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封面特稿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文/吕长顺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自1962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表示,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两大因素叠加,导致了人口负增长。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仅为956万人,较上年下降106万人,已经连续六年下降。大部分人认为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经济的停滞甚至是负增长,因为我国经济所具有的吸引力里面,一部分是在于人口规模和庞大的市场,人口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人口锐减,人口红利消失,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意愿也会下降,同时还会引发市
2、场需求下降和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进而导致我国经济的创新活力大打折扣。这样的想法对,也不对,人口负增长问题,其实核心点就是人口一旦负增长,往往就会变成一个大的趋势,其主要问题在于出生率,出生率不可能再有明显的提升了。人口负增长,一方面,它是工业化、发达化、经济提升之后的一个趋势;另一方面,也是部分资源经济出现饱和后的必然现象。有些国家出生人口下滑或者劳动力人口减少,是由于某些产业某些领域到了发展饱和的时候了,实在没有再多的资源和市场给这些产业再增长的空间,把这样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还能继续发展。欧洲一些国家面积小,资源不多,最容易出现某个行业某个产业链的经济饱和状态。人口下滑不是经济下滑的直接原
3、因。并不是劳动力数量越多,生产活动越多,消费增加得越多,经济就越活跃,因为还要结合资源和空间这两种情况。资源和空间不会无限扩展下去,这就会影响生产,接着供给能力会受到影响,供给又会影响消费,资源和空间在这里面的地位很高。日本、匈牙利、德国也是很早就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期。但这不意味着人口负增长的背后一定是经济负增长。匈牙利经历了人口负增长,又经历了经济增长。所以人口负增长和经济负增长不一定相挂钩。像美国这样的大市场,资源空间仍旧丰富充满吸引力的国家来说,可以不用考虑人口下降问题,其技术、市场、吕长顺微博名凯恩斯,中国十大财经自媒体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博客总浏览量超过12亿,微信公众
4、号【凯恩斯】粉丝近二十万。031封面特稿政策等会吸引产业、人口不断流入,经济还是会增长。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讨论。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低端制造业外流我们的制造业产业链很完善,但逐渐推高的经营成本,让利润慢慢降低的制造业厂商越来越有危机感,一面是经营成本高,一面是经营利润降低,厂商也在寻找解决方案,要么是想办法找到经营成本低的方法,要么是提高经营利润,如果找不到解决方法,有些两面受到夹击的厂商只能把制造业外移,比如纺织、制鞋等。市场经济下,部分低端制造业的流出是管不住的,只要我们还继续推进全球化,实行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就挡不住一些低端制造流向人工成本、经营成本更低的地方。任何形式的中低端制造业外移都难
5、以阻挡,我们必然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机械化制造业,这个大方向是确定的。高端制造业,附加值高、利润高、满足发展需求,同样也是产业安全的必需。反过来看,这些高端制造业下的机械化、数字化制造,又是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向。如何减缓中低端制造业外移?我国仍有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让部分低端制造业在国内转移,同时减缓流出的速度。中低端制造业外流的速度会不会加速?只能靠时间来验证。我们要面对的是人口红利下降后低端产业外移,高端产业建设的趋势。但产业外移和产业升级是一个赛跑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优势不突出,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也有其他国家参与竞争,传统的参与产业分工的方式存在压力。很有可能会导致制造业
6、占比下降过快和中高端制造业占比偏低的情况,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段赛跑的时间里如何减缓产业链向外转移步伐,又如何推进高端技术的创新。拥有高技能,才能发展更多的高端制造业,像之前的美国在中低端制造业外移的时候支持发展IT互联网、先进通信等高技能服务业,在IT互联网革命后,催生了全球芯片制造和芯片制造设备行业,这些都是高利润的制造业。然后利用制造业的高度专业化,实现在某些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推动某些高端制造业占比长期保持稳定。032封面特稿同时也要注意如何维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不是就不能将视野仅限于制造业。在产业边界日趋模糊,跨界发展蓬勃展开的背景下,许多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性服务业活动,许多研发、管
7、理、会计、金融、影响、培训等企业也为制造业服务。只有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汇聚中高端创新资源,发展壮大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才能支撑制造业实现中高端发展。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地缘政治因素我们还要关注的是有些制造业外移,并不是经济之间的外移,而是政治因素引起的低端制造业外移,一些高端制造业也被迫外移。更要关注世界制造业慢慢发生的变化。这两年美国制造业出现大回流现象,三星、现代汽车、SK和LG纷纷要在美国投资建厂,像韩国的LG与美国的汽车达成合作,要花70多亿美元在美国投资新能源汽车,然后是三星和现代,现代在2022年5月决定投资6.3万亿韩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立年
8、产30万辆电动汽车的整车工厂,还提出了在附近建立“与电池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电池电芯工厂”的计划。也是2022年5月,韩国电池制造商三星SDI宣布,将和跨国汽车制造商Stellenatis合作投资超25亿美元,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科科莫市建立一家动力电池工厂。德国GEA在美国威斯康星州Janesville的新工厂已经建造,新工厂占地8.5万平方英尺,集维修、物流、组装、生产和培训设施于一体,是德国GEA公司50年来在北美的首个工厂。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也在美国投资17亿美元生产电动汽车。大众集团2022年年中在其位于田纳西州的工厂启动了一个电池实验室,并决定至2027年将在北美总共投资71亿美元。梅赛
9、德斯-奔驰在亚拉巴马州开设了新的电池工厂。还有德国制药大企拜耳向波士顿一个新生物技术中心投资1亿美元。德国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日前在宾夕法尼亚州新设创新中心,还要投资2亿多美元在印第安纳州建立生产基地。欧洲的钢铁、化肥等制造业企业也有把业务向美国转移的情况,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氨和氮产品制造商OCI NV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座氨气工厂。即便是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供应链瓶颈等情况,但美国有低于欧洲的能源价格,以及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进行加息,刺激了部分投资由欧洲转入美国。随着美国和欧洲的利率差距慢慢变大,流向美国的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制造业结构还是更占优势,其精密仪器航空发动机半导
10、体等这类高精尖产业的制造都要领先很多。同时又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封锁,其他国家很难在这些高精尖的产业链上超过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中,还是有绝对的话语权,部分厂商要去美国建厂也很正常。所以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基础设施、微半导体芯片和绿色能源项目上的新支出计划也有一定的商业吸引力。尤其是在专业产业链上,美国推出了芯片法案和通货削减法案,并且还给回到美国的企业进行补贴政策,给予4300亿美元吸引芯片半导体厂商建厂。有些半导体厂商是想去美国建厂的,美国在芯片半导体上的技术比较先进,也有很多芯片半导体下游产业的部分厂商希望能够抓住美国市场到美国建厂,可以享受到美国的高额补贴和福利,或许还可以分享到美国芯片
11、半导体产业下的一些市场份额。大量高端制造业纷纷跑到美国投资建厂情况一旦增加,会增加美国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也会间接地影响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比如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非常发达,之前与我们一直有合作往来,韩国出口的芯片有一半都给了我国,后来卡着韩国的脖子不让卖给我们,影响了我们产业链原有的正常运行。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推动经济转型当劳动人口减少而经济又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时,难免会有产业被迫进行升级改造,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除了制造业,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可能会见顶。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市场蛋糕在增长变大,但切蛋糕的刀子也越来越多,甚至比蛋糕的增速还要快,以至于造成竞争格局
12、的激烈。房价的不断上涨,甚至是全国房价都往上涨,间接推高了在我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的成本。这十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发展、涨得最快的行业了,涨得快,问题也多,不乏大型房企欠债万亿的结果。房价的不断上涨,大家的生活成本增加,为了买房而受苦这种情况比比皆是。033封面特稿从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中,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和技术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看当初的日本,同样是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人口减少,日本采取的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其他国家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一些低端制造企业不愿意搬离本土,就只能不断压缩产业链成本,可成本下降也解决不了问题,面对企业生存问题时也只能去综合成本更低的
13、地方。德国的方式是转移中低端产业、腾挪资源空间发展高端产业。还有美国,当中低端制造业越来越不挣钱的时候,美国也有过支持国货的策略,但也抵不过外来商品的廉价。后来开始发展服务业,用发达的服务业,创造更高的产值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发达服务业是支持文化旅游、餐饮酒店等产业,更是支持发展IT互联网、先进通信等高技能服务业。从这些国家的转变来看,真正流出的部分也是国内供应链规模以及生产网络不断扩大后的溢出,而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及时进行升级产业结构显然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减少所带来的压力。未来对我们国家要有耐心,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调高了2023年的全球经济预期,增长预期上调至2.2%。
14、为什么调高?巴克莱经济研究主管克里斯蒂安凯勒(Christian Keller)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8%。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我们的经济情况对世界市场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也促进世界经济向好。人口负增长或者人口增长势头不足,早在几年前就有苗头了,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十四五”时期人口年均减少80万人,“十五五”期间人口年均减少230万人。人口是逐步递减的,不是突然间递减,更不是断崖式递减,人口的减少是和经济发展、经济波动分不开的。现在人口负增长,经济也在适应这种减少,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等问题,但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基数还是很大,并且每年有超过1000万大学生毕业,我们还有经济转型的时间,需要关注的是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性短缺的长期问题。为此,我国要积极和主动地转型,一个是低端制造业从东部沿海,有计划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一个是发展高端制造业,从人口红利过渡到工程师红利,高端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