大重要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指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个体生态及个体生态间的关系失衡、群体生态失衡、系统内外部环境失衡等问题,并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强调通过关

2、注个体需要、强化交互关系、优化内外部生态系统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系统讨论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有助于推动教师与学生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关键词 教育生态系统;教师思政;学生思政;互促融合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学者布洛芬布朗尼借用生态学理论来讨论人与人及人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并建立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他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仅受到单个的、即时情境的影响,还受到多个层次的环境要素及这些环境要素内部之间各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生态学的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既互联共生,又产生能量对冲,并与外部生态环境产生物质、

3、信息、人才等能量交换。其中,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两大系统主体。在生态学视角下,牢牢抓住两大系统主体,从系统内部动态平衡以及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两大层面,全面、系统地讨论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目前有关生态学的解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最早将生态学概念运用于人类发展研究的是以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他们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这个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生活在其中

4、的人类和环境共同构成了社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的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人可以脱离他的生存环境单独存在。”此外,奥格布提出了“学校教育的人种生态学”,并以此考察学校中人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布洛芬布朗尼创造性地引入“系统”的概念,并将“系统”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他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环境特征,并认为这些环境“是一种一层包一层的鸟巢形状的机制”,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把发展的个体逐层包裹起来。高等教育生态化的核心是把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由各种教育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证

5、,与高校教育工作目标一致、对象统一。在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符合生态演替的规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生态系统面临“平衡失衡复衡”的动态平衡过程。该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间的失衡与复衡,包括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人才、技术、制度、价值等非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内部的环境改造与组织变革。从结构上来讲,系统内部由个体生态层面与群体生态层面构成。个体生态是一种微观生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群体生态则指对个体生态有影响,但不直接作用于个

6、体生态的系统内部环境,如高校的建筑环境、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工作模式、晋升制度等。个体生态通过交往关系形成群体生态,群体生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生态。系统外部环境,即社会生态环境,也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自然环境、结构环境以及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对于教育,特别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结构环境即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规范环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为清晰地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本文参考布洛芬布朗尼的系统划分方法,以微系统代表个体生态,中间系统代表个体生态间的交往关系,外

7、系统代表群体生态,宏系统代表社会生态环境,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如图所示。教育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并张曦,等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期望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教育与社会生态环境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关注系统内部平衡以及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做好教师与学生两大个体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好个体生态间的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群体生态环境,从而对社会生态环境形成持续、健康的能量交换,并有序输出人才、科研成果等,这是研究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根本目的。二、高校思想政

8、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替。当生态系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必须要再次通过“失衡复衡”的过程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平衡。(一)微系统:个体生态失衡自 年秋季起,“后”正式作为一个群体走入大学校园;至 年,第一批“后”大学生正式毕业。这个诞生于千禧年的群体,相较于“后”与“后”,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与群体气质。“后”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他们在维护亲子关系方面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教育”“陪伴教育”。受平等亲子关系影响,“后”在与家长、教师交流时往往会要求平等的对话关系。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后”的学习方

9、式,相比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后”更倾向于在哔哩哔哩、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寻求问题的答案,也热衷于在网络上回答他人的提问。互联网对“后”影响深远,网络不仅仅是他们用于娱乐的工具,还作用于其价值观的塑造与知识的吸收。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面对海量信息的快速更迭,“后”的主体性思维更强,热门网络事件频繁戏剧性的反转让“后”学会了“让子弹飞一会儿”,他们追捧“大”而不盲目追随“大”,对待事物更倾向于保持审慎的态度和谨慎的分析。互联网对于“后”最大的冲击,在于让他们在追求理想信念的同时,形成了趋利务实的态度。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的剧烈波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快速更迭、部分极年轻的创业者的成功以及“网

10、红”群体的存在让层级之间的隔膜变得透明,使得许多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的“后”感受到了强烈的物质冲击,他们在物质追求上更加功利,学业和未来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更似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热衷学习,但狭隘的学习目标使得许多人在通往所谓“高薪行业”的独木桥上不断“内卷”,试图复制一些成功的路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模仿”“跟风”,缺少创新意识和行为。另一方面,“后”又极具浪漫主义情怀,他们爱国情绪高涨,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历史、小众文化,这种丰富的情感爆发具有浪漫性、文化性与理想性的多重色彩。“后”生活在物质充足的年代,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远胜前人,渴求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与文化教育来充实自己的精

11、神世界。这些更平等的对话需求、更丰富的学习手段、更强烈的主体性意识、较理性的处事态度、更浪漫的精神追求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后”大学生步入高校,“后”乃至“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不仅对高校教师群体的个人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水平和塑造价值的能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近,与学生价值取向相投、兴趣爱好相似,其

12、张曦,等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成长路径对学生更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一部分教学水平高超的青年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但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育人意识不足的问题,认为只需要做好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辅导员或思政教师来完成,这说明其没有深刻把握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必然联系,没有把价值塑造和知识传递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发挥青年教师的育人作用,同样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二)中间系统:个体生态关系失衡个体生态中的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关

13、系,师生间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创造知识、创新技术、输出价值,是高校向社会进行输出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在 年、年连续两年对 级本科生(其中“后”学生占比为 )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当前高校师生关系陷于矛盾困境。调查显示,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指导;能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能够在“专业课学习方法”“专业前沿、学科发展”“生涯发展、职业选择”“生活、学习上的困惑”等方面给予指导。但调查同样显示,在“师生座谈会”与“朋辈座谈会”的选择上,选择“朋辈交流”的学生()远高于选择“师生交流”的学生(),这种既怕交流又盼交流的师生关系困境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写照。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学情调

14、查报告显示,相较于低年级学生,大四学生在与教师长期接触后,能够意识到教师可以提供比课程教学本身更多的帮助,与老师的直接沟通有助于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获取前沿知识和树立学术道德观。此外,调查还显示,在“师生交流群体”的选择上,辅导员()、班导师()、本学期任课教师()远高于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相关文献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学生更倾向于与最为熟悉的辅导员、班主任交流,且“学生与辅导员的熟悉程度”对师生间深度交流概率的影响最大。在深度访谈中,就有学生曾描述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由辅导员协调处理的场景。造成这种矛盾的个体生态交互关系的原因

15、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师生交流场域受限。在高校的校园里,师生交流的场域主要是课堂,也涉及课后答疑场所。受环境制约,课堂教学难以提供很多师生互动的机会,师生间缺乏批判思维的对话,这导致师生在思想交流方面呈现出淡漠、疏离、灌输、被动等特点。大学城的兴起及两校区办公的常态化,也使得部分教师“卡着点来、卡着点走”,师生课后缺少互动。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师生交流的环境,的学生选择“课余时间在学生活动中心”,的学生选择“在校园咖啡馆或其他休闲场所”,还有部分学生补充了“户外”“大草坪”等空间,这说明学生希望能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师生只有建立了最基本的面对面交流,方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16、学术交流与价值传递。课堂单向输出的交流方式、课外频率较低的交流机会导致师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足,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二是师生认知受惯习制约。在对师生关系的刻板印象中,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的身份不平等,因此不敢去找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很严重的问题”才能找教师。在深度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曾分享“老师很忙,怎么会有空聊天”“这种小事,问问学长学姐就好了,就不麻烦老师了”的想法,甚至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隐瞒真实想法、随口应和。同时,教师对学生也存在偏见。部分教师认为本科生的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没有能力参与研究,因此对本科生的创新活动抱着应付的态度,不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也大多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以辅导员指导为主,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三是师生交往不足导致师生间缺乏信任。一些师德失范的负面新闻极易在学生群体中扩散,从而激化师生矛盾。一些教师为了避免矛盾,在教育张曦,等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研究教学中“投学生所好”,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于不顾。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