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历史选择性必修 3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定价:元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LIS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2020/7/24 下午1:302020/7/24 下午1:30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北京选择性必修 3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总 主 编:张海鹏 徐 蓝本册主编:余伟民 章 清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宪群 许 斌 李 卿 余伟民 张 帆 周鹏程 姚百
2、慧 晏绍祥 徐 蓝 章 清责任编辑:王婉旎 孙 妍美术编辑:于 艳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教育部组织编写出 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邮编:100081)网 址 http:/重 印 出版社发 行 新华书店印 刷 印刷厂版 次 2020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开 本 890 毫米 1240 毫米 1/16印 张 6.25字 数 134 千字印 数 册书 号 ISBN978-7-107-34879-2定 价 元定价批号:号 审图号:GS(2019)3382 号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
3、违者必究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 联系调换。电话:-统编版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8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14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5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21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26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4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8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43目 录统编版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48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4
4、9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5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60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61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66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1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76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77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83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89统编版 1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
5、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统编版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 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
6、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学习聚焦 社稷坛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
7、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历史纵横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统编版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史料阅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
8、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思考点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9、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明中
10、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历史纵横统编版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世致用。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政之
11、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 君道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史料阅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1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统编版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5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
13、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14、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
15、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 老子(生卒年不详)礼记书影统编版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在数千年的
16、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聚焦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