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绪论引言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核心理念,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营造生活方便、环境宜人、景观优美、具有丰富体验的公共空间。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建成区建设密度较大,部分地区公共空间尚存在分布不均、数量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公共空间的布局、增加公共空间的数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公共空间场地缺乏弹性,没有紧密结合市民活动特征及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导致功能性、文化特色性和亲和力不足,对人群吸引力不够,要加强“以
2、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1。针对街道、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具体问题,期望运用共同缔造的方式,把当地居民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造提升方案与措施2。采取低成本、渐进式、可持续的空间改造模式,不断改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绿化景观、优化市政交通、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出高品质、人性化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框架传统的设计方式多是有关部门下达指标,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很少咨询居民的意见与想法。但项目的使用者恰恰是当地居民,此类做法很容易与居民产生矛盾。此次设计的思路就是要转变设计师的角色定位,让设计师处于居民与政府之间,协调居民满足实际需要的愿望与政府满足硬性规定的要求之间
3、的矛盾,将居民与政府“黏合”起来3。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发动居民参与调研和设计的过程,共同探讨项目方案的各个方面,最大化满足居民的实际意愿。基地现状及调研情况基地区位东城区革新里街区微空间重塑设计的场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外街道革新南路南侧规划绿地内。项目地处中轴线西侧,近两年,通过开展拆除违法建设和封堵开墙打洞工作,腾退了部分公共空间。用地周边革新南路与文化用品公司东路目前正在改造实施中,南侧为革新里二号院小区和革新里小学,附近有地铁8号线和14号线,北侧为14号线永定门外站。历史沿革永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南二环和中轴线两侧,文化氛围浓厚。周边其他历史资源如陶然亭公园、龙潭湖公园等公共
4、活动空间,先农坛、永定门等历史文化古迹等,均毗邻北京南站大型交通枢纽。永外地区发展始于明朝,永定门的修建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发展。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外城,逐步形成永定门文化。清朝末年,英法联军修建永定门火车站,永外形成关厢地区,成为物流、仓储的集散地。民国时期,永定门的箭楼、城楼及瓮城城墙拆除,永定门粮仓始建。新中国成立后,大红门服装城、北京珐琅厂相继建成,新北京火车站建成,永安门站更名为北京南站,永定门粮库拆除。2000后,重建永定门城楼并修建广场,新北京南站建立,“永外城”批发市场闭市。基地现状分析研究半径选择按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500米来划定研究半径、以项目基地作为圆心画圆,这一范
5、围内包括八个社区,主要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兼具部分商业用地(图1)。基地现状该地块位于东城区永外街道革新南路南侧,规划为公园绿地,东至永外大街,南至革新里二号院小区北门,西至规划文化用品公司东路,北至革新南路,面积约2900平方米。场地现状为破旧大棚,场地内有公厕及垃圾站点,场地周边留存商店、餐饮店、药店等,对面有小区主要出入口。现状建筑占用规划项目用地和道路用地,已列入拆除计划。项目东侧有地下通道出入口,革新南路北侧待施工地块内有轨道8号线出入口(计划结合建筑空间设置),公共空间设计需考虑地铁出入口、行人过街通道的流线组织、人流集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图2)。北京永外革新里街区环境提升:基
6、于共同缔造理论下的公共空间更新探索丁奇(通讯作者)刘宇清 张超逸 付曦冉 北京规划建设 79 RESEARCH 研究周边人群分析研究项目辐射到的人口数量、人群类型及占比、活动内容、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等,可以为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场地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社区居民、少数游客和过往行人。对周边人群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小区内主要居民为儿童和老人,活动时间也较上班族要长。儿童对于场地的需求主要为游戏娱乐,需要一个较为封闭、安全性强的空间;老人对于场地的需求主要是散步、晒太阳、下棋、带小孩玩耍等,场地的道路要尽可能平缓,广场遮阴要充足;成年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上下班能快速通行、闲余时间段的娱乐和
7、健身等;对于游客和行人而言,则期望有一个良好的景观展示界面,提供休息和聚会的小空间(图3)。问题总结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发现场地现状问题较多且复杂,居民对场地的不满情绪日益加重,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提高。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图4)。道路交通:第一,场地日通过行人量大,来往人群身份不同,流线混杂,极易造成拥堵;第二,人车混行,行驶混乱,且机动车停车不规范,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第三,临街的商铺侵占道路经营,让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影响交通质量。图1 研究范围图2 基地现状分析图3 周边人群分析80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公共空间:第一,居民缺
8、少集会活动的场地;第二,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场地内仅有几颗乔木;第三,缺乏历史文化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永外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设施:第一,公厕数量少,仅在场地内有一间,且环境脏乱差;第二,场地内部有一处垃圾站,由于管理和操作的不规范,带来视觉、嗅觉上的负面影响;第三,场地内部有多根电线杆杂乱分布,架空线没有入地;第四,路灯数量少且照度不够,夜间照明严重不足。共同缔造理论理论内涵共同缔造是将我们的社会朝着美好与和谐方向共同发展的一种参与式实践。要把群众参与放在核心位置,政府部门、规划师团体、居民群众作为参与的主体,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美好社区4。传统规划设计“自上而下”的方式导致政府与规划师
9、的价值观取代了群众的价值观。群众真正迫切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共同缔造就是要将群众诉求放在核心位置,把群众作为建设活动的主体,满足他们作为空间使用者的实际需求5。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组织发动起社区群众,来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实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在公共空间的营造中有效切入公众参与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使用公共空间,小到宅前屋后的纳凉庭院,大到活动集会的广场,社区内长久以来被居民视为重要活动场所的街头巷尾空间,都属于改造提升的对象。良好的公共空间营造,不仅是在物质层面上提升社区空间质量、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及完善设施设备建设,更是一个
10、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良好契机,有助于帮助居民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6。居民可以从自身角度,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建言献策。还可以直接参与方案的拟定,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化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使后期方案的实施更加顺利。理论应用参与式调研不同于民居的装修改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提升,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社区居民一直在规划设计中处于边缘位置,甚至成为了“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意见得不到尊重是一直以来的问题常态。然而实践证明,居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才应当是规划设计的价值导向和最终目标。本文采用多种征集意向的方法,深入了解居民的诉求包括街头随访、特定人群约访、街道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居民绘制意向地
11、图等方法。以参与式活动形式让居民表达出真实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设计(图5)。设计师角色转变规划师在项目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无论是设计目标、设计思路及评判方案标准,全部在于领导者们,规划师实质上一直是处于与领导同一层级,为领导者服务的,无法了解和表达群众的诉求。而且居民群众也习惯于听从政府与街道的安排,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也导致在大量的公共改造项目中,钱没少投入,设计成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政府应扮演发动者、组织者、赋能者、触媒者的角色,规划师应成为学习者、宣传者、沟通者,规划师可以借鉴律师这一角色的定位,成为社区居民的辩护人与代言人7。因此规划师要把人放在一切
12、工作的核心位置,时刻想着自己代表的是居民的利益,不能当居民的老师,而是要当居民的听众,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其变为可以付诸实践的设计成果(图6)。图4 问题总结图5 意向地图图片来源:作者与居民共同绘制 北京规划建设 81 RESEARCH 研究工作方法的转变在工作方法上,应侧重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设计中来8。首先,居民应发散思维,展开对地块更新后的大胆想象;规划师通过倾听,结合专业知识,帮助社区居民梳理意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设计的积极性。其次,规划师应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居民的“设计雏形”进行重新诠释,形成方案最终成果。方案成果共商道路整改由于居民反映场地现状交通状况很差:人车混
13、行、小区车辆进出不便、单车道限制居民回小区必须绕道、商店上货会阻塞道路等。针对这些现象,规划师和居民共同探讨,提出将道路进行整改,将单行道加宽改为双行道,专门服务于小区进出车辆;商店上货车辆停靠到西侧支路,由西侧进入场地进行上货补给。通过这样的整改方式对场地的交通形成有效梳理(图7)。共谋功能分区根据项目基地所处位置和周边要素的空间关系,规划师与居民共谋设置了四处主入口和两处次入口,满足不同方向人群进入场地的需要。通过问询和研究不同年龄的居民生活习惯,结合场地特点,共同谋划得出将整个地块划分成三个功能分区:老人儿童区、活动集会区、休闲展示区。老人儿童区位于场地西侧,远离城市干道,场地设置较为封
14、闭,满足了儿童与老人活动的安全保障需要;活动集会区位于场地中央,场地开阔,满足了年轻居民集会活动的需求;休闲展示区位于场地东侧,临近主干道,经过的人流量较大,场地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息交谈的空间,并通过设计手法的引导,吸引游客进入场地内部活动(图8)。共探空间生成方式在与社区居民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其日常行为活动后,确定了四种空间生成形式:衍生、下沉、切割、围合(图9)。衍生即居民对植物的荫蔽有着向往性,通过大树庇荫从而衍生空间,聚集人群;下沉即下沉的空间可以给居民很好的隐私感,适合聚会交谈;切割即对整合地块进行适当切割,形成切割中心空间为居民提供停留活动场所;围合即围合场地形图6 角色转变框架图7
15、 道路整改示意 基地入口 老人儿童区 活动集会区 休闲展示区图8 功能分区图9 空间生成形式82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成空间,可以给居民带来很强的边界感和安全感。共享多样活动需求场地最大的矛盾就是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场地之间的矛盾。考虑到场地周边复杂情况和使用场地人群的多种职业特征,结合规划师的设计审美需要,与居民共同研讨出一种可行的形式廊架,来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与特色空间审美享受。廊架与不同设施的结合可以分为四种主要功能:娱乐、造景、照明、休息。娱乐即廊架与健身器材、游戏设施结合,可以为孩童创造一片游戏天地;造景即通过栏杆、水幕等设施,营造出丰富的现代景观;照明即镂空的
16、廊架顶部透过天光可以形成光影,结合灯光设备可以解决夜晚照明问题;休息即与座椅、舞台等结合,生成休息场地,供使用者使用(图10)。共建人性化空间人性化的空间可以吸引并留住人群,人性化的设施可以令使用者感到舒适。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居民通过建造模型,规划师辅助设计出一系列的活动空间(图11)。研究儿童趴、坐、蹲、站、伸手等行为尺度,以300毫米为模数进行儿童区设计。通过不同的比例营造适合成年人活动的空间。考虑到老人活动的难点及需要,对老人座椅、无障碍交通等进行专项设计。结语目前我国已经从增量规划时代进入到存量规划时代。今后城市设计的重心将逐步由大拆大建转变为对现有空间的更新修补。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服务于周边居民,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改变设计思路,把思维从服务于决策者转变为服务于使用者,引导居民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做出真正有益于民的设计。在永外革新里街区腾退公共空间提升项目中,通过多方参与,用共同缔造的多种手段汇集居民意见,得出了居民的真正需求。对于场地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居民和街道进行协商,把现状问题严重的道路进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