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_汪翔.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473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_汪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_汪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_汪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第 1 期,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24,No 1,Jan 2023汪翔,郭静 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 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85-92DOI:10 16698/j hpu(social sciences)1673-9779 2023 01 012去留之间: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多元的传统认知汪翔1,郭静2(1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2 合

2、肥学院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摘要: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的传统认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主动致仕的肯定,包括未及七十和年及七十两种情形;二是对年高体健在任的认同;三是对年过七十不致仕的批判,包括不伏致仕和形神衰耗两种情形。在对致仕的传统认知上,唐人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健康因素为主要标准,以年龄因素为辅助标准。身体康健的年高官员,龄过七十而留任,亦可获得认同;形神衰弱,年龄不及七十的官员亦应主动致仕。唐人根据实际情形而对“七十致仕”的传统进行符合自身需求的解读。关键词:唐代官员;七十致仕;传统认知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23)

3、01-0085-08Between retiring and staying:officialsmultiple cognition of tradition“retiring at the age of seventy”in the Tang DynastyWANG Xiang1,GUO Jing2(1 School of Marxism,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32,Anhui,China;2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Hefei University,H

4、efei 230601,Anhui,China)Abstract:Officialsmultiple cognition of tradition“retiring at the age of seventy”in the Tang Dynasty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ne was the recognition of active retirement,including officials who re-tired before the age of seventy and at the age of seventy The second was

5、 the recognition of remaining inoffice over the age of seventy if they were in health and full of energy The third was the criticism of notretiring over the age of seventy,including being reluctant to retired or showing unmistakable signs of se-nility People showed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ttitude

6、 towards retirement Health factors were taken asthe main standard while age as the secondary one Healthy senior officials who remained in office after theage of seventy may also be accepted,while officials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should also retired beforethe age of seventy According to the situa

7、tion,people in the Tang Dynasty reasonably interpreted the tra-dition of retiring at the age of seventy to meet their own needsKey words:officials in the Dynasty;retiring at the age of seventy;cognition of tradition收稿日期:2022-01-05;修回日期:2022-02-23基金项目:教育 部 高 校 人 文 社 会 科学 研 究 青 年项目(2021YJC860007);安 徽

8、省 教 育 厅 高 校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点 项 目(SK2020A0139)。作者简介:汪翔(198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唐代政治制度史研究。E-mail:3583185133 qq com致仕是传统社会中国官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经历了先秦萌芽期、两汉初创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期,至唐代,该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之相关的是,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的传统认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多元化。学者们对该领域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有的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个案研究为主,但未能立足于整个唐代;有的虽立足于唐代,但不够深入,还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地。一般

9、而言,致仕制度是由人制定,用于规范官员致仕行为、保证致仕流程与环节顺畅的规则体系;致仕现实又可称为致仕实践,是人们落实致仕制度及致仕制度运行的具体情形;致仕观念是人们对于致仕制度与实践的系列认识,是对致仕制度与实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认识。唐代官员对于致仕制度与实践的认识,并非源于一人,而是源于官员群体中的多数人。由于官员自身地位、境遇、利益诉求等各不相同,因此对致仕制度与实践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往往是对致仕某个方面的个人认识较为丰富和多元,但相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本文就“致仕观念”中“唐代官员对七十致仕的传统认识”这一点开展进一步的论述,以求展现唐人对致仕传统丰富而多样的理解。一、对主动致仕的

10、肯定礼记中即有“大夫七十而致事”1 的规定,历代相承,成为官员需要遵守的政治道德。到唐代,更以诏令的形式规定下来2 492。官员致仕与退身官场同义,因此主动请退就成了一种令人肯定与认同的高风亮节的品行。太宗朝官员姚思廉曾写过一篇 止足论,细数历代止足退身之人,以为鉴戒。文中引 易经之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以及 易传之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告诫世人要懂得进退存亡之道,亦反映出作者本人对主动退身的认同3 1686。武则天时期,康庭芝 对县令辞疾判判词云:“郑胄授山阴令,赴任,行至浙江,遇风涛鼓怒,弭棹而回,乃辞疾解职。人告诈病。”郑胄的行为确实有畏惧不前、辞疾诈病的嫌疑,朝

11、廷可以对其进行惩罚。但在康庭芝做出的判文中,此举被认为是“从此挂冠,颇谐高节。因兹弭棹,未犯彝章”,最后的判决是“辄被告言,殊惊物听。任其罢退,良谓合宜”3 2918。对于有畏难托病而引退的行为,仍然将其视为超然高蹈之举,可见相当一部分唐人对主动求退行为具有很大的宽容与认可。对官员主动致仕的认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认可提前致仕之行“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4 隋代吏部尚书韦士康即有知止勇退、提前致仕之观念,并予以践行。至唐代,则出现了相关的法令规定,“诸文武选人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2 492。即年龄不及七十的官员,容貌衰老、健康状况不佳的,

12、可以提前致仕。朝廷的提倡与法令的规范,对唐代提前致仕思想的形成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思想观念上,唐代人对于官员未及七十而主动乞骸、知止而退,给予肯定。白居易文集收录了一道官员致仕的判题,曰:“得乙为大夫,请致仕。有怀诘其未七十,乙称:羸病不任事。”白居易给出的判文曰:“时制未及,尚可俟朝,疾疹所加,固难陈力。乙位参食采,志在悬车,揆以纪年,桑榆之光未暮,验其羸病,蒲柳之质先零。既称量力而行,所谓奉身以退。虽发未种种,告老无乃速欤,而心既谆谆,致政固其宜矣。请高知止,无强不能。”3 7598在白居易看来,官员虽然年不致仕,但身体羸弱、无法继续办公理政,就应该主动请退,这种行为是非常合理的,是“量

13、力而行”之举,对此应予以赞扬与支持。白居易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唐代也有官员年未及七十而主动致仕情形。有的官员是因为深谙进退之道而主动提请辞职。如武德年间裴寂,太原起兵前与高祖有约,“清平之后,许以退耕”。唐朝建立后,其五十四岁官至尚书左仆射。也许意识到自己位高权重,有必要适可而止,于是向高祖奏曰,“今四海久安,伏愿赐臣骸骨”,主动请退5 2288。贞观年间高士廉,乃“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太宗“甚亲敬之”“任遇益隆”,官至尚书右仆射摄太子少师,六十七岁68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2 年第 24 卷个案研究方面,蹇长春(2005)通过 秦中吟不致仕及高仆射

14、两诗分析了白居易的廉退思想。汪翔(2022)认为,白居易对年及而致仕者予以高度赞扬,对年未及而有意求退者予以劝阻,对年及而不致仕者予以批判。宏观研究方面,张剑光、邹国慰(2010)认为,唐代大部分官员认同“七十致仕”的规定并积极遵守,少数不肯致仕的官员则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多数致仕官员的生活悠闲轻松,体现其对人生价值的选择。陈宝锋(2011)、马朝(2014)、王俊妮(2016)、马鹏飞(2019)均认为,唐代官员及社会风尚对主动致仕持认同态度,而部分官员延迟或不愿致仕的行为,会受到朝廷及社会舆论的批评。汪翔(2016)认为,唐人致仕观念主要包括对主动致仕的肯定、对“年过七十,齿力未衰,亦听厘

15、务”的认同、对“年过七十而不致仕”的责难三个方面。时亦主动上表请致仕5 2444。虽然上述二人请退均未得皇帝恩允,但其心可见。其余如尉迟敬德等亦有知止请退之行5 2500。有的官员因身患疾病,不愿尸位素餐而主动请退。太宗朝李靖六十四岁时因患足疾而上表乞骸,曰“疴疾日侵,腰脚疼痺,筋力衰竭。虽欲勉励,非复全人,臣犹知之,况于他人”,因此“乞解所职,养病私门”3 1768。可见,李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主动避位。德宗朝中书侍郎平章事刘从一,为政“以容身远罪而已,不能有所匡辅”,虽然能力较为平庸,但当其四十四岁“病甚”后即主动辞位,不愿再得妨贤的罪名,且“章疏六上”,大大超过了“三表断章”的规定

16、,足见其退意之诚5 3550。其余如太宗朝杜如晦,高宗朝崔敦礼、薛元超、孙处约,代宗朝张献诚,德宗朝刘从一、卢迈、李芃、孔述睿,宪宗朝裴佶,穆宗朝李夷简,文宗朝梁守谦,武宗朝刘沔,懿宗朝崔慎由,昭宗朝赵犨等,均是年未至而以疾请告。可见,官员们是用自己的行动对未及七十主动致仕的观念表示认同。朝廷方面亦对官员提前致仕予以提倡和嘉奖。如太宗朝尚书右仆射李靖六十四岁因足疾提请致仕时,太宗嘉奖曰“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5 2480,并给予优厚待遇。高宗朝少司成(国子司业)孙处约六十八岁因病提前致仕时,高宗敕曰:“精力既衰,不可牵以常务,宜听致仕,遂其闲逸。”同时给予“禄及赐会,并同京官,防阁三分给一”的待遇3 14300。可见,官员与朝廷的想法颇具一致性。(二)赞同年及而致仕之举官员七十致仕是历代道德传统,而唐代法令对此承认,如“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6“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2 492,等等。在通常情况下,唐代人对于年老后主动致仕是高度认同的。在其心目中,官员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是:年轻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年老时退身官场、优游林下,与家人尽天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