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专练(六)古代诗文阅读一、诗词鉴赏(一)(202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 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逐句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思考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本题已经明确是对比手法,只需找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分析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精卫复
2、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渺渺”与“区区”的对比,说明了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表现了精卫命运的悲惨。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解析:本题考査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诗歌后六句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凡事只求尽力,不计较最终结果的人生态度
3、;尾联作者用反问句来表达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寻洪尊师不遇刘长卿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3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答案: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层次清晰(道书、玉案是俯视,仙帔、青霞是仰观);虚实结合(“鹤老难知岁”是虚实结合,“梅寒未作花”是实写)。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惆怅)。(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桂州腊夜戎 昱坐到三更
4、尽,归仍万里赊【注】。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注】赊:长、远。5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答案:“分”指诗人在清晨听到号角以前,一直静听着更漏声,诗人对这两种声音变更的界限分辨得非常清楚,足见其彻夜未眠的凄苦。“孤”字既表现了客观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寂寞。6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答案: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礼部
5、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7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8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 几【注】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
6、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9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答案:“润”浸润、滋润;“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10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答案: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颈联,诗人想象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
7、的狂喜之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广德湖记宋曾巩鄞县张侯图其县之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
8、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又因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
9、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注】张侯:名峋。当时为鄞县知县。茭蒲葭菼、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职田: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予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鄞之乡十有四凡:总共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 直:面对C既成,而田不病旱 病:缺点D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 比:相邻解析:选C病:忧虑,担心。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0、是()A而在鄞之西十里夜縋而出B水注之者,则此湖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西七乡之农以旱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予方患之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选BB项都是表判断;A.并列/修饰;C.把/用;D.代词/助词。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功力。B张峋安排人力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意愿。解析:选B“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错,原文说“一
11、不以属吏”,是说张峋并没有委派属下参与此事。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答案:(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2)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参考译文】鄞县张君绘制了他辖县内的广德湖图,并写信给我说:希望能得到您所写的记文。广德湖的面积大概有五十里,在鄞县西面十二里的地方。它发源于(浙江东部的)四明山,在湖的北面挖掘了运粮的水道,从湖的东北面泄洪进入甬江。鄞县总共有十四个乡,东面七个乡
12、的田地,由钱湖的水灌溉。西面七个乡的田地,灌溉用的水,就靠这广德湖了。通行于越州的船只都经由此湖,广德湖的物产,有丰饶的野鸭大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淳化二年,百姓开始与州县强横的官吏一起侵占湖面造田,(这种情况)长久得不到纠正。至道二年,知州丘崇元亲自考察治理占湖造田的事情,因而广德湖开始恢复(原貌)。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赐给官吏职田,就将湖的西面山脚下的百顷之地作为职田,不久(官吏)为谋求增加职田面积就私自占湖造田。天禧二年,知州李夷庚开始勘正湖界,筑起湖堤十八里来限制占湖造田。到了张君做鄞县知县时,湖已经长久没有治理了,西面七乡的农户把旱情报告给他。张君为此筹划治湖方案,田地在湖旁的
13、百姓都很高兴,愿意出力。张君选择能被人信服并懂得筹划的人,让他们监督施工而且自己决断,完全不委派属下的官吏,人们因为不被干扰,都勤勉积极地为治湖之事奔走。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鄞县人堆积起石块堵塞水流,在石堤中留下水洞,用木板来做水门,根据水量的大小来关闭或开放水门,(这种水利设施)叫作碶。于是又修筑水闸增加旧制,总共修筑了九个石碶,二十个堵水的土堤。堤上种植榆树柳树。又用剩余的材料在堤上修建了两个亭子供人休憩,亭子与望春山、白鹤山相对,于是用两座山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亭子。在山上建造了庙宇,一是用来供奉主宰此湖的神灵,二是用来供奉对此湖治理有
14、功的官吏。在熙宁元年十一月开始动工,到了第二年二月竣工。竣工以后,人们不担心田地干旱,行船时不担心湖水干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的丰饶都恢复原来的样子,而治湖的好处也惠及相邻的州县。在治理广德湖这件事上,张君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了。这一年,我任越州通判。越州的南湖,长久废弃得不到治理,大概是出于官吏因循守旧的缘故,而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境地,我也正为这个事情担忧。观广德湖兴起的历史,已经几百年了,濒临废弃的危险有多次,由于多次出现(有才德的)人,所以治理得越来越好。大概在大历年间,(广德湖)可以灌溉田地四百顷,大中年间可以灌溉田地八百顷,到如今可以灌溉田地二千顷了。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所以写了这篇记,希望使后来的人知道不要废弃前人的功业,而(使它)永远成为此地的利益,而且我又将和越州的人谋划治理已废弃的南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