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 关系契约与企业规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The Governance of FamiIy and FamiIy Firms:the Integrationof ReIationaI Contracts and Corporation RuIes谢 宏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关系契约与企业规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谢宏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 ISBN 978-7-308-09189-3 .家 .谢 .家族 私营企业 企业管理 研究 .F276.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209431
2、 号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 关系契约与企业规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谢 宏 著责任编辑 朱 玲文字编辑 魏文娟封面设计 俞亚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148 号 邮政编码 310007)(网址:http:)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浙大同力教育彩印有限公司开 本 710mm 1000mm 116印 张 16.25字 数 250 千版 印 次 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2011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308-09189-3定 价 38.00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
3、0571)88925591前 言前 言尽管家族企业研究已经解决了价值判断和分析方法上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总体上仍然还处在“前范式”阶段(Sharma,2004),研究方法和问题选择等方面都还没有系统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背景下,比常规企业更具特殊性的家族企业如何有效治理成为一个难题。因此,家族企业理论(familyfirm theory)中关于治理的内容很缺乏(Chrisman et al.,2003)。主要原因是家族企业在一系列方面存在家族与企业的模糊边界,从而使研究主题和分析方法的选择面临较大困难。家族企业研究的核心是家族与企业的相互影响(Zahra,2003),但当前研究却把家族因素基本排除在
4、治理机制之外。本书针对这一缺失,提出了一个存在已久但却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即家族群体的内部关系与行为特征对企业治理所造成的影响。本书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家族治理”(familygovernance)概念的模糊性,并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观点:家族群体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个体,他们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内部的代理关系,并因而出现家族群体内的代理成本。同时,家族成员所具有的较高利他性却并不一定都能带来企业的收益。也就是说,家族在治理企业的同时,由于内部存在代理关系而需要对自身的代理成本和利他主义进行调节。同时,由于家族企业普遍存在高度的家族控制,也使得家族影响成为企业治理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
5、此,本书的分析明确了一个重要现实:家族既是治理企业的主体,同时又应该是被治理的对象。这就是本书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和分析起点,即家族成员在参与企业事务过程中存在缔约行为,这种行为影响企业的治理目标和代理成本,并继而影响企业绩效。本书提出了家族缔约治理的具体要素,并总结出由家族身份引发的特1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殊代理成本和利他主义产生的正效应,由此形成本书的家族缔约治理机制和路径。然后,再提出结合家族成就和企业成长的复合型家族企业绩效概念,把家族缔约治理的效果与企业绩效建立起联系。在家族缔约治理要素和机制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本书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浙江、广东和湖南三地家族企业的实地
6、和问卷调查,对模型假设进行检验,并取得较好的检验结果。总体上,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定创新性的探索。第一,跳出以往范围来选择家族企业相关的研究主题。本书把分析重点深入到家族关系内部,分析以往被看做与“正式的”、“企业的”或“制度的”因素无关的家族因素。明确家族缔约治理可以针对三类因素展开,即家族群体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正如 Chrisman(2003)等指出的,家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研究变量。忽视家族影响来谈家族企业治理必然遇到困境,本书提出针对家族成员的家族缔约治理问题,在主题上有创新价值。家族是家族企业最大的代理成本载体,也是家族企业鲜明竞争优势 利他主义的载体。因此,家族缔约治理
7、要素和治理机制的分析将有利于为家族企业设计真正合适的治理模式。从而有助于摆脱以往公司治理理论在解释家族企业时遇到的困境,因为家族企业治理不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代理关系的前提假设。第二,在分析视角上有所创新。本书摆脱以往家族企业研究的“好坏之争”(Whiteside et al.,1996),采取更为客观的研究视角。本书认为,家族缔约治理的目标就是:在肯定家族制存在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降低主要由家族身份引发的代理成本;同时,在肯定家族治理也能为家族企业带来独特优势的前提下,促发家族成员的利他效应。这种视角有助于分析一个矛盾现实:家族企业的治理“落后”,却也有竞争优势。以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家
8、族企业简单否定,不加分说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另一种对家族企业持一定积极评价的观点也有所偏颇,就是对家族群体的负面效应有意无意地进行忽略。相比而言,本书的分析视角有所创新,也符合家族企业虽然治理不完善却也能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第三,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推进。本书通过对家族企业特殊性的分析,认为家族企业绩效应该同时包括来自家族和企业的经济性与非经济性要素。通过代理问题和利他效应这2前 言两个中间变量,把具有社会性的家族要素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而以往的相关研究都只针对单纯的企业层面,并以纯经济性指标来定义家族企业绩效。以往的研究很少将家族内部关系和权力等因素引入到战略和治理模型中,已有的少量文献也
9、只针对这类问题提出了一些陈述或命题(proposi-tion),而明确提出假设(hypothesis)并进行数据验证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本书则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分析家族内部如何针对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进行治理,并指出它们如何影响企业成长和家族成就。对于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渐膨胀的控制性家族而言,本书关于家族缔约治理的分析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的。因为,作为企业的最大推动力量,家族团队面临的将是越来越难的企业治理任务,但同时在家族内部却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内部矛盾,使得家族治理任务也变得更加困难。最棘手的问题是家族治理和企业治理两个难题的结合。从这方面来看,本书在实践和理论意义上都有一
10、定的创新性价值。从近期的中国家族企业实践来看,无论是 2010 年的国美电器创始人团队反目导致的上市公司治理危机,还是 2011 年真功夫餐饮连锁家族纷争导致的私营企业发展困境,都与家族治理失灵或者家族规则难融于企业治理规则的原因有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已经有不少学说,本书探讨的家族治理模式或许可以补充一种较为新颖的分析。3目 录目 录第一章 导 论1第一节 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2第二节 家族企业治理研究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方向10第三节 研究主题的产生和理论演绎19第四节 写作的总体推进与结构安排30第五节 本书预期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34第二章 家族企业治理理论的基础、融合与发展
11、方向38第一节 家族企业界定的不同思路及其对治理研究的影响38第二节 家族企业的企业性质研究46第三节 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分化53第四节 家族企业绩效研究79第五节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研究的简要评述89第六节 家族企业契约性质和治理研究的总体评价96第三章 家族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治理要素的提炼99第一节 家族社会关系在企业中的“嵌入”及其影响99第二节 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及其治理观103第三节 家族缔约治理的总体模型与治理要素115第四章 家族缔约治理机制的理论演绎与模型假设127第一节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内部影响机制1271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第二节 家族缔约中的代理问题及
12、其治理132第三节 家族缔约中的利他主义影响及其治理141第四节 家族缔约治理对家族企业复合性绩效的影响150第五章 家族治理模型的方法与实证研究结果160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描述性统计160第二节 数据质量分析171第三节 模型变量的相关分析178第四节 假设检验的回归分析187第五节 实证研究的总结205第六章 理论模型的结论与讨论211第一节 家族缔约治理模型的主要研究结论211第二节 理论模型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218参考文献223附录: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2472第一章 导 论第一章 导 论家族企业研究是近年来企业理论的热点问题,但其理论发展在总体上仍处于“前范式阶段”(p
13、reparadigmatic status)(Sharma,2004)。也就是说,在托马斯 库恩(ThomasKulhn)所描述的科学范式(paradigm)建立过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家族企业理论的现有框架还难以“为本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模式,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库恩,2003)。国际上的家族企业研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兴起,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各种学科和理论派分别对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各自的分析,形成了所谓的“家族企业理论”(family firm theory)。在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发展非常迟缓,李新春
14、(1998)较早地指出国内学术界对家族企业保持着漠视的态度,并且认为如果缺乏对家族制度的深入了解,那么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准确把握的。储小平(2000)也指出,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家族企业的性质非常特殊,在经济性质的基础上,企业与社会文化乃至地域特征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使得经济和管理理论中的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一般化过程中遇11986 年美国家族企业研究院(Family Firm Institute,简称 FFI)成立,由该机构管理的家族企业评论杂志(Family Business Review)也同时创立,这是家族企业作为一个专门研究
15、领域出现的主要标志。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到巨大困难,也使得对家族企业研究一开始就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家族企业研究在长时期内一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非主流问题,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则在不断地对家族企业的各种组织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另外,最先广泛关注家族研究的主要群体是管理顾问,这使得家族企业研究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价值,这也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全文的导论,本章内容将从家族企业和家族治理的理论纷争入手,通过家族企业性质和运行机制的不同观点来提炼家族企业的本质,并提出基于家族企业契约特殊性的治理思路。全面而清晰地介绍论文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文章的选题和分析视角,这将有
16、助于全文的拓展分析和实证研究。第一节 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但是文章的论述仍然要追本溯源到家族企业的基本理论和企业性质的分析。这一点不同于目前主流理论中公司治理研究基本上都在直接分析更为技术性的治理模式和委托代理模型,因为家族企业的理论基础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企业性质对治理模式的影响要比公众公司的情况更强烈。因此,家族企业研究要取得比较深入的分析结果就需要从比较本源的问题切入。如果不考虑企业性质的特殊,家族企业的某些研究主题(如代际传承)在传统的企业理论中根本就不会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所以,本节要对家族企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情况做出一个比较全面但简要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这样就能为家族企业治理困境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1.1.1 家族企业研究的学科范式发展进程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企业形式和重要的经济力量,这一点已经得到各方比较一致的认同(如 Miller et al.,2005;Morck Yeung,2比如,Family Business Review 杂志前任主编之一、家族企业的繁衍 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的作者 Kl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