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合与利用——以河洛文化为例_王东洋.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546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合与利用——以河洛文化为例_王东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合与利用——以河洛文化为例_王东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合与利用——以河洛文化为例_王东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王东洋(),男,河南鹿邑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河洛文化。“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以河洛文化为例王东洋(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摘要: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加强特色建设、突出内涵发展等方面起到长期浸润与滋养作用。地方高校应充分整合与利用地域文化中的有益教育资源,将之纳入学校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到地

2、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融合发展。关键词:“一带一路”;河洛文化;教育资源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丝路沿线各国共赢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期间,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于“一带一路”和

3、“河洛文化”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一带一路”与“河洛文化”的内在关联,“一带一路”视域下河洛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河洛文化与丝路文化、运河文化关系定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研究。对于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问题,学界尚缺乏深入的理论阐释;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和第 第 卷 第 期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年 月 二课堂深入河洛文化现场方面,学界也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规划。河洛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河洛地区民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滋润与教育功能,是地方高校加强自身特色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聚焦“一带一路”“河洛文化”及其与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

4、内在关系,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一带一路”“大运河”与河洛文化“一带一路”倡议包含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 世纪,直至 世纪,明代仍保留使用,是一条当时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洛阳在陆上丝绸之路开拓中发挥重要作用,居于重要地位。西汉初年短暂定都洛阳,东汉再次定都洛阳,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保持与国内外的联系,国内外客商云集洛阳,通商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日益繁盛。自西汉中期到唐中期,丝绸之路贸易兴

5、盛了千余年,历代王朝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通过海上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秦汉时期,进一步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繁盛于唐宋时期,渐趋没落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是古代中国与海外诸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丝绸之路”现在已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统称,甚至突破了原来的“中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那么,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就在古都洛阳。沟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就是隋唐大运河,而隋

6、唐大运河的中心就是东都洛阳。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中国大运河项目于 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个世界遗产项目。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向南北呈辐射状,主要包括永济渠(御河)、通济渠(汴河)、邗沟(山阳渎)和江南河四段,由北至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段设计施工,一次通航成功,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为伟大的工程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隋唐大运河一端通过扬州、明州等港口与海外诸国保持联系,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端自洛阳西出,衔接着横贯亚洲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显示隋唐时期恢宏的开放气魄。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沟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

7、着古代东方世界的主要交通线。通过大运河,古都洛阳成为隋唐宋时期唯一沟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在北宋以前长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首善之区,在很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河洛文化根植于河洛地区,“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朱绍侯认为,“以洛阳、巩义为中心,西抵潼关,东至开封,南达汝颍,北越黄河,直到太行山”,凡在河洛区域内古今人所创造的文化,统称之为河洛文化。薛瑞泽认为,“以洛阳为中心

8、,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河以南的晋南,河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二者之说大同小异,后者更为精确。河洛文化酝酿、产生、发展于河洛地区,因河洛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河洛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内容的元典性(根源性、原创性)、内涵的核心性(基础性、终极性)、传承的连续性。由于河洛文化具有根文化与母文化的特征,河洛文化遂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与核心。由于战争与灾荒等因素,历史上河洛地区民众多次向周边迁徙,尤其是南迁至今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再迁至台湾地区乃至海外,造就了今日为数众多的自称“

9、河洛郎”的客家人。客家人的形成与中原移民有关。中原民众多次南迁,大约在元明之际在南方形成了客家人。“台湾同胞的祖根三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河洛地区”,台湾地区的汉族人口多数是闽南移民,他们自称“河洛郎”。客家人既是河洛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又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客家文化。如今自称“河洛郎”的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不论其信仰、职业、年龄、地域有多大差异,只要一谈起河洛文化,他们就会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题,心理距离骤然拉近。海内外客家人前来河洛地区寻根问祖蔚王东洋:“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参见河洛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笔谈)“编者按”

10、,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第 期,第 页。然成风,“根在河洛”成为全球客家人的共识。河洛文化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纽带,加强河洛文化研究,对于增强海内外客家人及全球华人对“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河洛文化由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海内外,成为古代中国与丝路沿线诸国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河洛文化在对外传播的同时也通过丝路源源不断吸收世界各地文化,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河洛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双向互动,对外传播与对内

11、吸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态势,对我们今日重新认识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有重要启发。总之,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洛阳,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河洛文化的根源地在洛阳。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升至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黄河文化(含“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上升至国家战略,于是三者便被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源下进行考察。“一带一路”“大运河”与河洛文化便产生了紧密结合,探讨“一带一路”与“河洛文化”的内在关联与机理,便成为新时代中国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围绕“一带一路”,整合河洛文化教育资源河

12、洛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进入新时代,对待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找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精华部分,将其纳入教育资源,“整合”二字正取其义焉!河洛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丝路文化资源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贯穿古今的海上和陆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区域,沿这些丝路所传播和衍生的文化则被称为“丝路文化”。其一,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年 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成功列入世

13、界遗产名录。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项遗产成功入选,向全世界彰显了河洛地区在丝绸之路历史长河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均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都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叠加融合,交相辉映,凸显洛阳丝绸之路文化的厚重与深远。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 长安驿道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因山高谷深、地险如函而得名。其二,新出土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河洛地区近年来出土较多有关丝绸之路的遗迹,如洛阳新

14、出土唐代粟特人墓葬、穿梭于丝绸之路的骆驼足迹、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等。新出土文物不断丰富着河洛地区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二)大运河文化资源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变得活跃,各地征收的税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所在地。为了储存各地缴纳的税粮,隋朝沿着漕运河道修建了很多大型粮仓。洛阳作为东都,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加上它在国家政治、交通、经济、军事中的特殊地位,需要储备大量的粮食,所以在河洛地区设立了一批国家粮仓,洛阳成为国家粮仓的密集地。河洛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包括七个遗产点,分别是洛阳回洛

15、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 浚县段和浚县黎阳仓遗址。这些遗产点有皇家粮仓、河道、码头、桥梁等遗产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和黎阳仓遗址是三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规模宏大,排列整齐,印证了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保障经济命脉畅通的重要功能。为展示隋唐大运河文化,洛阳建立了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向世人集中展示了隋唐大运河的自然特性与人文精华,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诠释了隋唐大运河的深远历史影响。(三)都城文化资源中国古都形成要具备多方面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基

16、础是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形成的必要因素。洛阳周边地势险要,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 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具备成为都城的自然环境和军事因素。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具备成为都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被誉为五都荟洛。历史上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联系如此密切、时间跨度又如此之大,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上千年的建都历史,促使洛阳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都城文化。(四)客家文化资源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迁徙,甚至远至海外,形成影响深远的客家人。随着河洛先民陆续迁移至中国南方和世界各地,河洛子孙及其后裔逐渐繁衍四海,遍布全球。河洛文化也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远播海外。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客家文化根在河洛。河洛地区保存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如河洛姓氏文化,河洛移民文化,客家方言、习俗、信仰、建筑物等。无论是国内客家人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客家人,血缘同宗,文化同源,问祖寻根,根在河洛。整合客家文化资源,使得河洛地区成为客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