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0184自一九七六年史墙盘出土,至今已达四十七年,其间出土古文字资料大量涌现,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大批楚简的公布,出土文献与今本的对读,以及战国楚文字中保存的商代、西周文字信息,带给我们不少的新知。本文拟从此角度,对史墙盘铭文作重新审视。在讨论之前,本文先综合各家之意见,写出史墙盘铭文新的释文,再对若干字词展开讨论。(为方便直观,铭文释文用繁体)曰古文王,初(戾)龢(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甹(屏),匍(撫)有上下,(合)受萬邦。(訊)圉武王,遹征四方,達(撻)殷畯(悛)民,永不巩狄(翟)虘(柤),伐尸(夷)童(東)。(憲)聖成王,左右(綬)(糂)剛(鯀),用(肇)(徹)周邦。(肅)(哲
2、)康王,(賓)尹(億)彊(疆)。宖(宏)魯卲(昭)王,廣(能)楚刑(荆),隹(唯)寏(奂)南行。(祇)(顯)穆王,井(型)帥宇(訏)誨(謀),(申)寍(寧)天=子=(天子。天子)(恪)(纘)文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位于陕西省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青铜器,共一三件,其中有铭文者多达七十四件。据铭文内容,是西周微氏家族几代人的藏品,史墙盘即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国宝级青铜器。器主史墙是西周中期周王朝的史官,祖先于武王灭商时投奔周王并供职朝廷,其后人遂世袭为史官。由于有此渊源和文化背景,史墙盘铭文不仅文辞典雅,而且书法隽美,是西周金文的典范精品之作。二百八十四字,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称赞
3、自周文王至时王(周恭王),七代周王的功绩。下篇记述自微氏高祖始,五代祖先事迹,最后至史墙本人,以自赞模范表率和求福之辞结束。内容翔实,评述得体,词汇丰富,不亚于尚书一篇。史墙盘出土和铭文资料公布后,学术界讨论热烈,前辈、时贤发表的许多优秀文章,对其宏旨大义,抉发殆尽,虽然铭文中个别字词仍存在不同看法,但也是见仁见智而已。总的来说,已为史墙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武長剌(烈),天子(亹)無匃(害),郉上下,亟(熙)(桓)慕(謨),昊炤亡(無)(斁)。上帝司夒尢保,受(授)天子(綰)令(命)、厚福、豐年,方(蠻)亡(無)不(踝)視。青(静)幽高且(祖),才(在)(微)霝(靈)處。雩(粤)武王既(
4、捷)殷,(微)史剌(烈)且(祖)廼(乃)來見武=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宇),于周卑(俾)處。叀(惠)乙且(祖),匹氒(厥)辟,遠猷(腹)心,子(粦)明。亞且=(祖祖)辛,(殷)毓(育)子孫,(繁)(祓)多孷(釐),櫅(齊)角(慤)(熾)光,義(宜)其(禋)祀。害(胡)屖(遟)文考乙公,(遽)(爽)屯(純),無(責)辳(農)嗇(穡),戉(歲)(稼)隹(唯)辟。孝(友)史墻,夙夜不彖(墜),其日蔑曆。墻弗敢(沮),對(揚)天子不(丕)顯休令(命),用乍(作)寶(尊)彝。剌(烈)且(祖)、文考,弋(式)受(授)墻爾()、福褱(懷)、(祓)录(禄)、黄耇、彌生,(堪)事氒(厥)辟。其萬年永寶用
5、。一视盘铭视字作,旧释见。同篇另有见字,作。二字构形既相似又有区别,上部均从目,视字下部作立人形;见字下部作跪坐人(即卩)形。二字最早均见于甲骨文,由于构形相似,造字本义相近,所以除个别学者外,旧都释为见。一九九八年公布的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今本三十五章的视之不足见,简本(丙本)视字写作、见字写作,帮助二字形体有别,用法有殊,学者始认识出这种构史墙盘铭文字词新知曹锦炎研究学术专题DOI:10.16769/ki.31-1067/j.2023.01.0442023.0185形不从示声的视字。因此裘锡圭首先指出,史墙盘铭文的,也应释为视。按见与视义近,构形都是会人以眼睛看之意,所以说文以
6、视义训见,但在商代甲骨卜辞,二字用途已有所区分。具体到西周金文辞例,见字(词),于臣子而言,是朝见之意;于周王而言,乃是接见。史墙盘铭文,记史墙的烈祖乃来见武王,本来这是武王灭商后,商臣投降周朝之事,此处用见,强调是内臣朝见,乃是避免如后世所谓贰臣所作的一种美化。史墙盘铭文,称颂当朝周天子(恭王)受上帝绾命、厚福、丰年,因此方蛮亡不视。方蛮即蛮方,指少数民族的小邦国家,也就是所谓的蛮夷之邦。亡不,即无不,作为否定词的有无之无,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皆用亡字。本铭则无亡字同见,是西周中期已出现用无字作否定词。说文:覜,诸侯三年大相聘曰覜。覜,视也。以视义训覜。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云: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7、。同书秋官大行人谓: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因此,裘锡圭明确指出:墙盘等器铭中的视,应即殷覜曰视的视,其义与覜、省、聘、问等相近。史墙盘铭文的视是用于周王朝与蛮邦之间关系的词,对周朝而言,方蛮并非是臣子,这种用法的视,正如说文段玉裁注所言:下于上,上于下,皆得曰覜。从修辞手段,不难体会史墙的文采。裘锡圭指出,说文谓:,击踝也。从丮戈,读若踝。用在史墙盘铭里解释不通:疑也可作戒字用,在此似可读为悈。尔雅释言:悈,急也。于思泊师则认为,说文某读若某之下一某字不仅拟其音,也往住用其字以为假借,说文谓读若踝,当然也可以借为踝,礼记深衣郑玄注:踝,跟也。急就篇:踝跟踵相近聚。顔师
8、古注:足后曰跟,亦谓之踵。因此之读为踝训为踵铭文是说,方蛮无不接踵来见。按两位先生所说皆可成立,以之急急忙忙或接踵而来之义,形容方蛮迫于恭王时周王朝强大势力而不得不覜的状态,当是视一词的较好解释。二粦明粦明一词多见于西周金文,除史墙盘外,还见师簋、尹姞鬲、盘、虎簋盖等,皆为褒义,各家解说多无疑义。但粦字造字本义及构形演变脉络,颇值得疏理。说文:粦,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粦。粦,鬼火也。许慎以鬼火义解说粦(燐磷之本字),较为荒唐。我以为构形像静电(即所谓粦火)之闪显于人身或人衣服上,其与光字造字本义相似。(有学者或以为是训行难也之遴字表意初文,可备一说。)按粦字构形,甲骨文作(合集二六一),金文作(盘
9、),象形字。从正面人形大,旁有小点;西周金文分两种构史墙盘拓片(局部)2023.0186形,一是于本字下部增双脚舛,如(尹姞鬲)、(师簋),为小篆作所本,但小篆上部已讹成炎,则源自楚简(详下);秦简承其误,如邻字作(云梦简),粼字作(云梦简)之例;楷书作粦,上部又讹成米。二是于本字下部增口,如(四十三年鼎甲)、(虎簋盖)。史墙盘粦作,就是后一种构形。但西周以后,从口的粦字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二一八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八册公布的战国楚简中,出现了与史墙盘相同的粦字构形作(简二三),但上部大已断开并讹作炎,下部口中增横饰笔成曰;或作(简一),下部曰讹变成自;或作(简四),上部炎省成火,构形讹变更甚
10、。需要指出的是,上引楚简粦字均出自清华简摄命,这是一篇册命的书类文献,其一处是粦明为一词,同于史墙盘等西周金文;另三处粦是与狱讼义有关的词,也和西周金文粦字的另外用法相同。与狱讼义有关的粦字释读,一直以来分歧较大,迄今尚无定论。由于史墙盘、楚简构形的粦字,曾见于宋人所编的传抄古文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书中,写作,分别收入朁僭字条及用作潜字偏旁。因此有学者认为旧释的粦字皆当改释为潜,换言之即古文字无粦字。应该说,从字形上将粦字与传抄古文用作朁(僭)的粦字结合在一起甚是,但汗简和古文四声韵等书中所收的字形,并非皆是本字,有不少的字实为通假字,这是学界的共识。更何况粦字从甲骨文演变至小篆的序列较为明显,不
11、能轻易否定。但至少有一点,通过传抄古文,我们认识到粦字与朁字古音相近,二字可以通假。将与狱讼义有关的粦字读为谮,仍不失为目前的最佳选择。而史墙盘的粦仍当用本字,粦明一词之粦、明同义连用,不必再作新解。三毓子孙字以前只见于史墙盘铭文,旧不释,后来出现在由我整理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楚简兰赋篇中。分析字构形,从宀、从垔、从攵,即垔字繁构。说文:垔,塞也。尚书曰:鲧垔洪水。垔有动作义,故字从攵。垔字典籍或作堙,引申为埋没。国语周语下:绝后无主,堙替隶圉。韦昭注:堙,没也。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后汉书应劭传:旧章堙没,书记罕存。楚简兰赋(垔)下,指埋没于下。二一七年公
12、布的安徽大学藏楚简本诗经,也出现字。今本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靁矣,简本殷字作。知(垔)字也可读(通假)为殷。从史墙盘铭文分析,其字也当读为殷,毓读为殷毓。说文:殷,作乐之盛称殷。殷有盛、大义,广雅释诂一:殷,大也。王念孙疏证:殷者,丧大记:主人具殷奠之礼。郑注云:殷,犹大也。庄子秋水篇云: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微亦小也,殷亦大也。殷亦可训众、众多,广雅释诂三:殷,众也。毓字同育,说文将毓视作育字或体。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蕃鸟兽,以毓草木。郑玄注:毓,古育字。育指生育,易渐: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史墙盘铭文毓子孙读为殷育子孙,意即大育子孙,也就是繁衍子孙、子孙蕃昌的另一种说法。蔡邕刘镇
13、南碑:况乎将军,牧二川二纪,功载王府,赐命优备,赖而生者,毓子孕孙,能不歌叹!毓子孕孙一词正可作殷育子孙参考。随着秦统一天下,书同文字,汉字专字专用观点的形成以及字用概念的明确,文献中的那些通假用字和异体字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以一种更加一致的文本方式呈现出来。今天我们阅读史墙盘铭文,虽然仍有不少障碍,尚有不少字、词未识或存在见仁见智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认识与史墙盘铭文原貌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积极关注不断出现的古文字材料,利用新出土文献来研究西周金文,相信史墙盘铭文的释读会更上一层楼。注释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裘锡圭文集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一二年版,第四四七页。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载裘锡圭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一二年版,第六至一七页。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讲,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第七至八页。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一七一页。陈剑试为西周金文和清华简摄命所谓粦字进一解,出土文献第十三辑,中西书局,二一八年版,第二九至三九页。陈斯鹏旧释粦字和相关问题新解,文史二一九年第四辑,第五至一八页。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第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一年版。古文字表动作义之字,构形往往从攵(或隶作攴)旁,或于本字另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