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3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杜夫海纳作为法国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知觉理论建立在现象学方法论的基础上,以知觉意向性为结构特征,发展出一个完整的知觉过程。根据想象力在知觉中的运作情况,杜夫海纳将知觉区分为一般知觉和审美知觉。想象力在一般知觉中实现的是认识论层面的超越,在审美知觉中实现的是存在论层面的超越。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力产生的感性模式,具有动态生成性,是审美深度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杜夫海纳的知觉理论杜夫海纳的知觉理论是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主要是通过直面现
2、象本身来探究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但其认为在传统的自然态度下并不能确保认识能够切中存在,而只有在悬搁自然态度的“哲学思维”指导下,才能发展出作为严格科学的现象学,于是胡塞尔在“面对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引领下,发展出一系列不同于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大致分为现象学还原法与现象学描述法。通过现象学还原法所还原出的现象便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现象学还原法作为一个方法论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不仅胡塞尔本人对现象学还原法的理解随着其哲学思考的深入有所改变,其他现象学家对现象学还原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前期胡塞尔通过本质还原来达到现象学还原,在经验与判断中,其详细地阐释了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自由想象的“变更法”(
3、Variation)获得,但后期胡塞尔又认为本质直观仍旧处于自然态度的影响下,为了进一步克服自然态度下产生的心理主义,其进一步发展出了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对自然态度进行悬搁后,通过绝对孤立主体的单向构成作用还原到纯粹意识本身,体现出主体中心主义的唯我论特点。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最终导致作为绝对主体的人与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相脱离,人与世界的动态生成性的联系被切断,人成为了一个孤立的意识主体,而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现象学还原是“一种实存哲学”,而非胡塞尔意义上的观念论哲学1,其将意识置于世界之中,不认同胡塞尔将意识与活生生的世界割裂开来。梅洛庞蒂理解的现象学还原
4、是对原初世界的重新发现,而胡塞尔的孤立的先验意识概念则被抛弃,意识被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相对于胡塞尔先验意识的纯粹透明性,梅洛庞蒂所提出的,与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的知觉则显得暧昧模糊。梅洛庞蒂也正是通过现象学还原,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回到前主客状态下,原初被知觉的、实存论意义上的世界。杜夫海纳继承了梅洛庞蒂有关的现象学还原理论,同样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在存在的命名上达到了高峰”254,其反对胡塞尔割裂意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接受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梅氏的知觉理论是在实存论的立场上发展出来的,展现了肉身主体“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实存状态,体现了肉身与原初世界之间暧昧模糊的关系。杜夫海纳
5、在吸收梅洛庞蒂现象学知觉的理论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认为我们不能将全部知觉局限在肉体层面,将处于前思考阶段的肉身“我思”代替思考的“我思”就停止知觉,知觉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知觉的肉体呈现层面只是杜夫海纳知觉理论的第一个层面。杜夫海纳的知觉理论要得到完全发展,知觉便不能停留在前思考阶段,还需要经历再现想象、思考感觉阶段才能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知觉。意向性作为知觉的基本结构特征,规定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知觉意向性这个概念,表现出一种主客之间双向交往的动态关系。杜夫海纳也正是通过现象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概念对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主客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不同于收稿日期:2022-12-24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
6、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二十世纪法国现象学美学中的想象问题研究”(YJSCX2022-142HLJU)作者简介:姜旻玥(199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2.004从形象到模式论杜夫海纳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力姜旻玥(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摘 要:杜夫海纳从现象学美学角度出发,对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其区分了一般知觉中的想象力和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力。一般知觉中的想象力不仅有先验想象发挥作用,开辟了对象得以诞生的时空场,还存在着经验想象将对象具体化为可见的静态形象,由
7、此实现认识层面的超越。审美知觉中仅存在着先验想象发挥作用,产生出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感性模式,由此实现审美层面的跨越。从静态形象到动态模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想象力在知觉运作过程中实现的审美维度的跨越,这一跨越也走向了人与自然的本源和谐,由此实现了深层自我的审美化自由存在。关键词:杜夫海纳;先验想象;经验想象;审美知觉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2-0013-04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4哲学研究胡塞尔意识意向性的概念,杜夫海纳发展出其独特的知觉意向性概念,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逻辑研究的描述
8、现象学时期,意向性只是发挥了指示“对象”的作用,而在观念的先验现象学时期,先验主体主动地构造“意向对象”,最终形成其意识意向性的概念,胡塞尔在其意识意向性概念中,通过先验主体的构造功能构造出作为客体的意向对象,展现其绝对主体性的立场,这表明其依然落入了传统主客对立的窠臼之中。杜夫海纳的知觉意向性则是在存在论影响下,直面生活世界本身的意向性,其知觉意向性仅仅指向对象并不构造对象。杜夫海纳认为,知觉意向性刺激主体和客体来共同揭示“存在”的意向,主客体在知觉意向性中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二、想象力的两条超越性路径杜夫海纳大致将知觉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再现、思考。一般知觉和审美知觉在呈现阶段都是处
9、于肉体与世界相互感知的交流状态,二者在再现阶段则趋向不同。一般知觉与审美知觉在想象阶段共同拥有作为提供原始境遇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先验想象力,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还有经验想象在发挥作用。杜夫海纳将想象区分为先验想象和经验想象,其对先验想象力的理解受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的存在论阐释的影响。海德格尔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的主观演绎部分,发现了作为纯粹综合的想象力是纯粹直观和纯粹思维得以可能的根柢。先验想象力产生的图式作为中介沟通了感性现象与知性范畴,是客观科学知识得以形成并且规范化的基础。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重新发现了康德认识论层面的先验想象力及其产生的图式,认为先验想象力提
10、供出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原始境遇本身,而其产生的图式则体现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图式作为源初的时间,隐藏着向世界进行超越的多种可能性,通过对图式的存在论意义层面的理解,海德格尔进一步走上了追寻存在真理的道路。图式体现了作为对象的存在者与作为有限的本质存在,在想象力创设的原始境遇中相互遭遇的动态关系,图式化本身就意味着超越性。康德的先验想象力在海氏存在论层面被解读为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认为,康德没有能够摆脱认识论层面,没有能从存在论层面去理解超越论想象力的原因在于,康德意义上的主体作为笛卡尔哲学基础上的孤立、僵化的实体,没有被放置生存论角度下“在世界之中存在”去理解。另外,康德只将先验想象力运用于
11、知识论领域的超越,没有看到想象力的超越性更为原初地体现在存在论领域,即面向世界的超越。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想象力的解读从认识论发展到了生存存在论。杜夫海纳接受了海德格尔对康德想象力的存在论阐释,将想象力放入世界之中进行考察,其区分出了想象的先验层面与想象的经验层面,审美知觉中只有先验想象在发挥作用,一般知觉中先验想象和经验想象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无论在一般知觉还是审美知觉中,存在论意义上的先验想象力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存在论意义上的先验想象力中,我们获得了源初性真理,而康德认为的客体符合主体先天认识形式的认识论层面的真理则是派生的真理。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象主要提供的是一种观看的可能性
12、,要使得观看得以可能就必须有“开拓”和“后退”这两个步骤。首先,先验想象通过“后退”将处于呈现阶段的肉体与世界之间形成的紧密整体分开,“后退”产生的时空距离作为存在者即对象与有限的本质存在者得以相互对立的原始境遇背景,提供了预先成象活动的可能性。需要“开拓”则是因为对象与存在者经过“后退”后产生的时空距离作为感性的先验,可以使对象获得某种深度,深度的获取在于脱离肉体与世界合一的现在时间状态而置身过去。由此可见,杜夫海纳对时间性三维“曾在当前化将来”的理解不同于海德格尔,他更看重时间性的“曾在”维度,希望回到过去以发现未来,海德格尔始终以时间性中的“将来”维度为重,认为此在的本真性存在就是面对悬
13、而未决的将来维度,持有“向死而生”的存在论态度生活。“后退”造成的“开拓”不仅带来了时间,也带来了空间,正是依靠空间,给定物的外观形象才能出现,因为任何形象都是以空间为背景的。杜夫海纳认为与时间紧密联系的空间也表明了“尚未”的特征,空间给予的给定物不过是不完全给予的外观,“朝向过去运动产生的空间”3384,永远有一个等待确定的未来。先验想象力作为时间和空间的根源,也是作为对象的给定物出现的根源,其产生的图式也暗含着超越的诸多可能性。一般知觉通过想象达到认识论层面的超越,认识论的超越作为“让对象化”的超越,结果便是产生出可供认识的具体形象。先验想象开辟出给定物及给定物得以出现的时空场后,经验想象
14、便将先验想象中产生的给定物转化为具有意义的形象,将先验想象产生的不可见的图式通过经验想象填补为具体的可见形象。经验想象调动的经验本身也是“顺着肉体本身在呈现方面首先获得的经验来调动的”3385,杜夫海纳认为想象的基本功能是,将呈现阶段中获得的不可见的经验转化为可见之物,达到再现的目的。想象在一般知觉中的功能就是将不可见物转化为可见物。先验想象在打开一个可见物可能出现的视域时,经验想象不增殖给定物,而是求助呈现阶段的肉体的感知来产生可见性的给定物形象,达到寻求确定性的目的。先验想象力产生出包含着存在物与存在者相互构成的不可见的、处于动态生成中的图式本身,再到经验想象运用肉体经验本身将动态图式填充
15、为具有可见性、确定性,同时也静态化、僵化了的形象,使存在物转化为作为对象的可见物。一般知觉中进行的认识论超越,使得体现主客关系性的动态图式转化为对象性的认识对象。杜夫海纳认为,这些“形象”可以被归入知识的名义下,世界在呈现阶段暗含着许多形象,这些形象作为知识在前反思阶段仍处于“空洞意向”的潜在状态,想象给予知觉帮助,将呈现阶段的世界与肉体相互交融的不可见的原始经验本身转化为再现阶段,由先验想象力提供的存在物本身与有限的本质存在者相互遭遇对立的存在论境遇下,经验想象对不可见的图式进行具体化,形成可见性的形象本身,由此完成了认识论的超越。相较于一般知觉中的想象实现的认识论层面的超越,审美知觉中的想
16、象实现的是存在论层面的超越。杜夫海纳尤为重视审美对象中的感性因素,认为“审美对象首先是感性的高度发展”3376,而存在就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感性揭示了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5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亲密的本源关系,杜夫海纳也正是通过审美感性来追寻存在的意义,实现存在论的超越。这一过程的发生需要存在论意义上的先验想象力加以引导,审美感性才能获得完满的发展。杜夫海纳所理解的感性不同于传统西方美学中与理性认识相对立、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感性,而是在现象学还原出的生存论基础上,展现出的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感性现象。现象学还原下的感性展现了一种动态的,感知者与被感知物之间相互交融的状态,“感性是感知者与被感知物的共同行为”254,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意向性在感性中相互交遇,互相成就彼此的生成。当审美对象召唤我们去感知的时候,不仅作为知觉者的我们向感性开放,物质材料本身的感性特质也要求显现,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审美化。在知觉的呈现阶段,物质材料本身被肉身初步感知,与知觉活动一起形成“原始感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原始感性”此时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性材料。知觉活动不会停留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