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498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323 大小:3.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3页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3页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3页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3页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3页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23页
亲,该文档总共3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段从学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2.7(博雅文学论丛)I S B N9 7 8-7-3 0 1-2 0 9 5 3-0 .文 .段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研究 .I 2 0 9.6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2)第1 5 4 6 4 6号 书 名:“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 著作责任者:段从学 著 责 任 编 辑:艾 英 标 准 书 号:I S B N9 7 8-7-3 0 1-2 0 9 5 3-0/I2 4 9 5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

2、路2 0 5号 1 0 0 8 7 1 网址:h t t p:/w w w.p u p.c n 电子邮箱:p k u w s z y a h o o.c o m.c n 电话:邮购部6 2 7 5 2 0 1 5 发行部6 2 7 5 0 6 7 2 出版部6 2 7 5 4 9 6 2编辑部6 2 7 5 6 4 6 7 印刷者:经销者:新华书店6 5 0 mm9 8 0 mm 1 6开本 1 9.7 5印张 3 1 6千字2 0 1 2年7月第1版 2 0 1 2年7月第1次印刷 定价:3 6.0 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

3、0 1 0-6 2 7 5 2 0 2 4;电子邮箱:f d p u p.p k u.e d u.c n目 录序温儒敏 1导 论1第一章“文协”的历史特征2 6第二章“文协”的建立3 9第三章“文协”历届常务理事考论6 3第四章 老舍在“文协”中的领导地位之建立8 4第五章“有关”与“无关”之外9 7第六章 通俗文艺运动与“民族形式”之争1 2 1第七章 战地文艺的拓展与推进1 5 5第八章“抗战文艺”的历史呈现1 7 2第九章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的发端及其演化1 9 7第十章 新文学传统秩序与文艺方向2 1 9附 录“文协”的分会2 5 2参考文献3 0 2后 记3 0 9序温儒敏 “文协”是

4、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曾经在极端困难复杂的情况下,团结全国大多数作家,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凡是写现代中国文学史,总会论及“文协”。但迄今学界对于“文协”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肤浅,基本的史料工作也还没有很好地开展。段从学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这部论著,是学界首次对此课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前半部分梳理“文协”的来龙去脉,考辨基本史实,后半部分论析“文协”组织和参与的重大文艺运动,探讨“文协”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具体影响。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对“文协”的研究较为薄弱,关于“文协”的基本史实大多出自历史当事人的回忆,错乱较多,所以段从学决定以

5、考辨和澄清史实作为研究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探讨“文协”对抗战文艺发展的具体影响和历史作用。该书这两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很清晰得当的,考辨史实是前提和基础,而分析历史作用则是前者得以成为“历史事实”的阐释学视域。值得赞赏的首先是史实的清理辨析工作。作者用了二三年时间,从各地罗致了大量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某些过来人的回忆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辨和清理,纠正了以往学界对于“文协”的不少史实误传,在此基础上,对“文协”的建立、变迁过程及其历史面貌第一次作了较为清晰的勾勒。举例来说,关于“文协”成立的时间,以及“文协”是否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成立,各种回忆录记载不一,有的则是以讹传讹,

6、连一些最权威的文学史(包括我们写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都有某些讹误。段从学订正了以往的各种误传,把“文协”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是一大贡2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献。可以 预 料,今 后 研 究“文 协”和 抗 战 文 艺,都 不 能 绕 开 这 部 扎 实 的论作。该书另一个贡献,则是在梳理“文协”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协”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全国文艺作家认同和支持的原因,探讨了“文协”的“文化形象”形成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都把“文协”当做行政权力机构,段从学的研究引入作家认同的要素,拓展了“文协”存在的历史空间,也提供了研究文学社团和文学组织的新思路。该书以史料见长,处理史实也

7、显示出较开阔的理论眼光,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贯彻全文,多有学术创获。如关于批判“与抗战无关论”,文学史叙写历来都是一边倒批评梁实秋,认为是梁氏的错误引起这场批判风潮。段从学从史实出发,重新分析了“与抗战无关论”之争的起因和论争双方的分歧之根源,指出了这场论争的实质不在于梁实秋的错误,而在于“文协”同人试图通过集体批判梁实秋的方式,确立自身在文坛上的领导地位。这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众说纷纭的公案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新的阐释。另外,如对“文协”在抗战时期文学运动中发挥的实际作用的历史描述、对老舍在“文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的考察,以及探讨“寿郭”等活动对于打造新文学传统的作用,等等,都有新的发现和突破性的观

8、点。文章围绕“文协”的变迁历史探讨了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文化权力的角逐,从中突显现代文学在1 9 4 0年代的社会历史境遇,加深了对于这一阶段文学特质的理解。这本书也有些不足,主要是对 抗战文艺 以及当时在“文协”支持下产生的作品评论不足。记得两年前,参加过一次关于现代文学史料的研讨会,那次会议段从学也在。我在会上有一个发言,谈到史料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不妨回忆抄录以下,作为对段从学这部著作的一种体认吧:通常说,史料是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但我还要补充:史料工作不是研究的附庸,史料的发掘、收集、考证、整理本身,就是学问。史料工作不是拾遗补缺的简单劳动,它有自身的规范、方法与价值,在学术

9、研究的格局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史料的发掘整理研究需要有严格的学术训练与知识积累、周密的思维与扎实的作风,这项工作难度不小,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事实上,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与古代的朴学以至乾嘉学派有血肉联系,包括目录、版本、训诂,以及校注、辑序3 佚、考证,等等,传统学术中自成一格的治学理路、方法,对现代史料研究都有直接的影响。现代文学史料工作同时又吸收了一些现代的新进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多年来有人在呼吁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应当成为一门专门之学,有他的道理,起码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与尊重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相对独立的学术价值与地位,它与阐发性理论性研究是完全可以平起平坐的。现在学风的浮躁,当然

10、跟整个大气候有关,但也有它自身的渊源。现代文学学科初建之时,就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史研究对史料工作是不重视的。当时历史学界有所谓“史料派”与“史论派”之争,前者强调论从史出,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论点必须建立在材料之上;而“史论派”则强调理论的引导领先,先有所谓正确的结论,然后找些材料去支持说明。1 9 5 0年代,“史料派”基本上失去立足之地。文学史研究出现“以论带史”的风气,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比比皆是,这是一种得到时代普遍接受的思想简化,自然跟当时特别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化的价值专断有关。1 9 8 0年代,学科复苏,曾经有过一段比较重视史料、学风较为扎实的时段。很遗憾,好景不长,五六十年代兴起的

11、那种“以论带史”的风气如今又有回潮。只不过这个“论”不再是当年那种政治理论,而是其他宏大叙事理论罢了。现在学术生态不大正常,许多学者都很无奈,陷入了所谓“项目化生存”的境地,做学问不是那么纯粹,而是太过受功利的驱使,这种新的“以论带史”的方法因为比较好操作,好“出活”,所以更有市场。那些简单摹仿套用外来理论、以某些汉学理路作为本土学术标准的所谓“仿汉学”的风气,其实也是新的“以论带史”。学术研究当然可以有不同理路,偏重理论也未尝不可,但基本规则与标准还是要有的,那就是实事求是。现代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的研究,但又带有“史”的特点。这是不能忘记或偏至的。现代文学每年出版很多专著,实在看不过来。那种“

12、穿鞋戴帽”、以某种后设的理论框架去装一些作品或事例的,或者概念满天飞、花半天功夫无非证说了一点“常识”的,几乎都成为“主流”。我不太欣赏这些华丽而空泛的论作,宁可看点事实考辨之类。现在的文风真的让人有4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些腻味了。这时候来读段从学这本扎实、厚重的论著,不禁又想起两年前那次会上说过的这些话。2 0 1 2年5月2 0日于济南导 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明确而自觉地以领导和组织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为目标的一个全国性文学组织。仅在总会登记的会员,就将近四百人。其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超越了现代文学史上所有的文艺团体,初步建立起了一种新

13、型的作家组织,为后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形式基础。由于全国文艺作家积极而广泛的认同,和国民政府有关党政部门的支持,“文协”组织和参与的不少文艺活动因此而往往演变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潮流,具有了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性质,对抗战时期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后方文坛上的不少重要事件与活动,也只有从“文协”的组织动员这个角度,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阐释。本书拟从“文协”旨在领导和组织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这一根本特征入手,以“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变化为结构线索,通过深入清理和考辨有关史实的方式,在全面勾勒“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以“文协”组织和参与的

14、重要文艺活动为中心,在这些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来考察“文协”对抗战时期新文学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并从“文协”的组织动员的角度,对抗战时期文艺运动中的有关问题提出新的阐释。按理,“文协”的活动与“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具体活动的文学组织,会对文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之所以把“文协”的活动和“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研究内容,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文协”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特征了解不多,而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只有以梳理“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为基础,我们才有可能直接切入“文协”的历史活动,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来把握“文协”对抗战时期文学发

15、展的历史作用。就是说,在选择研2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究目标时,本书的重心是“文协”与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在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时,却又不得不顾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把梳理“文协”自身历史形态的发展变化当做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换言之,本书在“文协 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这个题目下,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其一,梳理“文协”自身历史形态的发展变化;其二,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来把握“文协”对抗战时期新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前者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而后者则是最终的目标和归宿。没有对“文协”自身基本史实的清理和辨析,“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无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反过来,没有把握

16、“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的关系这一最终目标作为后设眼光,“文协”自身的历史形态同样也难以确定。归根结底,任何一种所谓的“历史事实自身”,都只能在特定的后设叙事视域中呈现出来,而不可能是自我显现的结果。一文学史著述是研究水平和现状的缩影。“文协”研究尚待深入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几种重要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对“文协”的概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史实缺陷。我们不妨以两个具体的细节为例,来透视几种重要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在描述“文协”基本情形时存在的问题。第一个细节,是关于“文协”成立时间的叙述。1 9 4 3年3月,“文协”成立五周年的时候,郭沫若在 新文艺的使命 纪念文协成立五周年 一文中,描述“文协”成立的历史情形说:抗战以来在中国文艺界最值得注意的事,便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结成。一切从事于文笔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批评家、文艺史学家、各种艺术部门的作家与从业员,乃至大多数的新闻记者、杂志编辑、教育家、宗教家等等,不分派别,不分阶层,不分新旧,都一致地团结起来,为争取抗战的胜利而奔走,而呼号,而报效。这是文艺作家们的大团结,这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无疑地是一个空前的现象。继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