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崇拜文化下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探析_于千惠.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495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崇拜文化下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探析_于千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崇拜文化下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探析_于千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崇拜文化下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探析_于千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09 总第 191 期026一、北魏墓葬中的崇拜因素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代,十六国混战割据导致的饥荒和萧条使得各国民不聊生,因此这一时期道教玄学备受推崇。后鲜卑族一统黄河流域,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逐渐接触到中原的道教信仰。为巩固政权,北魏统治者开始借助道教、佛教安抚民心,道教与佛教之间因此开始互争雄长。佛教将希望托付来世的教义让数百年来饱受战乱影响的百姓有了新的心灵寄托,也为统治者安抚民心提供了契机。例如,北魏道武帝在致弟子的信函中说道:“冀助威谋,克宁荒服。”1这句话的大意为是:让我借助佛教力量降服其他政敌。又如,文成帝在位期间宣扬“太祖即是当今如来,我非拜

2、天子,乃是礼佛耳”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北魏时期的统治阶级把佛家的教规礼仪变为克敌制胜的攻击手段。而对百姓而言,魏书释老志 记载,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即有僧尼二千余人,各地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到了魏末,各地僧尼多到二百余万人。2这种足有 200 万余人编户集体进入佛门的大规模举动,是百姓在战乱中逃避赋税徭役不得已的行为。道教是中原本土道家文化和本土神仙观相结合的外在体现,是当时中原民族精神的代表性象征。与能更好地安抚百姓、寄希望于来世的佛教不同,道教获得统治者尊崇和推广的最大原因是追求“长生不老”,这对统治者的吸引力是十分强大的。因此,北魏自太武帝之后的诸位皇帝,无论如何重视佛教在教化育民

3、中的作用,都依旧会在登基之时接受道教符箓仪式。不得不说,这是北魏统治者缓和被入侵地域汉族百姓抗争心理的统治手段,也是他们巩固鲜卑贵族利益,实现长生欲望的具体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的宣传和普通百姓企图投奔道教以避世的因素为道教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石,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家思想迅速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现世生活苦难的社会环境成为激发道教幻想的温床,道教文化的传播又极大地丰富了随葬品的种类和题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厚葬之风兴盛。这奠定了崇拜行为在北魏时期的特殊地位,在崇拜力量极盛时,人们开始借助随葬品实现寄托情感、祈求神魂永存及显示身份的目的。司马金龙的身世在 魏书司马楚之传有所记

4、载:“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后娶沮渠氏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世祖妹武威公主所生也。”3司马父子二人,父亲主要活动在公元 392 465 年间,儿子主要活动在公元 454 499 年期间,他们身为功高位显的鲜卑贵族,备受统治者的宠信。因此,司马家族墓中出土文物表现出的时代意境是北魏平城时期鲜卑贵族之间政治联姻的历史再现,代表的是北魏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特殊意义。在崇拜文化之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可以作为社崇拜文化下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探析文于千惠(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摘要 北魏墓葬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散发出独属于北魏时期的辉煌灿烂的光芒。出土的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

5、的要数色彩浓艳的屏风漆画,让这个时代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在北魏境内被允许以随葬品的形式制作出来,并以鲜明浓烈的红色为底,反映出北魏墓葬文化中存在的崇敬心理、祭祀习俗以及随之衍生出来的崇拜文化。特定时期聚集出现的风格特点强烈的作品,是研究该时期社会学和民俗学崇拜因素的切入点。本文以崇拜文化下的红色崇拜行为在中国民俗文化历史发展中的象征意义及演变,探讨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红色背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关键词 红色崇拜;北魏;墓葬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识别码:ADOI:10.16585/ki.mswx.2022.09.049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

6、027会学和民俗学的切入点,从中窥探平城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流行的生活用具。这种贵族墓葬装饰和石雕棺刻对研究世族生活和平城时期墓葬文化形态中崇拜行为的影响因素必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墓葬文化的红色象征司马金龙为晋室后裔,虽事于北朝,但传统的汉文化仍然对其有重要影响,他们继承了颜色的象征意义,这从随葬品木板漆画的红色背景中可窥探一二。北魏早期统治者面对中原先进的文化,对自身落后、野蛮的统治手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而文化之间的壁垒是一道巨大的鸿沟,需要统治者发挥雄才伟略才能弥合。直至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踏入历史发展的洪流,这种情况才得以好转。司马金龙墓屏风所绘的孝子烈女故事是沿袭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达

7、的内容,此类题材在其后百年传承依旧。虽远隔数代,但他们对文化风尚的继承、对红色象征意义的延续依旧统一。人类对不同载体的崇拜是一种祈求获得崇拜物力量加持的祭祀行为,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精神依托。这种原始崇拜行为首先是原始人类渴望力量的外现,是在对自然没有抗争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敬畏行为。4而对红色的崇信在18000 年前便有了雏形。考古研究发现,早期原始人类已经有了送殡行为和冢的概念:山顶洞人死后,族人会举行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末的仪式,运用赤铁粉末主要是由于它红色的外观,“在死者身上撒红,似乎是希望死者能够继续保持生命力”5。山西定襄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有些棺内撒有朱砂,偃师二里头文化墓葬多由朱砂铺垫,

8、陕西宝鸡福临堡秦墓群的墓底也发现有朱砂。6因此,笔者在综合考量后认为,此时的红色已经成为凝聚生命的象征。新石器时期,朱绘的象征意义逐渐成形。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狩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原始人类以红褐色绘制洞穴壁画的行为,山东大汶口墓地出土的“太阳鸟图腾柱”7也以朱红色绘制符文,由此类迹象可以初步判定,不同地区的原始人类不约而同地把红色视为力量与生命的化身与代表。以上的例子可以证明,红色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生命、力量和精神依托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也随着历史的沉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延伸到商代。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商代中期礼器上,朱书文字内容繁多,且礼器出土的地方位于宗庙祭祀坑中,因此可以推断出涂朱行为与

9、祭祀活动之间必然有着关联。同时代出土的青铜祭器上也隐约发现有朱色痕迹的遗留,如河南安阳殷墟就曾出土过带有虎纹的红漆棺板8和带有红色花纹的卧虎。以上种种朱色(大红色)的使用,显然有着特殊的象征义,只是这种象征义的根源只能根据古文化对血、日、火的崇拜作出推测。这或许正是早期人类借助红色载体实现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追求的证据。这为我们探析北魏时代司马金龙墓漆画红色背景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提供了资料。三、红色崇拜象征意义的演变对自然和其他事物的崇拜是人类原始崇拜的一种初级阶段。这种崇拜是因敬畏大自然而产生的,是对远古人类产生的恐惧和神秘感的继承。但是崇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深化,发

10、展成道教和道教信仰。原始崇拜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又成为更高一级的信仰,但这是仍然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演变的。古代中国的红色象征意义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鲜艳的红色显示出浓郁的道教象征意义。原始社会时期,红色被用来彰显地位尊贵,或用于庆典和镇邪辟灾。自殷商时代,朱印开始成为身份的象征。汉朝时期,红色甚至与帝王和王朝的“天命”休戚相关。在壁画中,描绘释迦牟尼前世传的 鹿王本生 则蕴含着生命的象征。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这种观念是在汉代得到发扬的。马王堆一号墓的女尸棺内有一定的朱砂出现。在湖北荆州凤凰山 168 号西汉大墓中,墓棺中的男尸栩栩如生,浸泡在红色的液体中,棺内“贮有棺液约10万毫升

11、,呈绛红色”,且“除头部及背部皮区外,周身表皮及食管内壁均附着一层较均匀的朱砂”。这种下葬前对尸身整体涂抹朱砂和在棺木内充液的处理手段,主要是为了达到保存尸体完整且防腐的目的。除上文所述之外,汉代陵墓墓室内使用红色颜料进行装饰的行为在当时并非罕见现象。这种工艺可以追溯至秦朝。据 汉旧仪 记载,秦陵地宫的建造有“塞以文石,致以丹漆”这一步骤。因此,“丹漆”(用朱红色的漆涂饰)墓室是一种有章可循的行为。例如,河南永城西汉梁孝王墓(李王后墓)和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中均有“丹漆”墓室现象。漆棺和墓室丹色一片,营造出矜重严穆、静谧深邃的氛2022.09 总第 191 期028围,表达了这一时期人们期望保

12、存遗体的意愿。北魏时期的色彩语言无不传承着过去的崇拜文化。宗教特点鲜明的色彩装饰和色彩观念对市俗文化产生了渗透式的改变,色彩蕴含的含义是当下社会集体认可的大众审美,也承载着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北魏时期的道教玄学文化对民间的影响颇深,但是对过去崇拜的传承和当时的道教信仰之间并不重合,当它们共同作用于社会大环境时,二者的融合是不可逆的。崇拜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一种定式思维和模式崇拜。红色在北魏时期表达的特殊含义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的崇拜内容的尊重和传承,继承了红色血与火的意象,是延续生命的象征。在这场崇拜行为的流变之中,红色象征文化以一种稳固的形式保留着。这种融入生活的红色崇拜在时间和

13、空间中传承,在历史和文化中传递。四、屏风漆画中红色的象征意义司马金龙为晋室后裔,虽事于北朝,但传统的汉文化仍然根植灵魂,他继承了颜色的象征意义,这从随葬品木板漆画的红色背景中可以体现出来。“孝文汉化”改革使北魏社会踏入了历史发展的洪流,孝子烈女故事则体现出汉代的社会价值对其的影响。北魏墓葬文化自成体系,延伸出来的艺术彰显出时代风采。司马金龙墓漆画的红是象征性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色彩鲜艳的绘画艺术。这种诡秘热烈的表现手法带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审美特征,可以追溯到犍陀罗壁画和庞贝壁画。北凉时期,石窟壁画均以土红为底色,单纯明快的色彩营造了浑厚朴实的暖色氛围。这种稚拙又激烈的暖色给观赏者以强烈的包裹

14、感。中原艺术作品中极少使用大红色,因为时人称其“若火气炫目,则入恶道矣”。中原人追求沉谧高雅的颜色,反对艳丽生燥,却在墓室漆画上选用纯度非常高、面积非常大的红色,或许正是因为北魏时期的追崇行为使人们对红色有了更深的情感。红色产生的视觉感受强烈,能充分利用颜色的表达效果达到寄托某种情感的目的。大面积的红色仿佛给墓室注入了勃勃生气。乌色的人和动物与朱色背景相和,看似混沌无极,实则清净光明。北魏统治者拓跋氏原为游牧民族,他们崇尚太阳与火,因此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作品以赤色作为主调放置在墓室的棺盖上,也象征着对“灵魂升天”“天国净土”的祈愿,表达出人们对安魂安魄和“复生”的美好愿望。强烈的画面色彩暗示着

15、红色崇拜在不断演进,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朽、神魂永驻的渴望,更突出了墓主人对死后世界蕴含的祈望。这说明色彩在那个时代或许有着引魂升天的深层含义,为我们探析北魏的社会风尚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资料。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烈女图 为故事画,漆画以红色打底,极力传达出红色蕴含的深层意义,体现了墓主人生前对红色的崇尚已经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幅漆画作品置于墓室之中,墓穴黑暗,不见天日,却运用了鲜明浓烈的红色为底色,可见墓主人的崇敬心理、崇尚习俗以及随之衍生出来的崇拜文化。这正是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漆画作品提供给人们的研究不同时代社会崇拜和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五、结语从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的背景用色入手,探析北魏时期寓

16、于时代意识深处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从色彩崇拜到道教崇拜,红色载体的象征意义在墓葬装饰颜色上呈现得淋漓尽致。红色成为生命、力量和精神依托的标志,是北魏时期对过去时代崇拜行为的尊重和传承,是一个民族不同阶段下社会崇拜和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不同体现。红色崇拜观念的形成无法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直至今日,红色的象征意义在历史发展中被赋予了新内涵,这也正是一个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为探究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形态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参考文献:1 李刚.云冈石窟与北魏佛教文化发展研究 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89-90.2 魏收.魏书释老志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693.3 魏收.魏书司马楚之传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93.4 张丽.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研究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16.5 黄淑娉.中国原始社会史话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56.6 曾磊.秦汉神秘意识中的红色象征 J.史学月刊,2017(1):23-33.7 陆思贤.神话考古 M.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