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波黑的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基于斯塔诺耶维奇、乔罗维奇和埃克梅契奇的历史书写波黑的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基于斯塔诺耶维奇、乔罗维奇和埃克梅契奇的历史书写中欧大学 雷乐天摘 要: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波什尼亚克族三种国族史学对波黑历史的书写不仅是对同一片土地之历史的冲突性诠释,也是三个民族对在动荡的 20 世纪中自身悲剧性遭遇的自我写照。本文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塞尔维亚史学家斯塔诺耶维奇、乔罗维奇和埃克梅契奇关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历史书写,尤其是塞尔维亚族对波黑主权的史学论证。波黑的塞尔维亚国族史学激荡在政治浪漫主义和政治极端主义之间,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展现出纷繁的多面性。关键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2、那;大塞尔维亚主义;斯塔诺耶维奇;乔罗维奇;埃克梅契奇【中图分类号】K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756(2023)02-0043-10一、引言:720 世纪的历史语境长期以来,以萨拉热窝为中心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一直是巴尔干半岛乃至整个欧洲最具民族和宗教多样性的地区。1991 年波黑的人口普查显示,44%的居民为穆斯林,31%的居民为东正教塞尔维亚族,另有 17%的居民为天主教克罗地亚族。(Okey,2011)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克罗地亚国族史学和近年兴起的波什尼亚克(Bonjak)国族史学从未停止过对波黑这片土地的话语解释权的争夺。这三种相互冲突的国族史学的
3、核心关切是波黑的国族归属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波黑这片土地是属于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还是波什尼亚克穆斯林。围绕波黑的塞尔维亚国族历史书写是塞尔维亚国族史学的一部分,而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又是塞尔维亚史学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史学可以追溯到尼曼雅王朝()时期的圣徒传记(hagiography)。但只有在“现代”以来的塞尔维亚史学中,国族认同才成为历史书写的重心。启蒙运动的大众主权和现代国家观念,与随后浪漫主义对本土民俗独特性的探寻一道,共同激发了塞尔维亚人对封建王朝的抗争。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关于恢复本国中世纪疆域的愿景并非孤立,类似的愿景亦可见于当时新建立了完整或有限主权国家的希腊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向南
4、北扩张的意志,不仅跟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利益相悖,而且从此卷入了与南斯拉夫和非南斯拉夫邻族的持久矛盾。(Gyre,2006)作形容词时的 national 既指“国家的”,也指“民族的”。鉴于本文所涉及的“塞尔维亚”时为与语言文化相关的民族性(ethnicity)概念,时为主权国家界定的政治概念,故采用折中的“国族史学”(national historiography)译法,以期避免“民族史学”或“国家史学”之各自偏颇。在巴尔干语境中为 19 世纪。SJ00087421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3年第2期)5校.indd 43SJ00087421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3年第2期
5、)5校.indd 432023/4/24 11:17:562023/4/24 11:17:56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3年第2期)44从公元 7 世纪的早期斯拉夫定居点到 1463 年奥斯曼帝国的占领,世代居住在波黑地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威斯特伐利亚意义上与民族国家相关联的“民族”概念,但这段中世纪历史背景塑造了日后各族基于民族认同的历史书写。尽管 19 世纪上半叶已经出现一系列民族起义,巴尔干诸民族主义大多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兴起的,如巴尔干地区东部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和罗马尼亚分别于 1878 年和1877 年脱离奥斯曼帝国,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西巴尔干诸民族主义以及基于民族主义的国
6、族历史书写则跟奥匈帝国在 18781918 年间对波黑的占领密切相关。19 世纪晚期以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与奥匈帝国对南斯拉夫民族的统治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则成为酝酿已久的总爆发。一战后成立的第一南斯拉夫(19181941 年)实行君主制,主张一种保守与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认为南斯拉夫领土上所有拥有南斯拉夫公民身份的居民都是南斯拉夫民族的分支。在此前提下,第一南斯拉夫在建国后承认境内存在三个(亚)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三者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南斯拉夫人,波黑和科索沃地区的穆斯林群体处于被忽视的境地。1921 年维多夫丹宪法(
7、)颁布,规定全国只存在一个“南斯拉夫民族”,压制南斯拉夫联邦主义的诉求,引发以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为代表的非塞尔维亚族南斯拉夫人强烈不满。1929 年,亚历山大一世国王废除宪法、取消政党、解散国会,原先体现三种民族的国号“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也被改成“南斯拉夫王国”。在这种情况下,极度边缘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代表权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波黑问题从一开始就具有民族与宗教的双重性质,不仅事关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在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王国国内的地位问题,而且还涉及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派系竞争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相互竞争。二战后成立的第二南斯拉夫(19451992 年)以
8、诸民族的自由独立与普遍解放这一启蒙思想为原则,实行联邦制。官方承认六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和塞尔维亚。与第一南斯拉夫相比,除了联邦制得到落实,铁托治下的第二南斯拉夫还史无前例地承认了马其顿、黑山和波黑的独立性,而不是把它们都置于塞尔维亚的某种荫庇之下,从而遏制了大塞尔维亚主义思潮。但是跟第一南斯拉夫一样,穆斯林群体最初也并没有得到承认。1960 年代以后,第二南斯拉夫开始承认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赋予阿尔巴尼亚穆斯林有限的民族性(nationhood)地位。但顾名思义,“自治省”的地位和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除了聚居在科索沃地区
9、的穆斯林,南斯拉夫境内还存在聚居在波黑地区的穆斯林,而后者直到第二南斯拉夫解体都没有得到承认。第二南斯拉夫的官方意识形态主张所有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都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名通过兄弟般的情谊团结在一起。东欧剧变后,这种意识形态基础不复存在。在南斯拉夫解体的潮流中,宗教色 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波黑地区穆斯林的起源问题。在奥斯曼占领之前,波黑地区主要是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支斯拉夫语族人,分别信仰天主教和东正教。有观点认为波黑地区穆斯林(或称波什尼亚克人)是在奥斯曼宗教压迫下改宗而产生的,这就将日后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去伊斯兰化政策合理化了。而 1990 年代以来,维护波什尼亚克人利益的史观认为这种
10、改宗并非强迫。(Bringa,1995)例如 18041813 年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18151817 年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1821 年瓦拉几亚起义、18211832 年希腊独立战争等。也译为保加利亚亲王国(,18781908)。正式国名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联合公国”(Principatele Unite Moldova i ara Romneasc,18591862),“罗马尼亚联合公国”(Principatele Unite Romne,18621866)和“罗马尼亚”(Romnia,18661881),自 18591877 年依附于奥斯曼帝国。1878 年柏林条约规定保加利亚大公国
11、的地位是“朝贡的自治公国”(),朝贡对象是奥斯曼帝国。根据保加利亚国内法,特别是 1879 年特尔诺沃宪法(),新生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已经是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但诸列强制定的柏林条约的国际法地位对保加利亚主权实际上多有限制。19451963 年称“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区”(Autonomna Kosovsko-Metohijska Oblast),根据 1963 年宪法升格为“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1968 年改称“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Socijalistika Autonomna Pokrajina Kosovo)。SJ00087421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3年第2期)5校.
12、indd 44SJ00087421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3年第2期)5校.indd 442023/4/24 11:17:562023/4/24 11:17:5645波黑的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基于斯塔诺耶维奇、乔罗维奇和埃克梅契奇的历史书写彩鲜明的诸民族主义和相互冲突的国族史学开始复兴。二、相互冲突的国族史学克罗地亚国族史学、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和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并存于现代波黑。克罗地亚族在波黑人口的占比长期低于塞尔维亚族和波什尼亚克族。然而,波黑的克罗地亚国族史学先于塞尔维亚国族史学出现,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晚期。由于人口比例上的劣势,克罗地亚史学家总体上比塞尔维亚史学家更愿意承认波黑的
13、多民族现实,较少宣扬大克罗地亚主义,但也主张波黑的居民隐秘地继承某种克罗地亚血统。例如,萨格勒布大学通史学教授、基于一手史料的波斯尼亚史(Klai,1882;1885)作者克莱奇(V.Klai,18491928 年)在 1878 年出版的波斯尼亚:波黑的地理和历史事实(Klai,1878)中称:“除了少数其他部落的成员外,波黑地区的居民完全是克罗地亚人。克罗地亚族这个词确实很少有人听到,因为民族意识已经在人民中消失了但是,作为民族标志的通俗语言(即口头语言)显示并证明这个民族拥有克罗地亚血统。”(Okey,2011:359)这种描述与现实相去甚远。根据 1879 年内莱塔尼亚官方的人口普查,4
14、3%的居民为东正教塞尔维亚人,38%的居民为穆斯林,只有 18%的居民为天主教克罗地亚人。克莱奇所谓的“民族意识”带有不可知的神秘色彩,而这也是国族史学的典型特征之一。克罗地亚人大多承认波黑存在“塞尔维亚的东部”和与之相对的“克罗地亚的西部”,而不认为整个波黑都是“克罗地亚的”。这种认知一方面节制了克罗地亚对波黑的主权申索,另一方面也跟塞尔维亚国族史学一样,忽略了波黑的波什尼亚克穆斯林群体。波黑的穆斯林史学或称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起步最晚,最早出现在 19601970 年代铁托治下南斯拉夫的“灰色地带”,这些著作直至 1990 年代才得以公开出版。第二南斯拉夫承认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穆斯林而不承
15、认波黑穆斯林的主要依据是,波黑穆斯林即波什尼亚克人的祖先是转信伊斯兰的南斯拉夫人。科索沃穆斯林所操的阿尔巴尼亚语不属于斯拉夫语族,但波什尼亚克人所操的波斯尼亚语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几乎没有区别,都属于南斯拉夫语支中部分支。基于此,波什尼亚克人不被认为是与克罗地亚族或塞尔维亚族并列的一个“民族”,而是克罗地亚族或塞尔维亚族的一个穆斯林宗教群体,即皈依伊斯兰的克罗地亚人或塞尔维亚人。这一理由看似成立,实则双标,因为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独立民族地位亦非基于语言之别,而是天主教东正教之别。由于缺乏国族认同,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的构建长期停滞。随着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取代塞尔维亚族成为波黑的最大族
16、群,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应运而生。南斯拉夫解体后,此前被禁止的大量书籍和宣传册,如主张波斯尼亚穆斯林实质上是克罗地亚人的著作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史学家乔罗维奇的著作也都重新出版。随之而来的波黑内战导致国际斡旋的介入,波什尼亚克人最终被承认为与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具有同等地位的波黑三大民族之一,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方兴未艾。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国族史学一样,波什尼亚克国族史学也涉及对波黑的主权申索。据萨拉热窝大学哲学院通史和考古学教授 E.伊玛莫维奇(E.Imamovi,1940)考证,波什尼亚克人的祖先是先于 7 世纪斯拉夫定居者的波黑原住民,斯拉夫人“入侵”波 但克罗地亚族并非绝对少数,波黑还有罗姆、犹太、阿尔巴尼亚等族群。1867 年成立“奥匈帝国”后划归“奥地利”的西部地区。另见克莱奇关于波黑史的其他著述。(Klai,1878;1885)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分支。其中西支包括斯洛文尼亚语;中支包括互通无碍的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和黑山语;东支包括马其顿语和保加利亚语。如东哥特人、阿瓦尔人。SJ00087421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