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3 朝鲜典籍中的孟姜女故事朝鲜典籍中的孟姜女故事 匡秋爽 摘 要:儒家伦理纲常不仅影响着古代朝鲜半岛社会文化发展,而且受到历代统治阶层的重视与推崇。古代朝鲜的儒家思想和儒学教育大都是借助引进中国优秀儒家典籍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创新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朝鲜古代典籍三纲行实 女四书 女范 女小学中都有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记载,对于孟姜女故事在朝鲜半岛的流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孟姜女故事的文人叙事和民间讲述不同的是,典籍作为朝鲜古代社会的官方话语,其孟姜女故事书写的出发点侧重于展示烈女精神,弘扬忠贞坚韧的完美女性形象,同时,亦有训诫、规范之意。关键词:朝鲜;三纲行实;女四书;女范;女小学;孟姜女 中图
2、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23)02-0073-05 儒家伦理纲常一直深刻影响着朝鲜半岛社会文化发展,尤其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与推崇。李朝时期更加尊崇儒学并极力维护纲常名教,太祖即位后颁布的教令之一就是褒奖忠孝节义精神。太祖实录卷一中记载:“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关系风俗,在所奖劝。令所在官司,询访申闻,优加擢用,旌表门闾。”优选具有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加以奖赏和广泛宣传以匡正社会民间风气,这是太祖的重要执政策略之一。一、孟姜女一、孟姜女故事故事在在三纲行实三纲行实中的辑录与影响中的辑录与影响 朝鲜李朝世宗时期,为了让儒家伦理精神更好地发扬、传播,并时时
3、教化广大民众,世宗于 1413 年令集贤殿副提学偰循等人,在朝鲜和中国的书籍中整理并甄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纲方面可以成为楷模的忠臣、孝子与烈女典型,编撰 3 卷 1 册的道德书三纲行实。世宗实录卷五十六记载了书成之后的书笺:“人伦之道,固无出于三纲,天性之真,实有同于万世,宜集前人之行实,以为今日之规模。窃观作之君,作之父,作之夫,则本乎天,为之臣,为之子,为之妻,则原于地,惟天经地义之定理,无古往今来之或殊。百世可知,仰宣尼之示训,蒸民有则,思吉甫之作诗,孝为百行之源,仁是五常之首,慈祥恻怛,根于秉彝之良能,爱敬顺承,由乎至情之不已。臣循稽诸历代,及乎本朝,上自帝王后妃,下至公卿庶民,属三
4、纲而可述,谨类聚而成编”。三刚行实一书中收集朝鲜半岛和中国具有典型性的忠臣、孝子、烈女共 105 名,成为李朝时期最早出版、发行的伦理道德类教科书,由于其内容真实感人,思想深刻明晓,很快就受到民众的接受与喜爱,一度成为最广泛的阅读书籍。三刚行实之所以备受读者青睐,与这本书图文并茂的编辑方式有很大关系。每一则人物纪事都配有切题的图画,用朝鲜文和汉文加以说明,附有一首赞扬其品格的七言绝句诗文。关于这一点,世宗实录卷五十九、六十四均有记载:“纪行图形,仍赞以诗。”“肆予命儒臣编撰古今,并付图形。”三纲行实中的孟姜女故事与中国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孟姜女故事的情节端倪最早记载于以史见长、
5、平易简直、古文经传记事详实的儒家经典左传。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齐 朝鲜王朝太祖实录卷一,太祖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韩)偰循:三纲行实,东京:内阁文库藏朝鲜刊本。朝鲜王朝世宗实录卷五十六,壬子十四年六月丙申。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四大传说及其衍生艺术样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影响研究”(2018BZW178)。作者简介:匡秋爽(1982-),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与艺术传播。2023 年 3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23 第 2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6、No.2 74 侯(齐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这段内容讲的是齐庄公攻打莒国时派杞梁担当先锋,两军交战过程中杞梁阵亡,齐庄公返还时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就地向其吊唁而被拒,只好按礼法到杞梁家吊唁。我们注意到,杞梁之妻非常遵守礼法
7、,即便在失去丈夫万分悲痛的情况下,也没有忽略传统规范的礼节仪式,严词拒绝齐侯在郊外吊唁的提议,说杞梁是有家有祖先的人,绝不能在郊外接受他人吊唁。从杞梁妻这种以礼处事的言行可见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严格按照礼法做事,而且是一位敢于据理力争的勇敢的女性。左传这段文字原本是为了记录齐庄公的战事,无意间塑造出杞梁妻的特殊形象,为此后孟姜女故事的发展、定型提供了重要依据。三纲行实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首赞颂诗:“良人不返最堪哀,郊吊焉能偶受回。城下枕死终善哭,国人挥涕岂徒哉。依归何所见吾诚,更二无心爱此生。遂赴淄流轻一死,至今鸣咽带愁声。”郊吊、哭城、投淄水等主要故事情节均被著书者恰当运用在诗文里,哀、哭、愁
8、等词汇也准确地描写出女主人公悲恸无望的心境。虽然三纲行实旨在说教明理,但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在教化之余也着实令读者感叹、敬佩,内心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高尚的节操品行所打动、折服,精神世界受到深深的触动和教益。三纲行实在朝鲜半岛广泛推广、传播,李朝时期成宗实录卷九、卷十、卷二三九皆有记载,“传于礼曹三纲行实,其令诸邑校生讲习。监司讲书时并讲以励风俗。”“令诸道观察使广刊三纲行实等书,令民讲习。”“士习不可不美,民俗不可不厚,是以圣帝明王,莫不立三纲,张四维,护风俗如护元气,重名节如重鬼神也。周礼师氏之官,以三德教国子,以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徳,以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恶,又以三行教之,一
9、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古之所以教士者,必先于德行也。”“命颁赐三纲行实于京城五部及八道郡县,令愚夫愚妇无不周知。”尽可能给更多民众发放书籍,并为他们进行讲解,这些举措既扩大了三纲行实的影响,也使朝鲜半岛的百姓们更加了解包括孟姜女故事在内的中国优秀故事和文化。成宗实录卷一二七写到:“其印谚文三纲行实烈女图若干帙,颁赐京中五部及诸道,使村妇巷女皆得讲习,庶几移风易俗。”谚文版三纲行实烈女图主题明确,专门针对女性受众进行传播和讲解,希望通过这部书中的烈女事迹影响、感化到她们,使其去掉不良习惯,逐渐形成好的社会风气。中宗在位时依然十分重视 三纲行实 的作用与价值,曾
10、因发现民间风俗不美而传令加印 三纲行实,使广大民众对其内容悉知并受到启示和教育。中宗曾令金国安收集“历代诸贤处长幼、交朋友可为师法者四十七人,纪事图赞,以补三纲之所未备”,将其命为二伦行实。可见,三纲行实也是不断被填充和完善的。1608 年,朝鲜光海君命礼曹主持编纂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以采集国内外倭乱战事中的忠、孝、烈事迹并加以表彰。到了明宗、英祖王执政期间,始终把三纲行实的刊印、传播、讲习作为重要的官方工作。如此长期而广泛的推广、传播力度,势必在民众间产生显著的道德规范与教化效果。李正宗时(1797 年),李秉模等人将三纲行实和二伦行实合编成一本书,并编撰谚文解说内容,(清)洪亮吉:春秋左传
11、诂(上册),十三经清人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32 页。俞成云:中国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第 63 页。朝鲜王朝成宗实录卷九,辛卯二年三月辛丑。朝鲜王朝成宗实录卷十,辛卯二年六月己未。朝鲜王朝成宗实录卷十,辛卯二年六月己酉。朝鲜王朝成宗实录卷二三九,成宗二十一年四月癸未朔。朝鲜王朝成宗实录卷一二七,成宗十二年三月戊戌。朝鲜王朝中宗实录卷十,5 年正月辛酉。林侑毅:“秦皇安在哉,姜女未亡也”:朝鲜燕行录中孟姜女谈论的时代演变及文体考察,全球史评论2019 年第 1 期。75 这本新版书名为五伦行实图,其中卷三“烈女”部分记有孟
12、姜女故事,且配以图画和诗文。图文并茂的进行叙事描写更易于广大民众的阅读理解,全面展示出孟姜女之节烈精神,同时也为孟姜女故事在朝鲜半岛的社会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二二、女四书女四书中的孟姜女故事及其传播中的孟姜女故事及其传播 女四书是四本女德、女范教本的合称。晚明时期,我国儒学家王相将东汉至明代产生的女论语女诫 女范捷录 内训四部女子教本详细作出笺注,经多文堂合编、刻印成一套教育女子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书籍,命名为闺阁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后世数度翻印、传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专门对女性民众进行引导教育的传统读本。这四部不同朝代的女德教本有着各自编撰的出发点,其教育对象从宫廷至民间,
13、在内容方面也各有侧重。女论语是唐代女学士宋若莘仿照论语的文体规范撰写而成的,以彼此问答的方式阐述“学礼、学作、早起、柔和、待客、立身、事父母、事夫、事舅姑、营家、守节、训男女”等封建妇道,而现存女论语则采用四言韵文书写,并假托“曹大家”之名,被学者质疑并非原著文本,但总体思想内容是一致的。内训是 1404 年由明成祖的徐皇后编著,专为教育宫中女子,培养其封建品德的教诲之作,包括修身、谨行、德行、节俭、慎言、积善、勤励、母仪、警戒、事君、崇圣训、奉祭祀、慈幼、待外戚、景闲范、睦亲、逮下、事父母、事舅姑、迁善等内容。女诫是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昭所作,原为教育其女儿如何践行妇德之用,从敬顺、卑弱、妇
14、行、曲从、夫妇、叔妹、专心等方面阐释并提出具体要求,后来逐渐成为对女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通用读本,传播至后世朝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女范捷录共 11 篇,由明末学者王相之母刘氏著述,该书积极宣扬贤妻良母、贞妇烈女、母仪慈爱、秉礼勤俭等典范人物及其事迹,并对内训 女诫等妇德教育之书给予肯定和称赞,充分阐述了具有封建伦理思想的女学规范和精神。1736 年,朝鲜国王英祖李昑下令组织学者翻译女四书,其译介缘由在 1973 年亚细亚文化社出版的内训女四书序言中可见:“予(英祖)于昔年偶得唐本一书,其名曰女四书。一则文王后内训;一则汉班昭女诫;一则唐宋若莘女论语;一则明王节妇女范。其训语纤悉详备,有助
15、女教。其曰译而与内训(这里指昭惠王后的内训)并行,则于砺末世,正风俗,岂不有益也哉。爰命馆阁之臣谚译以进,继令芸阁刊印广布”从这段序言中不难看出英祖对唐本女四书的高度肯定与评价,“砺末世”意指对现世及后世、后裔产生的积极影响,“正风俗”乃是提升社会风气与习俗的良好作用。女四书中的杞梁妻故事与中国唐代典籍记载的较为接近,中唐以前无名氏所作同贤记已写到杞良与仲姿(孟超之女)结为夫妻,杞良婚后赴长城役,被主典杀害埋在城墙之下,仲姿得知消息后奔往长城哭夫,因城下白骨交横无法辨认杞良,于是刺破手指滴血识夫,且自语“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血滴白骨识夫的内容是此前与之相关的典籍文献中未曾见到的,据顾颉刚
16、先生考据,“滴血认骨是六朝时盛行的一种信仰。”唐写本文选集注之求通亲亲表注文提到“城中骨乱难识,乃以泪点之,变成血。”亦有滴血认亲之意。唐末诗僧贯休曾经专为杞梁妻故事作七言律诗一首:“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贯休以秦始皇筑长城为故事产生背景,杞梁妻万里寻夫,哭夫至崩城、现出白骨,这些情节和女四书所描述皆相似,可见唐代民间流传的杞梁妻故事已大致如此,其内容情节也被大众广泛接受,并得到诗人、文人的普遍认同,将其辑录于典籍,运用到文学创作中。顾颉刚曾对此做出深刻评价:“一种传说能够使得文人引用,它的力量一定是大得超过了经典。”朝鲜王朝英祖国王率先认识到女四书的思想内涵及其能够产生的强大社会教化作用和道德浸润效果,更可贵之处在于编译过程中“谚译”的普遍运用,用谚文翻译女四书更有利于广大民众对其内容的阅读和理解,避免读音与文字不一致带来的认知难题,真正实现其读本发行、传播产生的社会效用及影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