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名前言目录第1章 黑叶猴的形态、分布、种群现状与保护 1.1 分类与形态 1.1.1 分类 1.1.2 外形 1.2 分布与栖息地 1.2.1 分布 1.2.2 栖息地 1.3 起源与进化 1.3.1 叶猴的起源与进化 1.3.2 黑叶猴、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的起源与进化 1.4 种群现状 1.4.1 历史记载 1.4.2 种群数量 1.5 保护状况与管理 1.5.1 保护区管理 1.5.2 保护区的宣传教育 1.6 野外放归 1.6.1 野外放归的基础 1.6.2 放归项目的启动 1.6.3 放归的理论探讨 1.7 研究和保护的未来 1.7.1 黑叶猴的研究方向 1.7.2 黑叶猴的保护策略
2、 1.8 人猴关系第2章 黑叶猴的研究方法 2.1 野外研究地点概况 2.2 栖息地植被调查方法 2.2.1 峡谷植被调查 2.2.2 峰丛谷地植被调查 2.2.3 峰丛洼地植被调查 2.3 食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2.3.1 食性的观察 2.3.2 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营养成分的研究方法 2.4 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 2.4.1 野外活动时间分配研究方法 2.4.2 笼养黑叶猴育幼行为研究方法 2.4.3 笼养黑叶猴社会行为研究方法 2.5 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方法第3章 黑叶猴的食性和采食生物学 3.1 食性 3.1.1 灵长类的食性 3.1.2 黑叶猴采食的部位 3.1.3 黑叶猴的
3、食谱 3.2 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3.2.1 灵长类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3.2.2 黑叶猴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3.3 黑叶猴的食物选择 3.3.1 果实营养的影响 3.3.2 种子营养的影响 3.3.3 树叶营养的影响 3.3.4 食物中水分的影响 3.3.5 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 3.4 矿物质摄取与食虫行为 3.4.1 矿物质摄取 3.4.2 食虫行为 3.5 栖息地破碎化对黑叶猴食性的影响第4章 黑叶猴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4.1 日活动节律 4.1.1 灵长类日活动节律 4.1.2 黑叶猴日活动节律 4.1.3 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 4.2 日活动时间分配与季节性变化 4.2.1 灵长类
4、日活动时间分配 4.2.2 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 4.2.3 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 4.3 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年龄差异 4.3.1 灵长类日活动时间分配与年龄的关系 4.3.2 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与年龄的关系 4.4 栖息地破碎化对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4.4.1 栖息地破碎化对广西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4.4.2 栖息地破碎化对贵州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第5章 黑叶猴的家域与漫游行为 5.1 灵长类的家域与漫游行为 5.1.1 家域与漫游行为 5.1.2 家域与夜宿地和水源 5.1.3 家域与其他生态因素 5.2 家域的面积 5.2.1 灵长类家域面积 5.2.2 黑叶
5、猴家域面积及其与食性的关系 5.2.3 影响家域大小的其他因素 5.3 黑叶猴家域的利用 5.3.1 漫游与家域的关系 5.3.2 家域的利用方式 5.3.3 家域与觅食 5.3.4 家域的重叠性 5.4 黑叶猴日漫游行为 5.4.1 日漫游距离 5.4.2 生态因素对日漫游行为的影响第6章 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 6.1 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 6.1.1 栖息地的意义 6.1.2 山体部位的选择和利用 6.2 林层的选择和利用 6.3 夜宿地的选择和利用 6.3.1 灵长类对夜宿地的选择和利用 6.3.2 黑叶猴夜宿地数量 6.3.3 黑叶猴夜宿地特征 6.3.4 夜宿地在家域中的分布 6.3.
6、5 黑叶猴入宿行为 6.3.6 影响夜宿地选择的因素第7章 黑叶猴的人工种群与笼养行为 7.1 黑叶猴人工种群 7.1.1 养殖历史 7.1.2 人工种群分布 7.2 笼养黑叶猴的繁殖行为 7.2.1 繁殖生理周期 7.2.2 交配的行为模式 7.2.3 雌-雄交配的选择 7.2.4 白天的交配时间分配 7.2.5 繁殖的月份变化 7.2.6 繁殖的季节性 7.2.7 生殖间隔 7.2.8 哺乳期母幼关系 7.2.9 阿姨行为 7.2.10 雄猴与幼猴关系 7.3 笼养黑叶猴的社会行为 7.3.1 攻击行为与屈服行为 7.3.2 友好行为 7.3.3 和解行为参考文献非人灵长类学名索引非人灵长类(不含黑叶猴)中文名索引附录 中国黑叶猴不同地理种群采食植物的种类和部位附录 部分叶猴的食物组成、家域面积和日漫游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